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南宋醫家劉信甫所著的《活人事證方後集》,是一部在中醫方劑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這部書共十二卷,內容廣博,涵蓋內、外、婦、兒、五官、傷寒、雜病等多個醫學專科,收載方劑超過一千首,是研究宋代乃至後世中醫方劑發展與臨床實踐的珍貴文獻。其書名中的「活人」意指救治生命、活人性命,「事證」則強調其方劑皆經臨床驗證有效,非憑空杜撰,反映了作者注重療效的實證精神;「方後集」則可能表明此書是在某一基礎上有所增益或為後期著作,或與其他方書有繼承發展關係,但核心仍聚焦於經驗方劑的彙集與應用。
從書籍介紹可知,《活人事證方後集》的顯著特點在於其方劑「多為劉信甫臨床經驗之所得」,這使得該書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經驗的結晶。在方劑學著作中,基於臨床實踐的經驗方往往具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和更高的實用價值。作者劉信甫將其多年行醫的所得彙集於此,使得後世醫者能夠學習和借鑑這些經過實際療效檢驗的方劑。書中對方劑的構成、用法、功效等皆有詳細論述,這對於學習和掌握方劑的應用至關重要,也為後世醫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檢視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更能體會其特色與價值。例如,在「中風門」中,作者不僅介紹了治療中風的經典方劑,如小續命湯和大防風湯,更強調了「准四時虛實」來詳察病因並施治,這體現了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小續命湯被譽為「治卒中風欲死...諸風服之皆驗」的基礎方,書中還細緻列出其組成藥物及用量,並提及加減應「隨多少,輕重虛實」,強調了臨床應變的重要性。大防風湯則通過具體的病案「善法寺僧如真師孫遂良,紹熙壬子年患痢之後,足履瘓弱,遂成鶴膝風」來展示其療效,甚至提及「淮東趙德遠參議之甥李二十七官人惠以此方」,這反映了當時醫方流傳、醫者交流的社會網絡,也進一步佐證了方劑的「事證」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記載了孫用和(可能是當時醫家)「經進」給皇帝的方劑「鐵粉牛黃丸」,用於治療「心經留熱」、「中風太過候」等複雜病症,並強調其「神驗」,甚至因療效顯著被譽為「神應益聖丹方」。這不僅顯示了作者或其引用的醫家具有為皇室服務的醫術水平,也從側面印證了書中方劑的珍貴性與權威性。這一部分內容將理論、經典方、經驗方、具體病案甚至官方醫學實踐融為一體,呈現了豐富的醫學信息。
進入「心氣門」,這一部分則聚焦於與「心氣」相關的病症,涵蓋了精神、情志乃至軀體功能上的異常。如「引神歸舍丹」治療「心氣,亦治心風」,「硃砂散」治療「積憂之後,遂成狂易之疾」,「茯神散」治療「緣兵火失心」,「遠志圓」治療「因驚語言顛錯」,「人參當歸圓」治療「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這些病症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精神疾病、情志不遂、心律不整等有所對應,表明了中醫對心臟功能理解的廣泛性,不僅包括循環系統,更涉及神志與情志層面。《活人事證方後集》在此門中收載多個方劑,如引神歸舍丹、硃砂散、養氣鎮心丹、寧志膏、遠志圓、乳硃砂丸、人參當歸圓等,它們普遍使用硃砂、遠志、茯苓、人參、天門冬、石菖蒲等具有鎮驚安神、養心益氣作用的藥物。書中對養氣鎮心丹的論述尤為深刻,引用長樂陸慶長寺丞和杜壬的觀點,討論了「先補心氣而五臟實」的重要性,區別於僅僅補益下元元氣的思路,認為若「止補元氣,耗心氣,非養氣之理」。這顯示了作者及其引用的醫家在理論認識上的深度,強調了心在整體氣機和元氣穩固中的核心地位,對於理解中醫養生和治療心神疾病有重要指導意義。此門內容通過具體方劑及其應用,展現了宋代醫家對於心神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尤其對情志因素致病的重視,是中醫心身醫學思想的體現。書中同樣引用了多位醫家、官員、僧人甚至親屬的病案或傳方,如盛覺民傳王宣子尚書方、桂真官方呂少張丁家難、廖碩夫知府、宋明遠教授母、許氏方、崑山神濟大師方、張魏公丞相、韓子常知府、平江醫者丁御干為葛樞密等,進一步強化了這些方劑的驗證性和傳承脈絡。
在「虛損門」,書中開篇即引用了巢氏(隋代醫家巢元方)關於五勞七傷六極的經典論述。五勞、七傷、六極是中醫學中用於概括各種慢性、複雜、虛弱性疾病狀態的重要概念。巢氏的論述詳細描述了這些狀態的病因、病位、具體表現和病機,為理解和診斷虛損類疾病提供了理論框架。五勞有從志、思、心、憂、瘦論,也有從五臟論;七傷涉及情志、飲食、房事、形體等;六極則從氣、血、筋、骨、肌、精六個層面闡述極度虛弱的表現。將巢氏的理論置於虛損門之首,表明劉信甫或該書編者認為理解這些經典理論是辨識和治療虛損疾病的基礎。隨後列出的方劑,如「太上紫霞丹」,即是針對這些複雜虛損狀態而設,被描述為「升降陰陽,神仙藥也」。雖然樣例只展示了其組成藥物(硫黃、針沙、五倍子)及炮製方法,但其名稱和描述暗示了這是一種旨在全面調理、恢復陰陽平衡的方劑,與前文對虛損複雜性的論述相呼應。這種先引經典理論,再列對應方劑的編排方式,體現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醫學思維。
綜合以上分析,《活人事證方後集》不僅是一部簡單的方劑彙編,更是一部集理論基礎、臨床經驗、具體病案、醫家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其最大的學術價值和特色在於:
- 實證與經驗為本: 突出「事證」精神,大量收載劉信甫及當時其他醫家的臨床經驗方,這些方劑經過實踐檢驗,具有直接的臨床指導意義。
- 內容廣泛而深入: 涵蓋多個醫學專科,對各類常見病、多發病及一些疑難雜症(如鶴膝風、狂易之疾等)提供了治療方藥,特別是對中風、心氣、虛損等複雜疾病的討論,結合了理論與實踐。
- 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方劑介紹中融入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如中風門的四時虛實、心氣門的心氣與元氣關係、虛損門的巢氏理論,使得方劑應用有其理論依據。
- 記載詳細而具體: 對方劑的組成、用量、用法(如煎煮方法、服藥時間、引藥等)均有具體描述,便於後人學習和操作。更通過具體案例(如孫遂良、丁家難、宋明遠母、親識、獻方對象等)和醫家姓名,增加了內容的可信度和歷史感。
- 展現宋代醫學面貌: 書中不僅有劉信甫本人的經驗,還引用和記錄了當時其他醫家的方劑和見解,如孫用和、盛覺民、王宣子、桂真官、呂少張、廖碩夫、陸慶長、史載之、許叔微、杜壬、宋明遠、丁御干、葛樞密、崑山神濟大師等,這反映了南宋時期醫學知識的交流、傳承和發展狀態,以及當時醫家在不同層面的醫學活動(包括皇室醫學、民間醫學等)。
《活人事證方後集》對後世中醫方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正如書籍介紹中所指出的,明代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這一劃時代的本草著作時,多有引用此書的內容,甚至給予「博而精,多所發明,為方書之冠」的高度評價,這表明《活人事證方後集》在當時和後世都被視為一部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地位卓越的方劑著作。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學領域有重要貢獻,其代表作《溫病條辨》也引用了本書方劑,這說明《活人事證方後集》的價值不僅限於雜病,其對傷寒、熱病等領域的方劑,也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和借鑑。
總而言之,《活人事證方後集》是一部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的宋代中醫方劑學經典。它彙集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方,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結合、辨證論治的思想,記錄了當時的醫學發展和交流情況,並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通過研讀此書,不僅能學習到具體的方劑應用,更能深入了解宋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運用中醫理論,以及其醫學思想的精髓,是深入研究中醫方劑學史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