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2)
第一冊 (2)
1. 百會疽(亦名玉頂疽)
此症生於巔頂百會穴,屬督脈,由真陰虧損,虛陽上浮而成。初起如粒,頓增痛楚,寒熱大作,七日有膿者生。須當引火歸源,宜七味地黃湯加八珍加減之。
六味地黃湯
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暈眩,眼花耳聾,咽乾舌痛,牙齒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癰疽回陽,足跟作痛等。
大熟地(九蒸曬,四錢),杭萸肉(酒潤去核,二錢),山藥(二錢,炒),粉丹皮(錢半,酒洗),白茯苓(乳制,錢半),澤瀉(去毛焙乾,一錢半)
煉蜜為丸,鹽湯送下。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雲苓(各二錢),粉草(錢,炙)
薑棗為引。
本方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血虛、脾弱、食少、痰多;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冷、或腹痛瀉泄。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虛肌熱、瀉泄作渴。
四物湯
當歸(酒洗),熟地(各三錢,涼血用生地),白芍(二錢,酒洗),川芎(錢半)
水煎服。本方合四君,名八珍湯,治氣血兩虛。
白話文:
這個病症生在頭頂的百會穴位置,和督脈相關,是由於身體的真陰(也就是體內的陰氣)不足,導致虛假的陽氣上升所引起的。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點,隨後會迅速變得疼痛,並且伴有嚴重的寒熱交替現象,如果在七天內能出現膿包,則表示病況有望改善。治療上應該導引火氣回到根源,適合使用加減版的七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
用來治療因腎經功能不足造成的各種問題,像是發燒口渴、小便困難、氣血阻塞導致的咳嗽、頭暈眼花、耳鳴、咽喉乾燥舌頭疼痛、牙齒鬆動、腰膝無力、自發性流汗或是夜間盜汗、各種出血症狀、聲音嘶啞、水濕化為痰、血虛煩躁、瘍疽恢復陽氣、腳跟疼痛等。
配方:熟地黃(經過九次蒸煮曬乾,4錢)、山茱萸(用酒潤濕去核,2錢)、山藥(2錢,炒過)、牡丹皮(1.5錢,用酒洗淨)、白茯苓(用乳製品處理過,1.5錢)、澤瀉(去掉毛髮烘乾,1.5錢)
將以上材料做成丸狀,服用時用鹽水送服。
四君子湯
配方:人參、白朮、茯苓(各2錢)、甘草(1錢,經過炙烤)
薑和棗作為輔助。
此方加上陳皮、半夏,稱為六君子湯,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低下、食慾不佳、痰多等問題;再加入香附、砂仁,則成為香砂六君子湯,適用於虛弱寒涼的胃部問題、或是腹痛瀉肚。此方加上木香、藿香、乾葛,則成為七味白朮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肌肉熱感、瀉肚口渴。
四物湯
配方:當歸(用酒洗淨)、熟地黃(各3錢,如果要清涼血液則用生地)、白芍(2錢,用酒洗淨)、川芎(1.5錢)
用水煎煮服用。此方加上四君子湯的配方,則成為八珍湯,適用於氣血雙虛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