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總論
總論
1. 總論
竊謂瘍症不可詳舉,治療毋得拘泥,群書之言已綦繁矣。余披讀之下,認症驗方,辨經絡度位,每略有心會,即援筆志之,將以去繁贅而就簡便也。大約膏粱之便,足生疔毒;血氣之患,時生癰疽;寒暑之異,恆起癤發。蓋疽五臟所出,癰發於六腑,莫不原於心火。癤無二種,發非一症,而皆分乎陰陽。
寒濕搏而氣血凝,陰滯乎陽也;火熱盛而氣血沸,陽滯乎陰也。苟內無積熱,外無感觸,血行脈中,氣行脈外,膏粱不能充其經,寒暑不能攻其絡,諸瘍何自而來哉!是知皮薄而赤腫,火熱而微痛,為火熱之徵;皮厚而堅腫,微紅而微疼,為寒搏之象。癰屬陽,疽屬陰,理所易明。
白話文:
我認為瘍症的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列舉,治療方法也不應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古籍上的論述已經非常繁雜了。我翻閱了許多醫書,根據症狀驗證方劑,辨別經絡位置,每有新的體悟,就提筆記錄下來,希望能簡化繁瑣,取其精華。
一般來說,飲食過於豐盛,容易長疔毒;血氣不調,則容易生癰疽;寒暑變化,則容易起癤發。總之,疽是由五臟所引起,癰發於六腑,都源於心火。癤雖然只有兩種,發病也不止一種,但都分屬陰陽。
寒濕阻滯導致氣血凝結,是陰氣滯於陽氣;火熱旺盛導致氣血沸騰,是陽氣滯於陰氣。如果體內沒有積熱,體外也沒有感觸,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氣血在血管外運行,即使飲食豐盛,寒暑交替,也不足以影響經絡,那麼這些瘍症又從何而來呢?
因此,皮膚薄而發紅腫,火熱而輕微疼痛,是火熱的徵兆;皮膚厚而堅硬腫脹,微紅而輕微疼痛,是寒濕阻滯的象徵。癰屬於陽,疽屬於陰,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
又有色雖紅而不燥熱,腫雖高而無潰膿乃陽症而帶陰分;腫雖平而猶微痛,色雖淡而覺熱甚,乃陰症而含陽氣。此血鬱氣鬱之分,症有難測。若夫奇疼怪癢,最迅最速,是為惡疔;不著部位,不關經絡,為無名腫毒;赤腫頭尖而為癤;平塌多孔而為發,皆癰之別名。症分輕重,療有難易,不可一例論。
至於洗方、灸法,內用托消,外用敷圍。未潰透膿而穿毒,即潰化腐以生肌。補血養氣,瀉火祛寒。人有壯弱,時有寒暑,症有表裡,毒有輕重,惟遂人隨時按症而審明之,不可拘定。已見確乎,成方有誤於始,致悔於終也夫。
白話文:
另外,如果腫塊顏色雖然紅,但並不燥熱,腫塊雖然高,但沒有潰爛流膿,這就是陽症帶陰分;如果腫塊雖然平坦,但仍然微微疼痛,顏色雖然淡,但感覺非常熱,這就是陰症含陽氣。這些都是血氣鬱結的情況,症狀很難預測。
至於那些奇特的疼痛和瘙癢,發作非常快,就是惡性疔瘡;不局限於某個部位,不影響經絡,就是無名腫毒;紅色腫塊尖尖的就是癤;平坦而有許多孔洞的就是發,這些都是癰的不同類型。症狀輕重不一,治療難度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洗藥方、灸法,內服可以托散毒氣,外用可以敷貼圍裹。如果膿還沒完全透出來,就已經穿透毒氣,就要讓它潰爛腐化,然後再生長新的肉。補血養氣,瀉火祛寒。人有強壯和虛弱之分,季節有寒暑之別,症狀有表裡之分,毒性也有輕重之分,只能根據個人狀況,隨時觀察症狀,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能一成不變。已經看到很多確切的事例,一開始用錯藥方,最後就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