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3)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3)

1. 頂門癰(亦名佛頂疽)

此症生於頂門上星穴,屬膀胱經,由臟腑陰陽不合,火毒上壅而發也。宜活命飲加芩連之劑。虛者,八珍加羌活等急治之。若潰後黑陷,神昏便閉,變為不治之症。

真人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腫毒,初起未消者。

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錢半),防風(七分),赤芍,白芷,甘草節,川貝,花粉,乳香(各一錢,去油),沒藥(二錢,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刺(五分),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斂收及鐵器。

白話文:

這個病症出現在頭頂的上星穴位置,與膀胱經絡相關,主要是因為身體的臟腑陰陽失調,導致火毒向上壅積而引發。治療上,適合使用活命飲加上黃芩和黃連。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應使用八珍湯加上羌活來緊急治療。一旦病情惡化,傷口潰爛後出現黑色凹陷,伴有意識不清和排便困難,這就變成了無法治療的情況。

接下來是「真人活命飲」的介紹,這是用來治療各種膿腫、腫毒,特別是在初起尚未消散的階段。

成分包括:銀花三錢,陳皮(去白)錢半,當歸錢半,防風七分,赤芍一錢,白芷一錢,甘草節一錢,川貝一錢,花粉一錢,乳香一錢(需去油),沒藥二錢(需另外研磨,待藥煮熟後再加入),皁刺五分,山甲三大片(需用蛤粉炒過)。

使用方法:以好酒煎煮。若病竈在身體上方,應在飯後服用;若病竈在下方,則應在空腹時服用。對於能接受酒精的患者,可以多喝一些酒以幫助藥效。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以及使用鐵製器皿。

2. 額疽

此症發於左右額角,大小形如桃李,乃胃經積熱也。急以三黃散解其積熱。輕者自消。如潰見膿血者,須斟酌用之。

白話文:

這病症出現在頭部兩側的額角,腫塊的大小形狀像桃或李子,這是因為胃經路線有熱毒積聚所致。應立即使用三黃散來清除體內的熱毒。病情較輕的,服用後腫塊會自然消退。但如果已經化膿出血,則需視實際情況謹慎使用藥物。

3. 鬢疽

此症生於耳上髮際曲隅陷中,屬肝膽二經,由風熱、血虛、鬱怒所致。若發熱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疼甚者,活命飲加減。然此際三焦之絡終於此,斷不可妄用刀針。

柴胡清肝散

柴胡(錢半),連翹(錢半),黃芩(錢半,炒),山梔(錢半,炒),川芎(一錢),桔梗(八分),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生在耳朵上方,頭髮邊緣的彎曲凹陷處,與肝臟和膽囊兩個部位相關,通常是由風熱、血液不足、情緒鬱悶或憤怒引起的。如果病人有發燒並感到口渴,應該使用柴胡清肝散;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則應使用活命飲,並且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量。然而,由於這部分身體的三焦網絡最終在此結束,絕對不能隨便使用手術刀或針灸治療。

以下是柴胡清肝散的藥方:

柴胡(1.5錢),連翹(1.5錢),黃芩(1.5錢,炒過),山梔(1.5錢,炒過),川芎(1錢),桔梗(0.8錢),甘草(0.5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4. 顴疽

此症生於顴骨,屬胃經鬱火所致。卒然而痛,經宿寒熱,宜活命飲加升麻、葛根等。

白話文:

這種病症生於臉頰骨上,是由胃經的鬱積之火所導致的。病人會突然感到疼痛,並隨後出現發燒與畏寒的症狀,適合服用活命飲,並添加升麻、葛根等藥材來治療。

5. 鼻症

鼻生息肉者,乃肺經之鬱熱上蒸,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甘桔湯加茯苓、桑白皮、山梔、辛夷。鼻中生疳,乃肺胃二經之濕熱,清胃散加茯苓、枯芩。鼻赤,俗名酒齄,多因好飲之人而得,亦有肺經素有風熱,雖不飲酒亦生此症,以瀉白散加元參、杷葉、黃芩、天冬。鼻衄,乃肺經火旺,逼血妄行而從鼻竅出,清胃散加茅花、羚羊角,或用黃連、枳殼加大黃大劑服之。

清胃散

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各一錢)

一方加煅石膏。

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炙),地骨皮(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辛夷散

治鼻生息肉。

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風,細辛,木通,甘草(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茶送下。

桑白皮散

治鼻發乾。

桑白皮,木通,大黃(各一兩),升麻(兩半),石膏,葛根(各三兩),炙草(兩)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涼膈散

治肺液不足,鼻孔發乾。

梔子(酒拌微炒,一錢),桔梗(一錢),麥冬(一錢),黃芩(一錢,酒炒),竹葉(廿片),炙桑皮(錢半),連翹(二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鼻淵膿血

貝子(煅研為末)

酒服二錢,日二服。

麗澤通氣湯

治鼻不聞香。

黃耆(四錢),蒼朮,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以上各三錢),炙草(二錢),麻黃(不去節,冬月加),川椒,白芷(以上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一盞,去粗溫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行立。

硇砂散

治鼻痔肺熱,鼻內息肉,閉塞孔竅,不宣通。

硇砂(一錢),輕粉(三分),冰片(五釐),雄黃(三分)

共為末。用草桔咬毛蘸藥勤點,自然漸化為水。

瓜蒂散

治鼻內發乾。

牙硝(一錢),瓜蒂(十四枚),冰片(少許)

共為末。用豆許吹之,效。

齒鼻瘡疳

糞中尾蛆(炒焦為末,一錢),蠍子灰(五分)

和勻敷之。

齒疳爛通

鹿角(一兩,砂瓷內武火炒成末),枯白礬(兩),頭髮(五錢,燈火燒存性)

上為末。用花椒湯洗淨,搽之三四次即愈。如瘡不收口,用瓦松燒灰存性,研為末,干搽之即收。

鼻中生瘡

元參,苦參,細辛(等分,為末)

以生地煎汁調塗,或將眾藥拌勻,以棉包塞之,干則再易。

鼻息肉臭

杏仁(去皮尖,去油,一兩),輕粉(一錢),雄黃(五分),麝香(少許)

共研細末。臨臥時,以骨簪點少許於內。

鼻衄

大蒜搗爛,貼足心,止則立去。

鼻衄不止

黃連(生用,三錢或五錢),枳殼(等分,炒),大黃(酒蒸,減半)

煎服。

鼻赤法

杏仁,桃仁(俱去皮尖,生用),核桃仁(去皮,同研細),水銀,生棗肉,麥冬(等分)

白話文:

[鼻病]

若鼻子長了息肉,是因為肺部有鬱積的熱氣上升,就像雨後的土地上突然長出了蘑菇一樣。治療可用甘桔湯,再加入茯苓、桑白皮、山梔、辛夷。

如果鼻腔內生了類似潰瘍的病竈,通常是肺和胃兩個部位的濕熱所導致,可用清胃散,再加上茯苓、枯芩。

鼻頭紅赤,民間通常稱之為酒齄,大多是嗜酒的人容易得到,但也有肺部平時就有風熱的情況,即使不喝酒也會有這種症狀。治療可用瀉白散,再加上元參、杷葉、黃芩、天冬。

鼻出血,是肺部火氣旺盛,使血液亂跑從鼻孔流出,可用清胃散,再加上茅花、羚羊角,或者用黃連、枳殼加上大黃大量服用。

清胃散

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各一錢,還有一個配方會再加入煅石膏。

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炒過)、地骨皮一錢、甘草五分、粳米一百粒。

辛夷散

治療鼻子長息肉,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風、細辛、木通、甘草各等量。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茶送服。

桑白皮散

治療鼻腔乾燥,桑白皮、木通、大黃各一兩,升麻一兩半,石膏、葛根各三兩,炙草兩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服。

涼膈散

治療肺部津液不足,鼻孔乾燥。梔子、桔梗、麥冬、黃芩各一錢(梔子需用酒拌微炒),竹葉二十片,炙桑皮一錢半,連翹二錢,甘草一錢。

用水煎服。

鼻淵膿血

貝子(煅燒後研成粉末)。

用酒服用二錢,每天服用二次。

麗澤通氣湯

治療嗅覺失靈,黃耆四錢,蒼朮、羌活、獨活、防風、升麻、葛根各三錢,炙草二錢,麻黃(不去節,冬天可多加些),川椒、白芷各一錢。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三片、大棗二枚、蔥白三寸一同煎煮,到剩一碗後,去掉渣滓溫服。飯後避免食用冷食,以及避免在風寒涼的地方坐臥行走。

硇砂散

治療鼻瘡肺熱,鼻子內息肉,阻塞鼻孔,無法通暢。

硇砂一錢,輕粉三分,冰片五釐,雄黃三分。

將這些藥材混合均勻,使用草桔咬毛沾取藥物頻繁點塗,息肉自然會逐漸溶解成水。

瓜蒂散

治療鼻腔乾燥,牙硝一錢,瓜蒂十四枚,冰片少量。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一點點藥粉吹入鼻內,有效。

齒鼻瘡疳

糞便中的尾蛆(炒焦後研成粉末,一錢),蠍子灰五分。

混合均勻後塗抹。

齒疳爛通

鹿角一兩(在砂瓷器內用大火炒成粉末),枯白礬兩兩,頭髮五錢(在燈火下燒成灰)。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花椒湯清潔後,塗抹三四次即可痊癒。如果傷口不易癒合,可用瓦松燒成灰,研成粉末,乾塗在傷口上,可以幫助傷口癒合。

鼻中生瘡

元參、苦參、細辛各等量,磨成粉末。

用生地煎汁調和塗抹,或者將藥材拌勻,用棉花包裹塞入鼻內,乾了就換新的。

鼻息肉臭

杏仁(去皮尖,去油,一兩),輕粉(一錢),雄黃(五分),麝香(少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睡前,用骨簪沾取少量塗抹在鼻子內。

鼻出血

大蒜搗碎貼在腳底心,出血停止就馬上拿掉。

鼻出血不止

黃連(生用,三錢或五錢),枳殼(等量,炒過),大黃(酒蒸,減半)

煎煮服用。

鼻頭紅赤

杏仁、桃仁(都去皮尖,生用),核桃仁(去皮,一起研磨細),水銀,生棗肉,麥冬各等量。

先將棗肉和水銀搗至沒有水銀顆粒,再加入其他藥材做成丸子。每次洗臉後,緊閉雙眼,塗抹在鼻子上,幾天後就會好。

另一個配方:

硫磺(五錢,放入布袋內,外面用豆腐煮),元明粉(五分),明礬(五錢),硃砂(五分),冰片(三分)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晚上用少量藥粉,用口水調和,塗抹在鼻子上。

鼻生息肉

蝟皮(烤過),苦礬,通草,細辛,藜蘆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棉花包裹塞入鼻孔中。

另一個配方:

土木鱉子(二個,去殼),甘遂(一分)

將這些藥材混合均勻,塞入鼻內,息肉的臭氣會自然消失,血水流出就會消除。如果感到喉嚨疼痛,去除甘遂,只使用土木鱉子,直到息肉消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