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虛損門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煎乾棗湯;夏加五味子四兩;四季月加蓯蓉六兩;秋加枸杞子六兩;冬加遠志六兩。食後兼服衛生湯。
衛生湯,補虛勞,強五臟,除煩養真,退邪熱,順血脈,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養胃益津。
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八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年老加酒半盞煎。
中丹,補百損。體劣少氣,喜驚昏憒,上焦客熱,中脘冷痰,不能多食,心腹弦滿,脾胃氣衰,精血妄行,容色枯悴。
黃耆,白芍藥,當歸(各四兩),白茯苓,人參,桂心(各二兩),川椒(炒,出汗,一兩),大附子(炮,去皮、臍,一兩),黃芩(一兩,先為末,薑汁和作餅)
上為末,粟米飲搜和得所,搗千杵,丸如梧子大,酒飲任下三五十丸,食前服。
小丹,補勞益血,去風冷百病,諸虛不足,老人精枯神耗,女子絕傷斷緒。久服益壽延年,安寧神志魂魄,流滋氣血脈絡,開益智慧,釋散風濕,耳目聰明,筋力強壯,肌膚悅澤,氣宇泰定。
熟地黃,肉蓯蓉(酒浸。各六兩),五味子,菟絲子(酒浸。各五兩),柏子仁(六兩,別研),石斛,巴戟(去心),天門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各三兩),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去心,炒焦),山茱萸,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銼,炒絲斷。
各二兩),天雄(炮,去皮、臍,一兩),煉成鍾乳粉(扶衰三兩,續老二兩,常服一兩,氣完則刪去)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前,酒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忌五辛、生蔥、蕪荑、餳、鯉。虛人,多去鍾乳,倍地黃;多忘,倍遠志、茯苓;少氣神虛,倍覆盆子;欲光澤,倍柏子仁;風虛,倍天雄;虛寒,倍桂心;小便赤濁,三倍茯苓,一倍澤瀉;吐逆,倍人參。
張承節論勞瘵證
嘗觀勞經言:傳屍瘵疾,其蟲如人似鬼,形狀可畏,及患者多相繼而夭。愚見考之,斷無是理。以此觀之,譬如俗談,不曉事人,害相思病也。與一婦人情密,忽而別離,念念不捨,至於失寐忘餐,便覺容顏瘦瘁。再償所願,如沉疴去體,恍然而釋。其勞病之說,豈不類此?經云:悲則氣耗,思則氣結,伏郁不散,久則氣血俱虛,令人發寒發熱,飲食減少,相搏作痛。或因感冒,遂添咳嗽。
非嗽也,緣氣虛,易感風寒。在肺為嗽,久而著床,便作勞病。治之服柴胡、地骨皮、秦艽之屬涼藥退熱。致令真氣消散,喪命之源。古之廣客蛇影,仿此不可不審,因書為後人之警。
青蒿膏,治骨蒸勞熱。
曾醫洛陽周秀才,小娘子自為青蒿膏,在旅不能辨,令渠自作膏。病者恨患,自親手熬至成膏,只或火伴,出一身汗而愈,更不曾服此藥。只更調青蒿酒一杯吃,肌肉再生,飲食增美,此患永痊。此方得自潁陽賣五熟一隱者,聞金人殺逼,撞入石中,後不復見。
白話文:
虛損門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三十丸。春天用乾棗湯送服;夏天加入五味子四兩;四季月份都加入蓯蓉六兩;秋天加入枸杞子六兩;冬天加入遠志六兩。飯後再服用衛生湯。
衛生湯:能補虛勞,強健五臟,消除煩躁,滋養真氣,退散邪熱,調順血脈,緩和中焦,安定神志,潤澤容顏。經常服用可以暢通血脈,不生癰瘡,養胃生津。
藥材組成: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八兩),甘草(炙,一兩)。
將上述藥材粗磨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半煎煮至七分,去渣服用,不拘時間。年紀大的人可以加入半杯酒一起煎煮。
中丹:能補益各種虛損。適用於體質虛弱、氣短、容易驚嚇昏迷、上焦有虛熱、中脘有寒痰、食量少、心腹脹滿、脾胃虛弱、精血耗損、容顏憔悴等症狀。
藥材組成:黃耆、白芍藥、當歸(各四兩),白茯苓、人參、桂心(各二兩),川椒(炒至出汗,一兩),大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黃芩(一兩,先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餅狀)。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湯調和,搗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三五十丸,飯前服用。
小丹:能補益虛勞、補血、祛風散寒、治療各種虛弱不足,適用於老年人精氣枯竭、精神耗損,以及婦女因傷而導致的經血不調。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安寧精神魂魄,流通滋養氣血經脈,增長智慧,消除風濕,使耳目聰明,筋骨強壯,肌膚潤澤,氣度安泰。
藥材組成:熟地黃、肉蓯蓉(酒浸。各六兩),五味子、菟絲子(酒浸。各五兩),柏子仁(六兩,另研),石斛、巴戟(去心)、天門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各三兩),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去心,炒焦)、山茱萸、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切細,炒至絲斷。各二兩),天雄(炮製,去皮、臍,一兩),煉製的鍾乳粉(扶助衰弱用三兩,延續老年用二兩,平時服用一兩,若身體康復則可不用)。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用酒送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忌食五辛(蔥、蒜、韭菜、薤、興渠)、生蔥、蕪荑、麥芽糖、鯉魚。虛弱的人,可以多減少鍾乳粉,加倍地黃;健忘的人,加倍遠志、茯苓;氣虛神弱的人,加倍覆盆子;想要容光煥發的人,加倍柏子仁;風虛的人,加倍天雄;虛寒的人,加倍桂心;小便赤濁的人,三倍茯苓,一倍澤瀉;嘔吐的人,加倍人參。
張承節論述勞瘵病
我曾經看到醫書上說:傳屍瘵病,病中的蟲子長得像人又像鬼,形狀可怕,而且患者大多會相繼死亡。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就像俗話說,不懂事的人得了相思病一樣。一個人與一個女人感情親密,突然分離,念念不忘,以至於失眠忘食,容顏憔悴。如果能再續前緣,就像病痛痊癒一樣,頓時感到輕鬆。那麼勞病的情況,不也類似這樣嗎?醫書上說:悲傷會耗損氣,思慮會導致氣結,鬱結不散,久了就會導致氣血兩虛,令人發冷發熱,食慾減退,相互搏動而產生疼痛。有時因為感冒,就會加上咳嗽。
這不是真正的咳嗽,而是因為氣虛,容易感受風寒。病在肺就表現為咳嗽,久了就會纏綿床榻,變成勞病。如果用柴胡、地骨皮、秦艽等寒涼藥來退熱,就會導致真氣消散,喪失生命。古人因為杯弓蛇影而驚恐,我們應該引以為戒。我寫下這些,是為了警惕後人。
青蒿膏:治療骨蒸勞熱。
曾經治療洛陽周秀才的小女兒,她自己用青蒿製作成膏藥,因為在旅途中無法分辨真偽,就讓她自己製作膏藥。病人十分痛恨疾病,就親手熬製成膏藥,只有在熬膏藥的時候,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並沒有服用藥膏。只是又喝了一杯青蒿酒,肌肉再生,飲食增加,病就徹底痊癒了。這個藥方來自潁陽一個賣五種熟食的隱士,聽說金人入侵,撞入石頭中,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