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8)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8)

1. 踝疽

踝者,足環骨也,即脛與足相連處。內側名鞋帶癰,由寒濕滯於肝脾,血滯氣阻所致,宜大用補氣養榮之劑加羌活等。又穿踝疽,乃足三陰經濕熱。初起內踝發腫,疼痛徹骨,漸串及外踝,速用內托之劑,或八珍湯加減。若遲滯日久,恐成殘疾,慎之慎之!

清熱消毒散

治一切癰瘍陽症,腫痛、發熱、作渴。

黃連(炒),梔子(炒),連翹,當歸(各一錢),川芎,白芍,生地(各錢半),銀花(二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踝疽】

踝部,指的是腳上的環狀骨頭,也就是小腿和腳相接的地方。在內側的病稱為鞋帶癰,這是因為寒濕之氣在肝脾兩臟積聚,導致血液淤滯,氣血不暢所引起的,治療上應大量使用能補氣養血的藥物,再加入羌活等草藥。

另一種是穿踝疽,這是足三陰經絡中的濕熱所導致。剛開始會在內踝出現腫脹,痛到深入骨髓,然後逐漸擴散到外踝。應迅速使用可以從內部調理的藥方,如八珍湯,並可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拖延不去治療,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殘,這一點必須要特別小心!

清熱消毒散

用於治療各種由陽性病原引起的膿腫,像是腫痛、發燒、口渴等症狀。

黃連(炒)、梔子(炒)、連翹、當歸(各3克)、川芎、白芍、生地(各4.5克)、銀花(6克)、甘草(3克)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附骨疽

生於身下膝上,在外屬足少陽陽明二經,在內屬足厥陰肝經,附骨而生,皆因先天不足之故。何也?腎主骨,腎虛則骨冷,骨冷則氣滯而血凝矣。亦有因房欲之後,風寒乘虛而入者;有因敷藥寒涼,血凝於內者;有因露臥乘涼而得者。初起漸痛無時,寒熱無汗,久則疼痛入骨,按之疼而不移者是也。

初服附骨小飲方四五劑,外用神燈照法。年深者,須大劑參耆朮附等藥,方可收功;不然,杯水不能救火也。初用濕紙取頭法,再用毛頭紙裁為二,拈為捻子,以桐油浸透,點火照之,須疼照至不疼方住。外用白芥子搗粉,酒醇調服;或以大戟、甘遂二末,白蜜調服。

附骨小飲

治附骨瘡,肉色不變,但覺疼痛,令人乍寒乍熱,大小便赤秘。

土鱉瓦上焙焦,一個,為末,黃酒送下,食至七日即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附骨疽」這種病症。它通常發生在膝蓋上方到腰部下方的位置,外在影響到足少陽和足陽明兩條經絡,內在則與足厥陰肝經有關,病竈會緊貼著骨頭生長,其原因多半是身體先天條件不佳所致。為什麼呢?因為腎臟主管骨頭,如果腎虛,骨頭就會感到寒冷,進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此外,也可能是在性行為後,風寒趁虛而入所導致;或是使用過於寒涼的藥膏,使體內血液凝固;又或者是睡覺時受涼所引發。此病初期會不定時感到疼痛,伴隨發冷、發熱,但不出汗,隨著時間推移,疼痛感會深入骨髓,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疼痛,且位置固定不動。

治療上,剛開始可以服用「附骨小飲」方劑四到五帖,同時配合神燈照射法。若病情已持續多年,則需大量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補藥,纔能有效控制病情;否則就像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治療初期可先使用濕紙包覆患部,再取兩張毛邊紙搓成細條,浸透桐油後點燃,對患部進行照射,直到疼痛感消失才停止。另外,還可以使用白芥子搗成粉末,用高度酒精調和後內服;或者將大戟、甘遂兩種藥材磨成粉末,以蜂蜜調和後服用。

【附骨小飲】

適用於治療附骨瘡,即使皮膚顏色未變,但已感到疼痛,並伴隨寒熱交錯,以及大小便呈現紅色且排泄困難的症狀。

將土鱉放在瓦片上烤焦,取一個量的份額研磨成粉末,用黃酒吞服,連續服用七天即可痊癒。

3. 鶴膝風

此症乃調攝失宜,以致足三陰虧損,風邪乘虛而入,久則膝肥腿細,如鶴之膝,故以名之。初起用大防風湯,外用蔥熨之法;潰後須用大補湯。若傷寒餘毒,亦似此形,亦用大防風湯隨時加減。

大防風湯

治足三陰經虧損,外邪乘虛而入;或鶴膝風、或附骨疽腫疼、或腫而不痛。不問已潰未潰,用三五劑後,更用調補之劑。

附子,牛膝(各一錢),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川芎(錢半),辣桂,黃耆,白芍,杜仲,熟地,炙草(各五分)

水煎服。

捆仙繩

治鶴膝風。

番木鱉(四兩,酒泡蒸去皮,用香油四兩熬枯,浮起為度;再以陳壁土炒,止用二兩),川山甲(炒,一兩),大楓子(燈心火烤,去油,二兩),西附子(制,一兩)

共為細末,瓷瓶收貯。每服七分,空心酒下,極醉出汗,七付除根。

加減八珍湯

即八珍加杜仲、羌活、牛膝,去茯苓,生薑為引。

鶴膝風驗方

黃耆(一斤),遠志(三兩),牛膝,金釵石斛(四兩)

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銀花一兩,煎一碗,一氣服之,覺二足如火,即便微效。及病人睡後,以被覆之汗。若大出汗,解去被,再服一二付,無不愈者。

火龍膏

生薑(搗,取汁八兩),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一錢),牛皮膠(打碎,二兩)

先將薑汁並膠熬化,再下乳香、沒藥調勻,待少溫,下麝調勻即成膏。作餅敷患處,以布護之,俟收攏上來,再以紫金膏貼之。

紫金膏

黃香(一兩),蓖麻仁(三錢),乳香,沒藥(各五分),血竭(五分)

微加香油,共搗成膏,貼之。

酵子塗方

酒酵糟(四兩),肥皂(一個,去子),芒硝(兩半),五味子(一兩),砂糖(兩)

薑汁半甌研勻,日日塗之。入燒酒更妙。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生活調理不當,導致足部的三條陰脈損耗,風邪趁虛而入,長久下來膝蓋會變得腫大,腿卻細瘦,就像鶴的膝蓋一樣,因此命名為鶴膝風。在初期應使用大防風湯治療,並在外用蔥熨法;如果已經潰爛,則需用大補湯。若是傷寒後的餘毒導致類似的症狀,同樣適用大防風湯,但需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藥量。

【大防風湯】

主要用於治療足部三條陰脈損耗,或風邪入侵的情況;或有鶴膝風、附骨瘍腫痛、或腫脹但不痛的症狀,無論是否已潰爛,服用三至五劑後,再轉用調養補身的藥物。

藥材包括:附子、牛膝、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川芎、辣桂、黃耆、白芍、杜仲、熟地、炙草等。

用水煎煮後服用。

【捆仙繩】

專門用於治療鶴膝風。

藥材包括:番木鱉、川山甲、大楓子、西附子等,製成細粉後存儲。每次服用約七分,空腹時配酒服用,直到極度醉酒並出汗,連續服用七次即可根治。

【加減八珍湯】

在八珍湯的基礎上添加杜仲、羌活、牛膝,去除茯苓,並以生薑為輔助。

【鶴膝風驗方】

藥材包括:黃耆、遠志、牛膝、金釵石斛等,用水煎煮後再加入銀花,一次服完。服後會感到雙腳熱如火,這就是藥效的表現。待患者入睡後,用被子覆蓋使其出汗。如果大量出汗,可移開被子,再繼續服用一至二次,通常都能痊癒。

【火龍膏】

藥材包括:生薑、乳香、沒藥、麝香、牛皮膠等。先將薑汁和牛皮膠熬化,再加入乳香、沒藥拌勻,等到稍微冷卻後,再加入麝香拌勻,即成膏狀。做成餅狀敷在患處,並用布保護,待收斂後,再貼上紫金膏。

【紫金膏】

藥材包括:黃香、蓖麻仁、乳香、沒藥、血竭等。稍微加入香油,一起搗成膏狀,貼在患處。

【酵子塗方】

藥材包括:酒酵糟、肥皂、芒硝、五味子、砂糖等。與薑汁混合研勻,每日塗抹在患處,加入燒酒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