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醫方彙編》~ 第二冊 (3)
第二冊 (3)
1. 凍瘡
此症乃嚴冬寒風侵人,或著耳、面、手、足,先僵後破,輕者腫痛,重者遇冷即發,先癢後痛者是也。只以蟹蓋炒炭為末,香油調搽即愈。
八背散
蟹蓋炒炭為末,香油調搽。
金頂砒散
密陀僧為末,生薑搗汁調塗。
洗凍瘡方
蒜瓣(一掛),白萊菔(二個)
煎湯浴之。
手足皺裂
豬脂,薑汁
調勻,熱搽,少頃即合,數次即安。
白話文:
這病症是在嚴寒冬天時,由寒冷的風侵襲身體所導致,主要影響耳朵、臉部、手和腳。初期會感到僵硬,隨後可能破裂。病情較輕的會有腫脹和疼痛,嚴重的話,一旦接觸到冷空氣就會發作,先是瘙癢,接著轉為疼痛。治療方式是使用炒焦的蟹殼磨成粉,再用香油調和塗抹,即可痊癒。
八背散
將蟹殼炒至焦黑,磨成粉末,再用香油調和塗抹患處。
金頂砒散
將密陀僧磨成粉末,再用生薑搗出的汁液調和塗抹。
凍瘡清洗方
材料:大蒜瓣(一串)、白蘿蔔(兩顆)
煮成湯後,用來沐浴。
手足皺裂治療方
材料:豬油、薑汁
將豬油與薑汁調和均勻,趁熱塗抹在患處,過一會兒就會癒合,多次使用即可完全康復。
2. 漆瘡
此症乃氣虛肺熱之人,以感漆氣,周身腫癢,形若熱痱。先用柳葉煎湯浴之,再以雞子黃熬油塗之。蟹黃更捷。內服解毒化斑湯。
解毒化斑湯
治三焦火風熱毒致生火丹,遍身癢痛,兼治漆瘡。
元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子(各一錢),甘草(五分),淡竹葉(廿片)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身體氣虛且肺部有熱的人,接觸到漆的氣味後,全身出現腫脹和瘙癢,症狀看起來像熱痱。首先應使用柳葉煮成的水來沐浴,接著再用雞蛋黃熬製的油來塗抹患處。如果使用蟹黃的話,效果會更快。內部調理則可以服用解毒化斑湯。
【解毒化斑湯】
主要治療因三焦火風熱毒所引發的火丹,導致全身瘙癢疼痛,同時也能治療漆瘡。
藥方成分包括: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一錢),甘草(五分),淡竹葉(二十片)。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3. 翻花瘡
由瘡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瘡口內胬肉突出,形如芝菌,或如蛇身,長短不一,斷不可誤用刀針蝕藥,只以藜蘆為末,加豬脂調敷即縮,或烏梅燒炭敷之,皆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翻花瘡」這種病症,大意是說:在皮膚生瘡並潰爛後,由於肝火旺盛和血液乾燥導致風邪生成,使得瘡口內的胬肉突出,其形狀可能像香菇,也可能像蛇身,長短各異。切記不能錯誤地使用刀具、針具或是腐蝕性藥物來處理,可以將藜蘆磨成粉末,加上豬油調和後敷在患處,胬肉就會縮小,或者也可以使用燒過的烏梅來敷,同樣有效。
4. 瘡僵肉
由癰疽生肌太疾,皮不能一時即斂,見風成僵。以寒水石煅研為末,加水飛銅青末少許敷之,其肉自斂,即不作僵矣。
白話文:
「當膿瘍生成新肉的速度太快,皮膚無法立即收斂,遇到風後就會變得僵硬。解決方法是將寒水石燒燬後研磨成粉,再加入少量的水飛銅青粉末一同敷在患處,這樣新肉就能夠收斂,就不會再出現僵硬的情況了。」
5. 枯筋箭
此症乃憂鬱傷肝,以致筋氣外發。初如赤豆,枯點微高;久則破裂,趕出筋頭,縫松枯槁,多生胸乳間。宜藥線齊根系緊七天後,其患自落,再以珍珠散搽之。
珍珠散
青黛(飛,五分),珍珠(制淨,煅,一錢),真輕粉(一兩)
共為細末。腐爛者,甘草水洗淨,豬脂調搽;瘡不生皮者,以此乾摻。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因為長期心情鬱悶,導致肝臟受損,進而使筋脈的氣血失調,問題從體內反映到體外。初期的症狀會像紅豆大小的突起,略顯枯黃且稍有高度;若病情延續,則會導致突起破裂,甚至可以看到筋骨露出,皮膚鬆弛乾枯,通常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胸部或乳房周圍。治療方式是使用藥線從根部開始綁緊,持續七天後,病竈部位會自行脫落,之後再塗抹珍珠散來輔助康復。
以下是珍珠散的配方:
青黛(需研磨,用量五分),珍珠(需經過淨化和煅燒處理,用量一錢),真輕粉(用量一兩)。
將這些成分混合並研磨成細粉。如果患處已腐爛,先用甘草水清潔,再用豬油調和珍珠散塗抹;如果傷口久不結痂,可直接將珍珠散粉末撒在患處。
6. 血箭血痣
血箭之症,發於心經,火盛逼血從毛孔湧出。血痣之症,由於肝經鬱怒。血熱初起,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血流。
白話文:
【血箭與血痣】
血箭這種症狀,是由心經發起,因體內火氣旺盛,迫使血液從皮膚的毛孔中湧出。
至於血痣,主要是因為肝經鬱悶生氣所致。在血熱剛開始時,呈現為紅色的小點,就像痣一樣,但會逐漸增大到像豆子大小,若擦拭它,就會有血液流出。
7. 瘟毒
一、大頭瘟,乃濕熱聚於高巔之上,初覺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如瓜、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以普濟消毒飲主之。內實者,加大黃;如耳前後及額角紅腫,加柴胡、瓜蔞根。發於頭腦項後,用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發於耳鼻面,芩連消毒飲;實,加牛子、芒硝微利之,不可大劑。
二、捻頭瘟,喉閉失音,頸大腹脹如蛤蟆,治以荊防敗毒散。
三、楊梅瘟,遍身紫塊,發如黴瘡,治以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散。
四、疙瘩瘟,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以三稜針刺委中三寸出血,及服人中黃散。
五、玳瑁瘟,其色黑如瑁,故名。必先從口鼻至額頰、目胞、兩耳及手臂足頸,甚則胸腹俱黑如墨色,四圍有紅暈,鮮澤若痘瘡,根腳緊附如線,他處肉色不變,方許可治。先與葛根、黃芩、黃連、犀角、連翹、荊芥、防風、人中黃,解其肌表;俟其邪毒發透,乃以涼膈散加人中黃、紫荊烏犀微下,再與犀角地黃湯加人中黃之類調理。如黑色枯焦不澤,四圍無紅暈,及灰白死黯者,皆不可救也。
六、葡萄瘟,其患多有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瘟毒蘊鬱於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點色葡萄,發於四體及頭面口內。遲治傳於胃,牙根出血。初起宜涼血清瘟藥中加羚羊等。又云:瘟毒傷於氣者,則頭項腫脹;傷於血,則肢體疙瘩;傷於胃,則嘔汁如血,名瓜瓤瘟,生角飲;傷於腸,則水泄不通,名絞腸瘟,雙解散探出吐之。若入臟則不知人而死。
大法以證為憑,勿以脈論。又有發頤痄腮之症,亦感四時不正之氣所致。其候發於面、鼻、耳、項、咽喉,赤腫或結核,令人憎寒、壯熱、頭痛、肢體痛,或口乾便秘昧者,當分表裡。在表者,發之升麻牛子散,或普濟消毒飲;在裡者,下之通聖散。堅硬不赤不痛者,為滯氣停痰,宜疏之,流氣飲加減。
外以化頑散或赤豆散,調敷四圍。
普濟消毒飲
黃芩(炒),黃連(酒炒),陳皮,甘草,元參(各二錢),連翹,牛蒡(炒),薄荷(一錢),升麻(七分),姜蠶(洗淨,炒),柴胡,桔梗(各二錢),板藍葉(一錢),馬勃(一錢)
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
人參,茯苓,羌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獨活(一錢)
加荊、防、薄荷、牛子入金汁內。熱加酒連、酒芩;口渴加天花粉。
清熱解毒湯
黃連,酒芩,酒芍,生地,人參,石膏,羌活,知母,甘草,升麻,葛根
生薑為引,徐服。
人中黃散
辰砂,雄黃(各錢半),人中黃(一兩)
每服二錢,薄荷桔梗湯送下。
涼膈散
梔子(酒拌,微炒,一錢),桔梗(一錢),麥冬(一錢),酒芩(一錢),竹葉(二十片),連翹(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一、大頭瘟,是濕熱之氣聚集在頭部,初期會感覺寒冷、高燒、身體沉重,頭和臉腫得像瓜一樣大,眼睛難以睜開,呼吸急促,咽喉不舒暢。如果不立即治療,死亡率將非常高;主要使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如果體內有實熱,可以加入大黃;如果耳朵前後和額頭紅腫,可以加入柴胡和瓜蔞根。如果病發在頭腦和脖子後面,可以用荊防敗毒散,但要拿掉人參,加入黃芩和黃連。如果病發在耳、鼻、面部,就用黃芩黃連消毒飲;如果體內有實熱,可以加入牛蒡子和芒硝來輕微瀉下,但不能大量服用。
二、捻頭瘟,喉嚨閉塞無法出聲,脖子和腹部腫大如蛤蟆,治療主要使用荊防敗毒散。
三、楊梅瘟,全身出現紫色斑塊,如同黴瘡,治療主要使用清熱解毒湯配合人中黃散。
四、疙瘩瘟,身體上出現瘤狀的塊狀物,移動迅速,早上發病晚上就可能死亡,應使用三稜針在委中穴三寸處刺血,同時服用人中黃散。
五、玳瑁瘟,病竈顏色如同玳瑁的黑色,因此得名。這種病一定先從口鼻蔓延到額頭、臉頰、眼睛周圍、耳朵以及手臂、足頸,嚴重時胸部和腹部都可能變黑如墨色,四周有紅色光澤,就像痘瘡,根部緊密附著,像線一樣,其他部位的皮膚顏色不變,纔能有機會治療。先使用葛根、黃芩、黃連、犀角、連翹、荊芥、防風、人中黃,來解除肌表的邪氣;等到邪毒發透,再用涼膈散加入人中黃、紫荊烏犀來稍微瀉下,再用犀角地黃湯加上人中黃來調理。如果黑色部分枯萎無光澤,四周沒有紅色光環,或者呈現灰白色或暗淡無光,都是無法救治的情況。
六、葡萄瘟,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兒童身上,因為感染了四季不正的氣候,導致瘟毒在皮膚中鬱積不散,形成大小不一、青紫色的葡萄狀病竈,可能出現在四肢、頭面部和口腔內。如果治療延遲,可能導致胃部受影響,牙齦出血。初期應使用涼血清瘟藥物,如羚羊角等。又有一種說法是,瘟毒影響氣,就會導致頭頸部腫脹;影響血液,就會導致肢體上出現疙瘩;影響胃,就會導致嘔吐如血,稱為瓜瓤瘟,可以使用生角飲;影響腸道,就會導致水瀉不止,稱為絞腸瘟,可以使用雙解散來催吐。如果病入臟腑,人就會失去意識,最終死亡。
治療原則以病症為依據,不要只看脈象。還有一種疾病,叫做發頤痄腮,也是由四季不正的氣候所導致。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出現在面部、鼻子、耳朵、脖子、咽喉的紅腫或結節,會讓人感到寒冷、高燒、頭痛、肢體疼痛,或者口乾、便祕等,應當根據表裡來區分。在表面的,可用升麻牛子散或普濟消毒飲來發汗;在體內的,可用通聖散來瀉下。如果結節堅硬、不紅、不痛,就是氣滯和痰凝,應該使用流氣飲來疏導,可以適當增減劑量。
外部可以使用化頑散或赤豆散,調和後塗抹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