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虛損門

青蒿(二秤,淨洗,控干)

上以水三斗,煎令滾後,入蒿一秤,煎令黃色,熟,濾出。又入一秤煮,如此遍盡,用生布絞,壓汁在前者湯內,細濾過,熬將稠,換沙鍋內熬。以竹箅攪,不得令住,直候成膏,以淨瓷器貯之。上如患輕者,只此膏酒調(更用青蒿煎此酒,)下一錢,食後服。若骨蒸患重甚者,用自然銅先捶碎,入銚子內炒,令無鬼焰止,取鋪地上,盆覆,出火毒一日。乳缽研細,膏為圓,如彈子,煎青蒿酒化下,被蓋臥,取汗出為效。

此藥極神效。

保靈丹,治丈夫、婦人傳屍勞,斷一切邪夢。張丞節方。

天靈蓋(一個,蔡州者),鬼箭,白朮(炒,令黃),虎頭骨(塗酥炙令黃。已上各一兩)

上四味細搗,羅為末後,更用好硃砂、雄黃、麝香各一兩,並細研如粉,同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煎安息香湯下,米飲亦得。一日二服,不得嚼破。如修合時,須是揀子、寅、辰、午、申、戌日合和,餘日及午後並不得合。

香甲桃仁散,治五勞乾瘦及傳屍,夢寐不祥,日漸消瘦,肌體困倦,骨節疼痛,不思飲食。宜服此藥最妙。

天靈蓋(半兩,酥炙黃色),鱉甲(一兩,酥炙令黃色),柴胡(三分,去苗),安息香(半兩),地骨皮(三分),山梔子仁(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三分,去皮),貝母(半兩),桃仁(半兩,麩炒熟,去皮、尖),麥門冬(三分,去心),阿魏(半分,麵裹煨,令面熟),黃連(半兩,去須),生地黃(三分),檳榔(半兩),當歸(半兩)

上件為粗散,每服四錢,童子小便一大盞,入蔥白莖五寸,桃、柳枝各七寸,生薑錢子二片,同煎至五分,不計時候服。夜後煎下,放患人床頭,至五更已來,必夢人來辭別。此是藥效也。

玉抱肚,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繫於臍、腹間甚妙。梁縣鄭主簿渙傳。

一方用針砂如上法炒訖,止入硇砂半兩,並不用余藥。

針砂(四兩,鐵銚內火炒,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煙出盡為度,放冷),白礬(半兩),硇砂(一錢),粉霜(半錢)

上件白礬等三味,同研為細末,與針砂拌和,只作一服。以水數點灑,用匙拌,攤令勻,厚皮紙為貼,闊二寸以上,長四五寸貼之,外以帕子包系疼處,或嘗系臍下。如覺太熱,即以衣襯之。若藥力過,再灑水如前拌用,其熱如初,可用四五次。藥力退,即將針砂再炒過,別入余藥仍可用。

麋茸圓,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

許學士云: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浸灌者連月。予忽臟腑不調,腹中如冰吼數日,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折,雖赬面亦相妨,服遍藥不效,如是凡三月。予後思之,此必水氣陰盛,腎經感此而得。乃灸腎俞三七壯,服此藥瘥。

白話文:

青蒿膏

將青蒿(兩斤,洗淨,瀝乾)放入三斗水中煎煮,水滾後放入一斤青蒿,煎煮至顏色變黃、熟透,過濾取出。再放入剩下的一斤青蒿煎煮,像這樣重複把青蒿全部煎煮完畢。用乾淨的布絞壓,把汁液擠入之前煎好的湯藥中,仔細過濾後,用火熬煮至濃稠,換到砂鍋中繼續熬煮。用竹製的攪拌工具不停攪拌,不要停下來,直到變成膏狀,然後用乾淨的陶瓷容器裝起來。如果病情較輕,只需用此膏藥以酒調服(最好用煎過青蒿的酒),每次服用一錢,飯後服用。如果骨蒸(一種發熱症狀)病情嚴重,先將自然銅捶碎,放入鍋中炒,炒至沒有火焰冒出時停止,取出放在地上,用盆子蓋住,去除火毒一天。然後用乳缽研磨成細末,將膏藥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用青蒿酒化開服用,蓋上被子臥床,以出汗為見效。

此藥效果非常神奇。

保靈丹

專治男女傳染性虛勞,能斷除一切不祥的夢境。是張丞節的藥方。

材料包括:天靈蓋(一個,以蔡州產的為佳),鬼箭、白朮(炒至黃色),虎頭骨(塗上酥油烤至黃色。以上各一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上好的硃砂、雄黃、麝香各一兩,也研磨成粉末,然後一起攪拌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九至二十丸,用安息香煎的湯送服,用米湯也可以。每天服用兩次,不可嚼破。製作藥丸時,必須選擇子、寅、辰、午、申、戌日進行,其餘日子以及下午都不能製作。

香甲桃仁散

專治五勞虛損消瘦、傳染性虛勞、做不祥的夢、日漸消瘦、身體困倦、骨節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服用此藥效果最好。

材料包括:天靈蓋(半兩,用酥油烤至黃色),鱉甲(一兩,用酥油烤至黃色),柴胡(三分,去掉根莖),安息香(半兩),地骨皮(三分),山梔子仁(半兩),人參(半兩,去掉蘆頭),赤茯苓(三分,去掉外皮),貝母(半兩),桃仁(半兩,用麩炒熟,去掉外皮和尖端),麥門冬(三分,去掉心),阿魏(半分,用麵包裹煨烤,使麵熟透),黃連(半兩,去掉鬚根),生地黃(三分),檳榔(半兩),當歸(半兩)。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四錢,用一大碗童子小便,加入蔥白莖五寸、桃枝柳枝各七寸、生薑兩片,一同煎煮至剩下五分時服用,不限時間。晚上煎好藥,放在病人的床頭,到五更時,病人一定會夢到有人來辭別。這就是藥效的表現。

玉抱肚

專治體內寒氣積聚、頑固性寒冷、心腹刺痛。經常將此藥綁在肚臍或腹部之間,效果非常好。梁縣鄭主簿渙傳下來的藥方。

另一種配方,針砂按上述方法炒好後,只需加入半兩硇砂,不需要其他藥物。

材料包括:針砂(四兩,在鐵鍋內用火炒,用木棒或竹棒不停攪拌,直到煙完全散盡,放涼),白礬(半兩),硇砂(一錢),粉霜(半錢)。

將白礬等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與針砂混合攪拌均勻,一次用完。灑上幾滴水,用湯匙攪拌均勻,攤在厚皮紙上,做成寬二寸以上、長四五寸的藥貼,貼在患處,外面用布包好,或常貼在肚臍下。如果覺得太熱,就在藥貼和皮膚之間墊上一層布。如果藥力減退,再灑水攪拌後使用,熱度如初,可以使用四五次。藥力完全消失後,將針砂重新炒過,再加入其他藥物即可繼續使用。

麋茸丸

專治腎經虛弱,導致腰部無法轉動。

許學士說: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被水浸泡數月。我忽然感到內臟不適,腹部冰冷,如同野獸吼叫般持續數日,經過治療才痊癒。從那以後,我腰痛難忍,無法彎曲,即使臉色紅潤也無濟於事,服用了各種藥物都無效,這樣持續了三個月。後來我仔細思考,這一定是水氣陰盛,腎經受到影響所致。於是用艾灸在腎俞穴施灸三次,每次七壯,並服用此藥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