《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10)
第一冊 (10)
1. 咽喉
夫咽喉乃出納之官,一有疾患,生死立判,治此尤當加意焉。如喉中兩旁作腫,為雙乳娥;一邊者,為單乳娥,以形似乳頭故名。須以小刀鉤出紫血,以雞內金散吹之。如腫痛不悶者,切不可用砭法,只以一釐丹吹之即安。若連日頭目眩暈,胸膈緊塞,氣急短促,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飲食不下,痰毒壅盛,為纏喉風,其症最急。又有兩塊結於喉旁,大如雞卵。
氣塞不通,痰鳴不止,為鎖喉風。二症更劇,勿用砭法,急以奪關散。若牙關噤者,按男左女右搗足心自開,再兼服消毒之劑。又有喉痛諸藥不效者,非喉痛,乃鼻中生紅絲如發,懸黑泡如珠,垂掛咽喉,致飲食不入,用土牛膝末醋調,滴鼻孔中,絲斷珠破即愈。
有咽噎乾燥時,若草刺時,妨硬物,嘔出酸水,噦出甜涎,甚至口舌生白胎,唇若礬色,音啞痰喘等症,當作虛火上炎,治之宜八味地黃湯,加元參、牛子、麥冬,不可誤用芩連之劑。更有驀然喉痹、氣塞不通、脈浮無力者,乃陽氣飛越,不急治立斃;大劑參附,或補中益氣湯大用人參亦可。
雞內金散
治咽喉一切瘍症。
雞髀胵(二錢,焙),硼砂(錢半),南山豆根(二錢)
共為細末,以葦筒吹患處,神效。
一釐丹
治乳娥、喉閉、嗓瘊。
黃連,青黛,白礬,朴硝,殭蠶,薄荷葉(各等分),硼砂,膽礬(減半)
共為細末,臘月初一日豬膽拌勻,裝入膽內,再用皂紙包膽,將地刳一坑方深各一尺,一竹竿橫懸豬膽於地內,上用草蓋,再用土壓固,俟立春日取出陰乾。每用少許吹患處,神效。
奪關散
巴豆(七粒,去皮,三生四熟,用燈火燒灰),玉金(一粒),雄黃(指頂一塊),蓖麻子(去皮,五個)
共為細末,每用一分,茶滷調下,候痰出,再進一付。
八味地黃湯
熟地,山藥,萸肉,澤瀉,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元參,牛子,麥冬
補中益氣湯
炙耆(錢半),人參,歸身,甘草,白朮(各一錢,土炒),陳皮(五分)
白話文:
[咽喉]
咽喉是負責吞吐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現疾病,生死立即可以判定,因此在治療這類病症時必須特別小心。如果喉嚨兩側出現腫脹,稱為雙乳蛾;若只有一邊腫脹,則稱為單乳蛾,因為其形狀類似乳頭所以如此命名。治療上,需使用小刀輕輕刮出血絲,然後吹入雞內金散。若只是腫脹疼痛但並未感到呼吸困難,絕對不能用針刺放血的療法,只需吹入微量丹藥即可舒緩。
若持續多天出現頭暈目眩,胸口緊悶,呼吸急促,咽喉腫痛,手腳冰冷,氣息阻塞,無法正常進食,痰多毒盛,這就是纏喉風,是一種非常危急的症狀。另一種是在喉嚨兩側形成如雞蛋大小的硬塊,導致呼吸困難,痰聲不斷,這是鎖喉風,病情更加嚴重。這兩種情況都不能使用針刺放血的方法,應立即使用奪關散。若牙關緊閉,可以按摩腳底,男左女右,牙關會自然打開,再配合服用消毒藥物。
有時喉嚨疼痛,各種藥物都無法緩解,其實那不是喉嚨痛,而是鼻子裡長出如髮絲般的紅線,以及像珠子一樣的黑色泡泡,垂掛在咽喉,導致食物難以下嚥。可用土牛膝磨成粉,以醋調和後,滴入鼻孔,紅線斷裂,泡泡破裂就能痊癒。
偶爾出現吞嚥困難,乾燥,彷彿有異物卡在喉嚨,嘔出酸水,吐出甜味的口水,甚至口腔舌頭長出白色胎膜,嘴脣呈現礬色,聲音沙啞,咳嗽有痰等症狀,這可能是虛火上升所導致,應服用八味地黃湯,加入元參、牛蒡子、麥冬,切記不要誤用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若突然喉嚨閉塞,呼吸困難,脈搏飄浮且無力,這表示陽氣流失,必須立即治療,否則會立即死亡。可使用大量人參和附子,或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其中人參的份量要加大。
以上是針對不同咽喉疾病的治療藥方,包括雞內金散、一釐丹、奪關散及八味地黃湯和補中益氣湯等。
2. 耳症
生於耳輪者,為耳發,屬三焦風熱,漸腫如李,或如蜂之狀,或赤或紫,疼痛徹心,以芩連消毒飲主之。若常出黃水,為聤耳;出紅膿者,為風耳;出白膿者,為纏耳;臭穢者為耳疳;耳內虛鳴,常流清水,為震耳。雖有五般,其源一也,皆足少陰、手少陽風濕上壅而然,六味湯加磁石、桑螵蛸。
又有不作膿、不寒不熱,外無壅腫,耳塞不通,當作腎虛論,七味地黃湯。若寒熱大作,痛楚難禁者,當作耳疔論,點舌丹、化生丸。若寒熱兼作,腫痛日增,為耳癰,用鼠黏子湯。生於耳根,狀如核桃,重按而微痛者,為耳根毒,屬三焦、膽二經,當視人之壯弱,或汗或下或解。生於耳下一寸三分,結塊如拳,肉色不變,按之微痛,為耳後疽,一名夭疽,難療。
生於前聽會穴,為耳門癰,屬三焦經,未潰,三黃湯主之;如發熱焮痛,或生寒熱,乃三焦兼膽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加防風、白芷、牛子;內熱口乾,屬腎虛,用地黃湯以滋陰。生於耳上,黃汁流出,漸沿前後,俗呼旋耳滲濕,藥末敷之即愈。
芩連消毒飲
酒芩,酒連(各錢二分),柴胡(一錢),羌活(三分),荊芥,防風,川芎(各錢半),白芷,枳殼(各八分),桔梗(一錢),連翹(錢半),麝香(八分),甘草(三分)
先加大黃,利一二次後,以此方理之,加人參、當歸調理。為末,生薑水煎,入牛子末一撮,再煎。有痰,加竹瀝薑汁服。
六味湯
熟地,山藥,萸肉,丹皮,澤瀉,茯苓,磁石,桑螵蛸
點舌丹
乳香(去油),沒藥(去油),硃砂(水飛),硼砂,苦葶藶,血竭(各二錢),明礬(二錢),牛黃,冰片,沉香(各一錢),熊膽,麝香(各五分),珍珠(六分,煅)
共為細末,用蟾酥錢二分、以乳汁泡化,將前藥末入酥和勻,為丸如綠豆大,真金為衣,每服一丸,黃酒下。
化生丸
桔梗(五錢),桃仁(一錢,去皮尖,炒)
為丸。
鼠黏子湯
治耳內生瘡,此症不宜利大便。
柴胡(三分),連翹,黃芩,牛子,歸尾,生地,黃連(各二分),蒲黃,炙草,龍膽草,昆布,榆木,甘草(各一兩,生用),紅花(少許)
水煎服。
聰耳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遠志、石菖蒲、牛膝各一兩,杏仁八錢,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全蠍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每付三錢。壯盛之人,須六味用丸,加全蠍四十九個,連尾足全用,泡去鹽性,焙為末,分作三付。
四生散
治頹症上注,耳鳴,目癢,鼻赤;下注,陰濕瘙癢,臁腿生瘡,及婦人血風等症。
白附子,蒺藜(炒,去刺),黃耆,羌活(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
蔓荊子湯
治內熱,耳出膿汁。
白話文:
耳朵邊緣長東西,稱為「耳發」,是因三焦風熱引起,會逐漸腫大像李子,或像蜂窩狀,顏色可能紅或紫,疼痛難忍,可用芩連消毒飲治療。如果常常流黃水,稱為「聤耳」;流紅色膿液,稱為「風耳」;流白色膿液,稱為「纏耳」;有惡臭味的,稱為「耳疳」;耳朵內部有空虛的鳴叫聲,且常流出清水,稱為「震耳」。雖然症狀有五種,但根源相同,都是因為足少陰、手少陽經脈的風濕向上阻塞所造成,可以用六味湯加上磁石、桑螵蛸來治療。
又有一種情況是耳朵不化膿、沒有發冷發熱,外面也沒有腫脹,只是耳朵堵塞不通,應該考慮是腎虛,可以用七味地黃湯治療。如果發冷發熱嚴重,疼痛難以忍受,應該考慮是「耳疔」,可用點舌丹或化生丸治療。如果發冷發熱交替出現,腫痛日益加重,是「耳癰」,可用鼠黏子湯治療。長在耳根,形狀像核桃,重壓時稍微疼痛,稱為「耳根毒」,是屬於三焦經和膽經的問題,應根據病人體質強弱,採用發汗、瀉下或疏解的方法治療。長在耳朵下一寸三分處,結塊像拳頭大,皮膚顏色不變,按壓時微痛,稱為「耳後疽」,也叫「夭疽」,難以治療。
長在耳朵前方的聽會穴,稱為「耳門癰」,屬於三焦經,如果還沒潰爛,用三黃湯治療;如果發熱且有灼熱痛感,或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是三焦經和膽經都有風熱,用小柴胡湯加上防風、白芷、牛子治療;如果內部發熱口乾,屬於腎虛,用地黃湯滋陰。長在耳朵上方,流出黃色汁液,慢慢擴散到前後方,俗稱「旋耳滲濕」,用藥粉敷在患處就能治好。
芩連消毒飲
黃芩、黃連(各少量,用酒炒過),柴胡(少量),羌活(少量),荊芥、防風、川芎(各少量),白芷、枳殼(各少量),桔梗(少量),連翹(少量),麝香(少量),甘草(少量)。 先用大黃通便一兩次後,再用此方調理,可加人參、當歸輔助。將藥材磨成粉,用生薑水煎煮,加入牛子粉末一起煎煮。若有痰,可加入竹瀝薑汁服用。
六味湯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磁石、桑螵蛸。
點舌丹
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朱砂(水飛過)、硼砂、苦葶藶、血竭(各少量),明礬(少量),牛黃、冰片、沉香(各少量),熊膽、麝香(各少量),珍珠(少量,煅燒)。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取少量蟾酥用乳汁泡開,將藥粉加入和勻,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金箔,每次服用一丸,用黃酒送服。
化生丸
桔梗(大量),桃仁(少量,去皮尖,炒過)。 將藥材磨粉做成藥丸。
鼠黏子湯
治療耳朵內長瘡,此病不宜瀉大便。 柴胡(少量),連翹、黃芩、牛子、當歸尾、生地黃、黃連(各少量),蒲黃、炙甘草、龍膽草、昆布、榆木、甘草(各大量,生用),紅花(少量)。 用水煎服。
聰耳地黃丸
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遠志、石菖蒲、牛膝各大量,杏仁少量,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酒送服。
全蠍地黃丸
以八味地黃丸為基礎,每服三錢。身體強壯的人,須用六味丸,加入全蠍四十九個,連尾足一起使用,泡過去除鹽分,烤乾磨成粉,分成三份服用。
四生散
治療虛弱的病症向上侵襲,導致耳鳴、眼睛癢、鼻子發紅;向下侵襲,導致陰部潮濕搔癢,小腿生瘡,以及婦女血風等症狀。 白附子、蒺藜(炒過,去除刺)、黃耆、羌活(各等分)。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鹽酒調服。
蔓荊子湯
治療內部發熱,耳朵流出膿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