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一冊 (5)
第一冊 (5)
1. 口齒舌症
口舌生瘡,皆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蓋小腸者,心之腑也。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脈部舌上,心火上炎,故口舌為患。外用利口丹加黃連,內服導赤散。脾脈部舌下,脾熱生痰,熱涎相搏,亦生瘡者尤多,宜瀉黃散。二者,諸涼劑皆可用。若口瘡連年,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當以理中湯;小便頻數,腎水有虧,又宜八珍加減,不可概用寒涼而傷生氣。
赤痛發於胃者,喜冷而惡熱,宜清胃散加葛根、薄荷、荊芥;發於大腸者,多喜熱而惡寒,宜調胃承氣,或六郁湯。若虛火上炎,以致牙痛,右(尺)無力,非八味不效。蟲牙作痛,胃有濕熱,甘露飲。牙疳,因素有癖疾,積熱上攻,輕為牙癖,重則牙疳,以消疳生肌散敷之。
若陰虛內熱,牙齒搖動,六味湯加補骨脂。骨槽風,一名穿腮毒,初生於耳,下及項,略有小核,漸大如慄,牙齒腫痛,寒熱交作,腐爛不已,有憂思驚悲所致,當用甘桔湯加芩、荊、防、川芎、鬱金。上齶癰發於口內,懸生於上齶,壯如葡萄,屬肺與心胞二經,令人寒熱大作,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合,再兼有三焦積熱者,鼻中時出紅涕,當急急砭去惡血,再服普濟消毒飲。
牙叉發於左右牙叉骨接處,腫脹攻及牙關,張口不得,因諸熱上攻,或多食煎炙之物,以致牙縫中破出膿血,由陽明經之鬱熱所致,治宜清胃散或甘露飲三五劑,又不可過服寒涼,使火不能歸源;若遇過服寒涼,久而不愈者,須以理中之屬投之。如舌脹腫而不仁者,為木舌;舌下復生一物,形似小舌,為重舌,皆心經血熱所致。
俱當瀉心為主,導赤散。口唇,上屬陽明,下屬大腸,燥則干,熱則裂,風則潤,寒則揭。若唇乾,以舌潤之,潤至何處,干至何處,名唇風,以生地膏潤之即愈。若因七情火動,或因厚味積熱傷脾,腫生痞癗,名曰繭舌。大要審本證,察兼證,清胃氣,生脾津,或滋腎水,令燥自潤,火自降,風息腫消,症自除矣。患者忽略,治者不察,輕變為消渴,重至唇反、肉敗、色青、筋絕,無能為矣。
舌腫出口,妨於飲食者,以陳繡子火熏之自縮。
導赤散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漓疼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生地,木通,甘草稍,淡竹葉(各等分)
水煎服。
瀉黃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舌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
防風(四錢),藿香(七分),山梔(一錢,炒),石膏(五分),甘草(二錢)
共為細末,蜜水調服。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炙草(一錢),當歸(酒洗),熟地(各三錢,涼血用生地),酒芍(一錢),川芎(錢半)
水煎服。
清胃散
生地,丹皮,川連,當歸,升麻(各一錢)
白話文:
[口齒舌症]
口舌生瘡,多半是因為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向上導致口糜。小腸是心的腑臟,各種經脈的熱都會影響到心。心脈與舌頭相連,心火上炎,所以口舌容易生病。可以使用外用的利口丹加上黃連,內服導赤散來治療。脾脈與舌下相連,脾熱容易生痰,熱痰互相搏結,也容易生瘡,這種情況比較常見,適合用瀉黃散。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各種清涼的藥物。如果口瘡反覆發作,多年不好,而且手腳冰冷、肚子疼痛,這是因為中氣虛寒,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小便頻繁,是因為腎水不足,可以使用八珍湯加減,不能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傷害身體的陽氣。
如果口瘡紅腫疼痛,是胃火引起的,會喜歡冷的東西而不喜歡熱的,可以使用清胃散加上葛根、薄荷、荊芥來治療;如果口瘡是發生在大腸,多半是喜歡熱的東西而害怕冷的,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或六郁湯來治療。如果是虛火上炎導致牙痛,而且右手脈無力,只有八味丸才能有效。如果是蟲牙引起的牙痛,是胃裡有濕熱,可以用甘露飲來治療。如果是牙疳,多半是因為身體原本就有疾病,積熱向上攻,輕微的是牙癖,嚴重的話就是牙疳,可以使用消疳生肌散外敷。
如果陰虛內熱導致牙齒搖動,可以用六味湯加上補骨脂來治療。骨槽風,也叫做穿腮毒,開始會長在耳朵旁邊,向下延伸到脖子,出現小小的腫塊,逐漸變大,像栗子一樣,牙齒腫痛,時冷時熱,潰爛不止。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憂愁、思慮、驚嚇或悲傷引起的,應該用甘桔湯加上黃芩、荊芥、防風、川芎、鬱金來治療。上顎癰長在口腔內,懸掛在上顎,像葡萄一樣,屬於肺和心包兩個經脈的問題,會導致病人發冷發熱,舌頭不能伸縮,嘴巴無法張開,如果又加上三焦積熱,鼻孔會時常流出紅色的鼻涕,要趕快用針刺放出惡血,再服用普濟消毒飲。
牙叉長在左右牙叉骨連接處,腫脹會影響到牙關,導致嘴巴張不開,這是因為各種熱邪向上攻,或是吃了太多煎炸的食物,導致牙縫中破出膿血,是由於陽明經的鬱熱引起的,治療可以使用清胃散或甘露飲服用三到五劑,但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讓火氣無法回歸本源;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久久不能痊癒,必須使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如果舌頭腫脹麻木,就叫做木舌;如果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東西,形狀像小舌頭,就叫做重舌,都是心經血熱引起的。
這些情況都應該以瀉心火為主,可以使用導赤散。嘴唇,上面屬於陽明經,下面屬於大腸經,乾燥就會乾裂,有熱就會裂開,有風就會濕潤,寒冷就會翹起。如果嘴唇乾燥,可以用舌頭舔嘴唇,舔到哪裡,哪裡就不乾,這就叫做唇風,可以用生地膏來滋潤就會好。如果因為情緒波動導致火氣上升,或是因為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脾胃積熱,腫脹形成硬塊,就叫做繭舌。總之,要仔細辨別病因,觀察兼症,清除胃火,滋生脾津,或是滋養腎水,讓乾燥自然濕潤,火氣自然下降,風邪止息,腫脹消退,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病人忽略病情,或是醫生沒有仔細診斷,輕微的可能會變成消渴病,嚴重的會導致嘴唇外翻、肌肉敗壞、臉色發青、筋脈斷絕,就無法治療了。
如果舌頭腫大到伸出口外,影響到飲食,可以用陳舊的棉絮燒成灰,用火熏烤舌頭,就可以讓舌頭縮回去。
[導赤散]
治療小腸有火,導致小便赤紅、淋漓疼痛、臉色發紅、煩躁不安、口糜舌瘡、咬牙切齒、口渴。
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各等分)
用水煎服。
[瀉黃散]
治療脾胃伏火,導致口乾唇燥、口瘡舌臭、煩渴易飢、身體肌肉發熱。
防風(四錢)、藿香(七分)、山梔(一錢,炒)、石膏(五分)、甘草(二錢)
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水調服。
[八珍湯]
治療氣血兩虛。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當歸(用酒洗)、熟地(各三錢,涼血用生地)、酒芍(一錢)、川芎(錢半)
用水煎服。
[清胃散]
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