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15)
第五冊 (15)
1. 破傷風
此因跌撲金刃破傷皮肉,以致風邪襲入穴道。其症甚急,不可緩治。初起惡寒壯熱,邪在表也,九味羌活湯汗之。如去血過多者,當用四物湯加艽、防。寒熱往來者,邪在半表半裡也,小柴胡湯和之。口噤目邪,角弓反張者,邪在裡也,芎黃湯下之。俱當加引經藥。至於因房事而成者,為夾陰破傷,較上諸症更險,命在須臾,急以理中合四物加防、艽、羌活,亦可獲生。若頭不流汗,身汗如油,舌卷囊縮,則為不治之症矣。
更有破傷後用水淋,以致濕邪襲入,瘡中長出黃水,昏迷沉重者,破傷濕也,除濕湯治之。或一味白朮酒亦可。
九味羌活湯
治兩感傷寒,增寒壯熱,頭疼身痛,乾嘔口渴,太陽無汗。
羌活,防風,蒼朮,川芎,細辛,生地,白芷,黃芩,甘草
薑蔥為引。如風症自汗者,去蒼朮,加白朮、黃耆。胸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黃。
理中湯
白朮(一錢,土炒),人參(二錢),乾薑(炮),炙甘草(各一錢)
四物湯
當歸,熟地(各三錢),白芍(酒洗,二錢),川芎(錢半)
芎黃湯
川芎(錢半),黃芩(錢半),甘草(炙,一錢),蔥白(四莖),香豉(一合)
水煎,加童便,溫服,取微汗。如有里症,去甘草,加酒大黃三錢、羌活三錢。
白話文:
當跌倒或被銳器割傷導致皮膚受損,風邪可能由此進入身體的穴位,進而導致破傷風。這種病狀非常緊急,必須立即治療。初期會有惡寒與高燒的症狀,顯示邪氣還在體表,可以服用九味羌活湯來發汗。如果失血過多,應該使用四物湯再加一些藥材如艽、防。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表示邪氣已深入半表半裡,應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若是出現嘴巴緊閉、眼睛斜視、全身僵硬如角弓反張的症狀,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需使用芎黃湯來排除。以上各種情況,都應該加上適當的引經藥。
若是因為性行為後造成的破傷風,稱為夾陰破傷,病情更加危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此時要立刻使用理中湯和四物湯,再加入防、艽、羌活,有機會救回生命。但如果病人頭部不出汗,身上汗如油般滑膩,舌頭捲曲,睪丸收縮,就是無法救治的情況了。
另外,如果受傷後用水沖洗,導致濕邪進入,傷口長出黃色分泌物,並且出現昏迷和重感,這是破傷濕,需要使用除濕湯來治療。或者單純使用白朮泡酒也可以。
接下來是各種藥方的詳細說明:
九味羌活湯:適用於兩種感染同時發生,包括惡寒高燒、頭痛身痛、乾嘔口渴、太陽穴無汗的情況。成分包括羌活、防風、蒼朮、川芎、細辛、生地、白芷、黃芩、甘草。如果風症自汗,去掉蒼朮,加入白朮和黃耆;如果胸脹,去掉生地,加入枳殼和桔梗;如果有喘息,加入杏仁;夏天可以加入石膏和知母;如果需要同時發汗和排泄,加入大黃。
理中湯:主要成分有人參、乾薑、炙甘草和炒過的白朮。
四物湯:主要成分有當歸、熟地、酒洗的白芍和川芎。
芎黃湯:主要成分有川芎、黃芩、炙甘草、蔥白和香豉。先用水煎煮,再加入童子尿溫服,讓病人微微出汗。如果出現體內症狀,去掉甘草,加入酒製的大黃和羌活。
2. 類破傷風症
大凡癰疽潰後,筋糜肉爛,膿血大瀉,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急,惡寒剔搦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涎壅盛,便閉汗出,不時發熱,此氣血俱虛而傳變。雖與破傷風相類,而主治之法當大補氣血。若果系風症,亦須以大補氣血為主,而兼以治風之藥。設若不審是非,妄投藥餌,則誤矣。
白話文:
【類似破傷風症狀】
大致上,當嚴重的膿瘍在癒合後,導致肌肉組織壞死,大量膿血流失,身體的陽氣隨之散失;或者出現筋脈緊縮、急迫,感覺極度寒冷且肌肉抽搐的情況,會有語言不清、牙關緊閉、頸部背部肌肉僵硬,痰液分泌旺盛,排便困難及出汗,並不定時發燒,這都是氣血兩虛所導致的病情轉變。儘管這種病症與破傷風相似,但在治療方法上應著重於大力補充氣血。
即使確實是風邪引發的病症,也應該以補充氣血為主要治療方向,同時輔以抗風的藥物。如果不能正確判斷病情的性質,胡亂使用藥物,就會造成誤診誤治。
3. 損傷
此症非七情六淫為病,乃不內外因之患,須審其有瘀血、亡血。如打撲墜傷,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宜攻利之活血散瘀湯。若金刃傷皮,出血不止,以致亡血過多者,兼補而行之當歸補血湯,加紅花、童便煎服。須審所傷淺深之異,經絡血氣多少之殊,然後理血止痛,即能奏效。醫者不諳,專用攻利以逐瘀血,因而誤人,可不慎與!
活血散瘀湯
川芎,當歸,防風,赤芍,蘇木,連翹,花粉,皂刺,紅花,黃芩,枳殼(各一錢),大黃(二錢)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
炙黃耆(一兩),當歸(二錢)
水煎服之。
白話文:
這病症並非由情緒或外界環境因素引起,而是由非內非外的因素導致,必須詳細判斷是否有瘀血或是失血的情況。例如被打、碰撞或跌倒導致受傷,外表皮膚未破但內部受損,必定會有瘀血,這種情況應使用攻利的活血散瘀湯來活化血液,消除瘀血。
如果是由刀傷等銳器傷害皮膚,出血不止,以致失血過多,應在補血的同時進行治療,可用當歸補血湯,再加入紅花和童便一起煎煮服用。必須要根據受傷的程度深淺,以及受傷部位的經絡和血氣量的差異,再進行合理止血止痛的治療,這樣纔能有效果。醫生如果不熟悉這些,單純使用攻利的方式來消除瘀血,可能會誤導治療,這點不得不慎!
活血散瘀湯
藥方包含:川芎、當歸、防風、赤芍、蘇木、連翹、花粉、皁刺、紅花、黃芩、枳殼(各一錢),大黃(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當歸補血湯
適用於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肌肉發熱、臉色潮紅、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藥方包含:炙黃耆(一兩),當歸(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4. 疔毒
夫疔者,以其形如疔蓋之狀,故名之也。其症雖小,其毒甚大,數日之間,生死攸關。《內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多由姿食厚味,積熱熏蒸;或食死牛馬、犯丁、鵝鴨、食腐;或中染人汗;或感四時不正之氣,毒中於臟,突然而發。但部位不同,故形名各異。
有如粉刺小泡、痞結腫不散者;有似疔非疔,漫腫平塌者;有如魚臍頂窪者;有如櫻桃茱萸之形者;有小如粟米、大如李者、色白色紫者;有頂黑邊赤者;有外黃內黑、瘡口有油者。其見症也,無寒熱交作、煩渴噁心、痛癢麻木、四肢厥逆等症者,及七惡不見者,順;七惡見一者,逆。須詳明治之。
有云:凡疔不可觸犯,觸之則脊強氣衝,疼痛應心,是其驗也。初見其症發於三陽者,以三稜針刺出惡血,外用千斤墜拔毒,內服解毒之劑。發於三陰者,以火針點破瘡頂,外用追毒,內服理汗之劑。惟刀鐮疔,其狀如韭菜,長寸許,左側肉好,右側肉黑,如燒烙之形,忌用刀針。
凡疔未愈之時,忽爾譫語神迷,或頭頂發腫,謂之走黃,急服蟾酥丸、點舌丹、化坐丸。得汗則生,無汗難療。《外臺秘要》云:三十六疔,其狀如黑豆,四畔起深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後日生三,數至十五以下,可治。若滿三十六,藥不能矣。紅絲疔,亦名血箭疔,疔根漸起一帶紅絲,直向心行。
就於絲盡處,刺出惡血。若毒入心經,妙藥難調。蛇頭疔,生於指頭,狀如蛇首,味腥穢色紫,治之稍遲,其指難保不脫。驛馬疔,走注不定,皮里周身串行,遊至何處,則疼痛難忍,不能轉側。須按定疼,急以針刺見惡血,外用拔毒,內服解毒之劑,庶幾可保。
千斤墜(即渴龍奔江丹,方見前)
點舌丹
乳香(去油),沒藥(去油),硃砂(飛),硼砂,苦葶藶,血竭(各二錢),明雄(二錢),牛黃,冰片,沉香(各一錢),熊膽,麝(各五分),珍珠(六分,煅)
共為細末。用蟾酥一錢二分,以乳汁化開,將前藥末、酥和勻,為丸如綠豆大,真金為衣。每服一丸,黃酒送下。
蟾酥丸
治一切疔毒、惡瘡走黃。一名奪命丹。
蟾酥(酒泡化,二錢),蝸牛(廿一個),輕粉(五分),乳香,沒藥,銅綠(煅),膽礬,麝(各一錢),雄黃(二錢),硃砂(二錢,飛)
各為細末,稱准。於端午日,或天月二德日,在淨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加蟾酥同研數次,方人群藥,搗極勻,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一丸。用蔥白一寸,令患者嚼爛,吐於手心,包丸於內,熱酒送下,微汗即愈。
化坐丸
蟾酥(一錢),血竭(二錢),銅青(二分半),蝸牛(二十個,瓦上漫火焙乾,全用,與上三味同研細),枯礬(一錢),輕粉(二錢,二味同研細),硃砂(飛,二錢,留一錢為衣)
白話文:
所謂「疔毒」,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釘子的蓋子,所以才這樣稱呼。雖然看起來只是個小小的東西,但毒性卻非常強烈,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就決定生死。《黃帝內經》提到:「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腳上容易長大疔。」這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導致體內積熱,向上蒸發;或是吃了病死的牛馬肉、觸犯了不潔的物品(如不乾淨的刀具或食物)、吃了腐敗的食物;或是接觸到別人的汗液;又或是感受到四季不正常的邪氣,毒素侵入內臟,突然爆發出來。因為發病部位不同,所以名稱和形狀也各異。
有的像粉刺小泡,腫起來卻消不下去;有的看起來像疔卻又不像,只是表面腫脹而且平坦;有的像魚肚臍一樣中間凹陷;有的像櫻桃或茱萸一樣;有的像小米粒一樣小,有的卻像李子一樣大,顏色有白色也有紫色;有的頂端是黑色的,周圍是紅色的;有的外層是黃色的,裡面卻是黑色的,傷口還有油狀分泌物。觀察疔毒的症狀,如果沒有忽冷忽熱、口渴心煩、噁心想吐、疼痛麻木、四肢冰冷等現象,以及七種惡化的徵兆都沒有出現,就表示情況良好;如果出現其中一種惡化徵兆,就表示病情不妙。必須仔細辨別並妥善治療。
有人說:「凡是長了疔毒,千萬不要去觸碰它,一碰就會感到脊椎僵硬,氣往上衝,疼痛傳到心臟,這是疔毒的特點。」如果剛開始發病時,疔毒長在身體陽經部位,可以用三稜針刺破,放出惡血,外敷千斤墜來拔毒,內服解毒的藥物。如果長在陰經部位,可以用火針點破瘡口,外敷追毒藥,內服調整汗液的藥物。唯獨「刀鐮疔」,它的形狀像韭菜,大約一寸長,左邊的肉是正常的,右邊的肉是黑色的,像被燒傷一樣,切忌用刀或針來處理。
凡是疔毒還沒痊癒的時候,如果突然出現胡言亂語、神智不清,或是頭頂腫脹,就叫做「走黃」,要趕緊服用蟾酥丸、點舌丹、化坐丸等藥物。能夠發汗,就有機會痊癒;如果無法發汗,就難以治癒。《外台秘要》說:「有三十六種疔毒,它們的形狀像黑豆,周圍一圈是深紅色,今天長一個,明天長兩個,後天長三個,如果數量在十五個以下,還可以治療。如果滿三十六個,就無藥可救了。」「紅絲疔」又叫做「血箭疔」,疔毒的根部會漸漸出現一條紅色的絲線,直往心臟方向延伸。要趕緊在紅絲線的末端刺破,放出惡血。如果毒素侵入心經,就算有再好的藥也難以治療。「蛇頭疔」長在手指頭上,形狀像蛇頭,有腥臭味,顏色是紫色的,治療稍有延遲,手指就可能保不住。「驛馬疔」會到處遊走,在皮膚下到處串行,走到哪裡就疼痛難忍,讓人無法翻身。必須按住疼痛的地方,趕緊用針刺破,放出惡血,外敷拔毒藥,內服解毒藥,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千斤墜(就是渴龍奔江丹,藥方在前面)
點舌丹
乳香(去除油脂),沒藥(去除油脂),朱砂(研成粉末),硼砂,苦葶藶,血竭(各二錢),明雄黃(二錢),牛黃,冰片,沉香(各一錢),熊膽,麝香(各五分),珍珠(六分,煅燒過)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取蟾酥一錢二分,用乳汁化開,將之前的藥末和蟾酥混合均勻,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外層包上真金箔。每次服用一丸,用黃酒送服。
蟾酥丸
治療各種疔毒、惡瘡走黃。又名奪命丹。
蟾酥(用酒浸泡化開,二錢),蝸牛(二十一個),輕粉(五分),乳香,沒藥,銅綠(煅燒過),膽礬,麝香(各一錢),雄黃(二錢),朱砂(二錢,研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稱準份量。在端午節或天月二德日,在乾淨的房間裡,先將蝸牛搗爛,再加入蟾酥一起搗數次,然後加入其他藥材,搗均勻,做成黃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一寸長的蔥白,讓患者嚼爛,吐在手心,把藥丸包在裡面,用熱酒送服,微微發汗就會痊癒。
化坐丸
蟾酥(一錢),血竭(二錢),銅青(二分半),蝸牛(二十個,在瓦片上用文火烘乾,全部使用,和上面三味藥一起研磨成細末),枯礬(一錢),輕粉(二錢,和枯礬一起研磨成細末),朱砂(研成粉末,二錢,留一錢作為藥丸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