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二冊 (1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19)

1. 瘡瘍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宜清之。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秘、譫語者,結陽症也,宜下之。不作膿,或熱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十三、治潰瘍。膿熱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肉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用桑柴炙之。膿清或不斂者,氣血俱虛也,宜大補。膿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倦怠懶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寒氣襲干,瘡口補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脈大無力,或澀微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之。

十四、治潰後作痛。膿出而作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瀉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千捶膏

專治疔毒,瘰癧。

木鱉(五個),松香(四兩),銅綠(二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杏仁(一錢,去皮尖),蓖麻仁(七錢),巴豆仁(五個),麝(一分),冰片(二分)

共搗千餘下。

白話文:

[瘡瘍]

病人煩躁、愛喝冷飲、紅腫疼痛、脈搏快速有力,表示邪氣在上焦,應該清熱解毒。如果病人畏寒,瘡瘍還沒潰破,表示氣虛又兼有寒邪,應該宣通鬱氣並補益正氣。紅腫疼痛、發熱、多汗、口渴、便秘、神志不清,是陽氣鬱結的症狀,應該使用瀉下之法。瘡瘍不化膿,或雖有熱症卻不潰破,表示身體虛弱,應該補益身體。

潰瘍治療:膿液黏稠不潰破,是陽氣虛弱,應該補益陽氣。壞死的組織不能腐化,應該大補陽氣,並使用桑枝、柴胡等藥物炙烤患處。膿液稀薄或不易癒合,表示氣血兩虛,應該大補氣血。潰瘍癒合後,病人食慾不振、睡眠不足,或發熱,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應該補益身體。病人感到疲倦、懶得說話、食慾不振、睡眠不足,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應該補益身體。寒邪入侵,瘡口癒合不良,甚至凹陷難以癒合,應該溫補身體。脈搏有力但無力感,或者脈搏細澀微弱,表示氣血兩虛,應該大力補益。潰瘍出血或膿液過多,病人煩躁不安、失眠,是陽氣衰竭的表現,應該緊急補益。

潰瘍癒合後疼痛治療:膿液排出後疼痛,是身體虛弱,應該補益身體。脈搏快速但虛弱,且伴有疼痛,是虛火上炎,應該滋陰降火。脈搏快速有力且伴有疼痛,是邪氣實滯,應該瀉去邪氣。脈搏有力,便秘且伴有疼痛,是邪氣滯留在體內,應該使用瀉下之法。脈搏細澀且伴有疼痛,是氣血虛寒,應該溫補。脈搏浮大快速,發熱且伴有疼痛,是邪氣在表,應該疏散表邪。

千捶膏

專門治療疔瘡、瘰癧。

配方:木鱉子(五個)、松香(四兩)、銅綠(二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杏仁(一錢,去皮尖)、蓖麻子(七錢)、巴豆(五個)、麝香(一分)、冰片(二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