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二冊 (16)
第二冊 (16)
1. 外科摘要
薛立齋云: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也。當推其虛實表裡而早治,可以內化,此即托裡之意也。若毒氣已結者,勿泥此內消之法,當辨之有無淺深。若按之復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小按便膿者,膿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
若氣結微腫,久而不潰,後亦成膿,此寒熱所謂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亦能成膿,急酌量刺之,緩則穿痛臟腑,腐爛筋骨,可不慎哉!
薛立齋云:惡肉者,腐肉也。大凡癰疽瘡腫潰後,腐肉凝滯,當急去,乃推陳致新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澀,必先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是謂定禍亂以致太平。或留而不去,則有爛筋腐肉之患。
薛立齋云:常見患懸癰者,多不肯用針,待其自破。殊不知緊要之地,若一有膿,宜針急刺之,使毒外發,不致內潰。故前人云:凡瘡,若不針烙,毒結無泛而出,膿瘀無泛而泄。又云:開戶以逐之。今之患者又謂:地部緊要而不用針,何其相違之遠。
《太平聖惠方》云:癰疽已破,泄其膿,煩膿尚未全退。診其脈,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澀遲緩者易差。
立齋云: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燈照看遍身,若有小瘡即是。宜急灸之,候醒更服敗毒藥或奪命丹。人汗入肉,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
王洪緒云:肺癰初染,兩腳骨疼痛或不痛,而舌下生細豆一粒,在心口之上,內作微痛,及咳嗽口乾咽燥,此肺中生毒之證。即甘桔各三錢煎服,稍安,即肺之患毒無礙矣,以犀黃丸十服定愈。預識預治,百無一死。世人但知腳痛醫腳,咳嗽醫嗽,直至面變赤色,口吐臭膿,方知肺癰。
猶小舟飄入大洋,此等立論,安可為後學津梁!遇赤貧之家,患此症者,以隔年醃芥菜滷,每辰取半杯,用滾豆腐漿衝入服。服則胸中塞上塞下,至數次方能吐出,連吐惡膿而愈。凡患此症,終身忌食鴨蛋、蘿蔔、石首魚。
白話文:
外科摘要
癰疽、瘡癤等疾病,都是因為氣血阻塞不通而引起的。應根據虛實、表裡的情況及早治療,使病情向內轉化,這就是所謂的托裡法。但如果毒氣已經凝結,就不要再用這種內消的方法,而要判斷膿腫的深淺。按壓後能復原的,說明有膿;按壓後不能復原的,說明沒有膿。按壓時疼痛劇烈的,膿腫較深;輕輕按壓就能摸到膿的,膿腫較淺;按壓時不太痛的,膿腫尚未形成。
如果氣血阻塞導致輕微腫脹,長期不潰爛,最後也會化膿,這是因為寒邪久留,陰盛則陽生,寒邪轉化為熱邪,也能導致化膿。應根據情況迅速用針刺破,如果處理緩慢,會穿透臟腑,腐蝕筋骨,不可不慎!
所謂惡肉,就是腐爛的肉。癰疽、瘡腫潰爛後,腐肉會凝滯不散,應及時清除,這是為了去除舊的組織,促進新生的意思。體質強壯的人,筋骨強健,氣血充盈,正氣充足,可以自行抵抗邪氣,或自行消退,或自行痊癒,不會造成危害。但年老體弱的人,血液不足,肌肉僵硬,必須先用引導的方法將邪氣引出來,再順勢將其排出,這就是平息禍亂,以求太平之意。如果讓腐肉殘留不去,就會導致筋骨腐爛。
常見患懸癰的人,大多不肯用針,等它自行破裂。殊不知,在重要部位,一旦有膿,就應該立即用針刺破,使毒邪外洩,避免內潰。古人說:凡是瘡瘍,如果不針灸,毒氣就會凝結而不能外洩,膿血瘀積也不能排出。又說:要打開門戶才能驅除它。現在有些患者認為,在重要部位不用針,這差別也太大了。
《太平聖惠方》說:癰疽已經破潰,膿液流出,但膿液尚未完全排出。如果診脈發現脈象洪大滑利而散亂,則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微弱澀滯而緩慢,則容易痊癒。
凡是暴亡的人,大多是疔瘡毒引起的。要用燈光仔細檢查全身,如果發現有小瘡,就是疔瘡。應立即灸治,待患者清醒後再服用敗毒藥或奪命丹。汗液沾染皮膚後再食用食物,容易引起疔瘡,不可不慎。
王洪緒說:肺癰初期,雙腳骨骼可能疼痛或不疼痛,但舌下會長出像細小豆粒一樣的東西,位於心口上方,內部會有輕微疼痛,並伴有咳嗽、口乾咽燥,這是肺部生毒的表現。立即服用甘草、桔梗各三錢的煎劑,稍稍緩解後,肺部的毒邪就沒有大礙了,再服用犀黃丸十劑就能痊癒。預先了解預先治療,幾乎沒有死亡的。世人只知道腳痛治腳,咳嗽治嗽,直到臉色變紅,吐出臭膿,才知道是肺癰。這就像小船漂流到大洋一樣,這樣的論斷,怎能成為後學的典範!對於貧窮的患者,可用隔年醃製的芥菜滷,每次取半杯,用滾燙的豆腐漿沖服。服用後,胸中會感到上下堵塞,要經過幾次才能將膿液吐出,連吐出惡膿後就能痊癒。患有肺癰的人,終身忌食鴨蛋、蘿蔔、石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