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總論

回本書目錄

總論

1. 總論

竊謂瘍症不可詳舉,治療毋得拘泥,群書之言已綦繁矣。余披讀之下,認症驗方,辨經絡度位,每略有心會,即援筆志之,將以去繁贅而就簡便也。大約膏粱之便,足生疔毒;血氣之患,時生癰疽;寒暑之異,恆起癤發。蓋疽五臟所出,癰發於六腑,莫不原於心火。癤無二種,發非一症,而皆分乎陰陽。

寒濕搏而氣血凝,陰滯乎陽也;火熱盛而氣血沸,陽滯乎陰也。苟內無積熱,外無感觸,血行脈中,氣行脈外,膏粱不能充其經,寒暑不能攻其絡,諸瘍何自而來哉!是知皮薄而赤腫,火熱而微痛,為火熱之徵;皮厚而堅腫,微紅而微疼,為寒搏之象。癰屬陽,疽屬陰,理所易明。

又有色雖紅而不燥熱,腫雖高而無潰膿乃陽症而帶陰分;腫雖平而猶微痛,色雖淡而覺熱甚,乃陰症而含陽氣。此血鬱氣鬱之分,症有難測。若夫奇疼怪癢,最迅最速,是為惡疔;不著部位,不關經絡,為無名腫毒;赤腫頭尖而為癤;平塌多孔而為發,皆癰之別名。症分輕重,療有難易,不可一例論。

至於洗方、灸法,內用托消,外用敷圍。未潰透膿而穿毒,即潰化腐以生肌。補血養氣,瀉火祛寒。人有壯弱,時有寒暑,症有表裡,毒有輕重,惟遂人隨時按症而審明之,不可拘定。已見確乎,成方有誤於始,致悔於終也夫。

白話文:

[總論]

我認為瘍症的種類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詳細列舉,而治療方式也不該墨守成規,前人的醫書中已對此有極為豐富的記載。我在閱讀這些古籍後,遇到可以確認診斷或驗證的處方,都會結合經絡理論與穴位位置來進行分析,一旦有所體悟,便立即記錄下來,目的是為了去蕪存菁,讓治療方式更趨簡便。

大致上來說,過度食用精細食物的人容易長疔毒;血液循環不良或氣血失調的人常會生癰疽;而季節交替的溫差變化,則會引發癤子。癰疽通常是由五臟所導致,而癰則源自六腑,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心火的影響。癤子雖只有兩種,但發病原因卻有許多種,且都和陰陽失調有關。

當寒濕交加,導致氣血凝滯,就是陰在阻礙陽的運行;當火熱過盛,使氣血沸騰,則是陽在阻礙陰的流動。如果體內沒有累積過多熱量,體外又沒有受到外力觸碰,血液在脈管中正常流動,氣息在脈管外自由運行,即使吃再多精細食物,也攻不破你的經絡,那麼各種瘍症又怎麼會發生呢?由此可知,皮膚薄且紅腫,伴隨輕微疼痛,是火熱的徵兆;皮膚厚且堅硬腫脹,微微泛紅且疼痛,則是寒濕的表現。癰屬於陽性,疽屬於陰性,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然而,有些情況下,雖然皮膚泛紅但並非燥熱,即使腫脹卻沒有潰爛流膿,這可能是陽性病症中帶有陰性的成分;有些雖然看似平坦,但仍感覺微痛,皮膚雖淡卻熱度驚人,這可能是陰性病症中藏有陽性的氣息。這都是因為血氣鬱結所致,病情難以預測。至於那些疼痛或癢感異常,且發展迅速的,則被稱為惡性疔瘡;有些並無固定部位,也和經絡無關的,則是無名腫毒;那些頭部尖銳且泛紅腫脹的,是癤子;那些表面扁平且有多個孔洞的,則是發,這些都是癰的不同型態。病情的輕重不同,治療的難易程度自然也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清洗傷口的藥方,或是使用灸法,內部用以託毒消腫,外部則用以敷貼包紮。在傷口尚未完全潰爛時,先清除毒素,等到潰爛後再化腐生肌。補血養氣,清熱去寒。人有強弱之分,季節有冷暖之別,病情有表裡之差,毒素有輕重之異,唯有根據個人狀況,配合季節變化,並根據病情進行判斷,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不能一成不變。一旦確定診斷,即使最初的處方有誤,最後也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