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三冊 (1)
第三冊 (1)
1. 第三冊
2. 引經報使
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上用藁本、羌活,下用黃柏。
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上用柴胡、川芎,下用青皮。
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上用白芷、獨活,下用知母。
手厥陰胞絡,足厥陰肝經,上用柴胡、川芎,下用青皮。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上用白芷、桔梗,下用白芍。
臑臂,再加桂枝;脾經,再加牛膝;腰腎,再加杜仲。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經,上半身可使用藁本和羌活,下半身則用黃柏。
手少陽三焦與足少陽膽經,上半身可用柴胡和川芎,下半身則用青皮。
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經,上半身可用升麻和白芷,下半身則用石膏。
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上半身可用白芷和獨活,下半身則用知母。
手厥陰胞絡和足厥陰肝經,上半身可用柴胡和川芎,下半身則用青皮。
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上半身可用白芷和桔梗,下半身則用白芍。
對於臑臂部位,可以再加用桂枝;對於脾經,可以再加用牛膝;對於腰腎部位,可以再加用杜仲。
3. 十八反
芍藥細辛與諸參,一見藜蘆便相侵。白及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般真,莫會烏頭共烏啄,逢之其害疾如神。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之類反甘草,更有藿蔥同生蜜,用之若犯命難保。
白話文:
【十八反】
「芍藥、細辛以及各種人參,一旦遇到藜蘆就會產生衝突。白及、白蘞和半夏,加上栝蔞和貝母,這五種藥材要特別注意,不能與烏頭或烏喙一同使用,否則危害健康的速度極快。大戟、芫花和海藻,這些藥材與甘遂一樣,皆不可與甘草同用。還需注意,藿香、蔥以及生蜂蜜,如果錯誤地搭配使用,性命可能都會有危險。」
這就是在描述中醫學中的「十八反」理論,即某些藥物之間不能同時使用,否則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4.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之精,火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氣冷,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煉炙煿相依。
白話文:
[十九畏]的
硫磺原本是火的精華,但是一遇到火硝就會起衝突。水銀不能和砒霜相見,因爲狼毒最怕的是密陀僧(鉛丹)。巴豆的性質非常強烈,偏偏與牽牛草無法相處。丁香不能與鬱金相見,牙硝很難與京三棱配合。川烏草烏不順服於犀角,人參最害怕的是五靈脂。官桂善於調和寒氣,但是如果遇到石脂就會受制。總之在配製藥材時,必須觀察藥材之間的相生相剋,炮製、煉製、炙烤等過程都要互相配合。
5. 托裡之劑
內托復煎散
治瘡瘍,腫焮在外,其脈多浮,邪氣盛,必侵內,宜此托之。
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皮,炙草,防己(酒拌),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
水五中,煎一中,分為二服。一方加蒼朮錢半。
托裡散
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潰。
人參,黃耆(鹽炒),當歸(酒炒),川芎,白朮(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水煎服。
沖和湯
治瘡,屬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者,因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錢半),茯苓,川芎,皂刺(炒),乳香,沒藥(各一錢),忍冬(一錢),陳皮(二錢),甘草節(一錢)
水酒各半,煎服。
濟陰湯
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連翹,山梔(炒),黃芩,黃連(各一錢,炒),白芍(錢半),銀花(三錢),甘草(一錢),丹皮(錢二分)
水煎服。便秘量加大黃一二錢,俟藥煎將好時入。
回陽湯
治脾胃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潰不痛;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氣脫陷等症。
炮姜,炮附子(各三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炙草(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水酒煎。如不應,倍姜附。
姜附湯
治瘡瘍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一兩或二兩俱可),附子(炮,一兩),乾薑(炒),白朮(各五錢)
分二劑水煎。
陽和湯
治跗骨、多骨、鶴膝一切陰症。
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薑炭(五分),麻黃(五分)
當歸川芎散
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白芍(各一錢),山梔(炒),丹皮,茯苓,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耆、歸、地;脾虛飲食少思,加茯苓、白朮;脾虛胸膈不利,加參耆;痰滯胸膈,加朮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作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
神攻內托散
治癰疽、腦疽、諸發等瘡至十四日後,當腐潰而不腐,或潰而瘡不高腫,脈細身涼。
當歸,白朮,黃耆,人參(各錢半),白芍,茯苓,陳皮,附子(各一錢)
薑棗為引,水煎服。
托裡溫中散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鮮,皮膚涼,心下痞,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短,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白話文:
內托復煎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腫塊紅腫發熱在外表,而且脈象多為浮脈,表示邪氣旺盛,必定會侵入體內。這時就適合用這個藥方來托住邪氣,使其不內侵。
藥材包含:地骨皮、炒過的黃芩、茯苓、白芍、人參、鹽水拌炒過的黃耆、炒過的白朮、桂皮、炙甘草、酒拌過的防己、酒拌過的當歸,各一錢,以及防風二錢。
用水五碗煎煮成一碗,分為兩次服用。有個方子會再加入炒蒼朮一錢半。
托裡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患者食慾不佳、不化膿也不潰爛時使用。
藥材包含:人參、鹽炒過的黃耆、酒炒過的當歸、川芎、炒過的白朮、茯苓、白芍,各一錢,以及厚朴、白芷和甘草。
用水煎煮後服用。
沖和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病況處於半陰半陽之間,看起來要潰爛又沒潰爛,要腫又沒腫,是由於身體氣虛,沒有足夠的力氣來托舉和修復所導致的。
藥材包含:人參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一錢半,以及茯苓、川芎、炒過的皂刺、乳香、沒藥,各一錢,加上忍冬一錢、陳皮二錢、甘草節一錢。
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後服用。
濟陰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病況屬於純陽證,腫痛發熱時使用。
藥材包含:連翹、炒過的梔子、黃芩、炒過的黃連,各一錢,以及白芍一錢半、銀花三錢、甘草一錢、丹皮一錢二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便秘,可以加入大黃一到二錢,在藥快煮好時加入。
回陽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脾胃虛寒,瘡瘍屬於純陰證,或是因為藥物損傷了元氣,導致瘡不腫、不潰爛、不疼痛;也可用於腹痛腹瀉、嘔吐、暈厥、四肢冰冷,或是陽氣虛脫等症狀。
藥材包含:炮姜、炮附子,各三錢,以及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加上當歸、陳皮、炙甘草,各二錢,以及柴胡、升麻,各五分。
用水和酒煎煮。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將炮姜和炮附子加倍。
姜附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身體真陽虧損,或是因為誤用發汗或利下的藥物,或是膿血流失過多,導致呼吸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
藥材包含:人參(一兩或二兩皆可),附子(炮過的,一兩),乾薑(炒過的),白朮,各五錢。
分兩次用水煎煮服用。
陽和湯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跗骨(腳踝骨)、多骨(多發性骨增生)、鶴膝風(膝關節變形)等一切陰寒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薑炭五分、麻黃五分。
當歸川芎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手足少陽經的血虛瘡症,或是風熱引起的耳內癢痛生瘡流水,或是頭昏眼花、怕冷發熱、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當歸、川芎、柴胡、白朮、白芍,各一錢,以及炒過的梔子、丹皮、茯苓、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肝氣不平,有怕冷發熱的情況,可以加入地骨皮;如果肝氣旺盛,可以加入柴胡和黃芩;如果氣血虛弱,可以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熟地;如果脾虛食慾不振,可以加入茯苓、白朮;如果脾虛胸悶不適,可以加入人參、黃耆;如果痰液阻滯胸膈,可以加入白朮半錢;如果肝氣不順,胸悶不適,或是小腹脹滿、時常疼痛,可以加入青皮;如果肝血不足,胸悶不適,或是小腹脹滿、時常疼痛,可以加入熟地;如果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可以加入肉桂;如果午後發熱,可以加入當歸、熟地。
神攻內托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癰疽、腦疽、各種發背瘡等,在發病十四天後,本該化膿卻沒化膿,或是化膿後瘡面不高腫,脈象細弱、身體發涼。
藥材包含:當歸、白朮、黃耆、人參,各一錢半,以及白芍、茯苓、陳皮、附子,各一錢。
用薑和棗當引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托裡溫中散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瘡瘍,當病況轉為寒症且內陷時,膿液清稀,皮膚冰涼,胸口痞悶,腸鳴腹痛,大便微稀,吃東西就想吐,呼吸短促,無法安睡,時常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