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四 (2)
卷之十四 (2)
1. 發背門
治發背、癰疽證候
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論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又論云:身有熱破,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乃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
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溫床、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竭所致者,此乃因不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矣。
千金內補散,治癰疽、發背,惡肌不盡,服此消肌生肉。
白話文:
發背和癰疽的病症,是由三種原因造成的。古人說:癰疽、瘰癧,不論是虛實、寒熱,都是因為氣鬱積而成。經書也說:氣停留在經絡中,和血一起凝滯不流,阻塞形成癰疽,並沒有說必須由熱氣導致才形成癰疽,這是因為喜怒憂思,心裡鬱悶導致的。還有人說:身體有熱氣破表,風寒侵襲血脈,凝結不通,熱氣阻塞形成癰疽;也有可能是陰虛,陽氣過度,寒氣化熱,熱氣聚集腐蝕肌肉形成膿液,這是由外在的寒熱、風濕所導致的。
另外,服食丹石、炙烤食物、飲酒過量、睡溫暖的床鋪、蓋厚重的被子也會導致;還有縱慾过度,精氣耗損也會導致。這些都是由內外因素造成的。所以說,發背和癰疽的三種致病原因,已經講清楚了。
「千金內補散」專門治療癰疽、發背,還有肌膚壞死不癒合的症状,服用此方可以消腫生肉。
近胡丞得一方,甚寶秘之,持以獻洪丞相,丞相與之作序,言重於世已遍行矣。其方乃此方也,添黃耆,加人參,減桂。間有輕者,服之稍效。若真癰疽,為害反甚。內補散當用在第四節,當前服內消等藥,俟膿盡方得投。苟專用之,亦所謂守一法也。孔子不嘗未達之藥者,良有旨哉。士夫當深味斯言,無輕信醫方,誤天下後世,謹之。
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厚朴(薑製,炒),防風,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
白話文:
最近胡丞相得到一個藥方,非常珍貴且保密,他拿去獻給洪丞相。洪丞相為它寫了序文,大力推薦,這個藥方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了。這個藥方就是這個:加入黃耆、人參,減少桂枝。有些輕微的患者,服用後稍微有些效果。但是如果患有真正的癰疽,反而會加重病情。內補散應該在第四節使用,現在應該服用內消等藥物,等到膿液排盡後才能使用這個藥方。如果一味地使用這個藥方,就叫做死守一種方法。孔子不嘗試沒有驗證過的藥物,真是有道理啊!讀書人應該好好思考這些話,不要輕易相信醫方,誤導天下後世,要謹慎。
藥方: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厚朴(薑製,炒)、防風、甘草(炙)、白芷、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酒調,空腹服。不能飲酒,以木香湯調下。
鹿樸散,治腦疽、發背、腎癰、奶癰,一切瘡腫等疾。
詹判院傳。
鹿樸(在處人取其葉,搗汁投溪潭中以醉魚。江西人謂之魚酩草,紹興人謂之鹿木)
上臘中取根搗、銼,為㕮咀,每服三四大錢,無灰酒一大盞,煎至七分盞,去滓,空心、食前帶熱服。忌蔥、醬、酒等。煎時不得犯銅、鐵器。病深者,日進三四服,並不用膏藥貼。無問男子婦人、癃老幼小、遠年近歲、體虛氣實,一切瘡腫,凡在身者,種類殊異,悉皆治之。已潰,膿自出;未潰,毒自消;不耗真元,不動臟腑。
白話文:
鹿樸散專治腦疽、發背、腎癰、奶癰等各種瘡腫疾病。每次服用二錢匕,用酒調和,空腹服用。如果不能飲酒,可以用木香湯調服。
鹿樸的根在臘月採收,搗碎、切成小塊,每次服用三四大錢,用無灰酒煎煮至七分,去渣,空腹或飯前趁熱服用。忌食蔥、醬、酒等。煎煮時不能接觸銅、鐵器。病症嚴重者,一天服用三到四次,不必貼膏藥。無論男女老少,體虛氣實,各種瘡腫,無論部位,皆可治療。已潰者,膿自流出;未潰者,毒自消散。不耗損元氣,不傷及臟腑。
入少甘草、石薜荔同煎尤佳。有娠婦人不可服。
瓜蔞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治便毒最效。
韓市舶寧道方。此即淮西趙參議所傳劉鵬察院萬金散。東平陳彥哲有序,多不復錄。如大便秘澀,可服拔毒黃耆散。
大甘草(半兩,為粗末),沒藥(一分,研),大瓜蔞(一個,去皮,切)
上三物,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放溫頓服之。如一服不盡,分三服。連進屢有神效。
白話文:
方劑一
- 藥物組成: 甘草少量,薜荔同煎效果更佳。
- 禁忌: 孕婦不可服用。
方劑二
- 方劑名稱: 瓜蔞酒
- 功效: 治癒一切癰疽、發背、瘡腫,對於治療便毒效果最佳。
- 來源: 韓市舶寧道方,即淮西趙參議傳授劉鵬察院的萬金散。
- 其他: 東平陳彥哲曾撰寫序言,但內容繁雜,在此不一一列舉。若大便秘澀,可服用拔毒黃耆散。
方劑三
- 藥物組成: 大甘草(半兩,研成粗末),沒藥(一分,研磨),大瓜蔞(一個,去皮切片)
- 用法: 將以上三種藥物,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溫熱後一次服用。若一次服用不完,可分三次服用。
- 療效: 連續服用多次,療效顯著。
粉草湯,治穀道前後所生癰,謂之懸癰。
韶州醫人劉從周方,林謙之祭酒傳。
粉草(好者一兩,四寸截斷)
上以溪澗長流水一碗,井河水不可用,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約自早至午後,炙水令盡,不可急性。擘甘草心覺水潤,然後為透,細銼,卻用無灰酒二小青碗,入上件甘草煎至一碗,溫服之一二服,便可保元。虞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始覺赤腫如桃李,即破。
白話文:
粉草湯可以治療長在肛門前後的癰,又稱懸癰。
這是韶州的醫生劉從周的方子,由林謙之祭酒傳授下來的。
材料
- 粉草(品質好的,取一兩,切成四寸長段)
做法
- 用溪流裡清澈的流水一碗,不能用井水或河水,用文火或武火慢慢地烤,不要太急,一直烤到甘草心感覺水潤,才算烤透了。
- 從早上烤到下午,烤到水都干了。
- 把甘草切碎,用無灰酒兩碗,加入已烤好的甘草煎煮到剩下一碗,溫熱服用。
- 服用一到兩次就能保元氣。
病症描述
這種病剛開始的時候,就像松子那麼大,慢慢地會變成蓮子那麼大,過了幾十天才會覺得紅腫,像桃子或李子一樣,最後就會破裂。
若破則難治,服此藥雖不能急消,過二十餘日必消盡矣。投兩服亦無害。林判院康朝嘗患此癰已破,服此藥兩服,瘡即合,甚妙。
阿膠散,治癰疽、發背。
湯壽資云:光州有人患腎癰,大小便皆秘,甚以為苦。本州胡判官令以此方云:凡瘡腫皆可服,不計多少,以臟腑通利為度。
牛皮膠(明淨者,不以多少)
上炭上燒成黑灰,研極細,每服五錢,以米飲調下,服至二兩許方通。所下者皆穢惡物,癰腫遂消,不復出膿。
仙翁指授散,徐仙芝,圓者為陰,方者為陽,陰陽對生,面青背紫,莖紫黑色,根盤如蜈蚣,四葉對芳,五月而花,有花無實,凌冬不調。叢秀異於他草,生於深山、大澤、水石之間,採以五月五日。採訖擇根令齊,便於急水中擺去砂土,掛於微帶風日處,不可令把束重疊,恐爛不佳而氣味無力。方圓各收一處,不可相雜。既干,臨時用方圓與兩根各作一苞,無令差誤。每用磨子磨之,不得近鐵。再三取極細為度。忌僧尼、婦人、孝子、雞犬,一切厭穢見之。揀天德、月德、天醫或七月七日吉日合之。如此法則,其驗如神。尋常疏縱不依此法,但功效差遲耳。方具於後。
白話文:
如果癰疽破裂,就很难治疗。服用此药虽然不能迅速消除,但二十多天后必定会完全消失。即使服用两剂也没关系。林判院康朝曾经患过这种破裂的痈疽,服用此药两剂后,疮口就愈合了,效果非常好。
阿胶散可以治疗痈疽、发背。
汤寿资说:光州有人患肾痈,大小便都闭塞,十分痛苦。本州胡判官命令用此方治疗,说凡是疮肿都可以服用,不计剂量,以脏腑通畅为度。
取明净的牛皮胶,不限多少。
将牛皮胶放在炭火上烧成黑色灰烬,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每次服用五钱,用米汤调服,服用到二两左右就会通畅。排出的都是污秽之物,痈肿随之消退,不再流脓。
仙翁指授散是徐仙芝所制,圆形的为阴,方形的为阳,阴阳对生,叶子正面青色背面紫色,茎秆紫黑色,根部盘旋如蜈蚣,四片叶子相对生长,五月开花,有花无果,冬天也不凋谢。植株与其他草药不同,生长在深山、大泽、水石之间,五月初五采收。采收后选择根部长度一致的,在急流水中淘洗干净沙土,挂在微风吹拂的地方晾干,不可堆叠在一起,以免腐烂而影响药性。圆形的和方形的分别采收,不可混杂。晒干后,临时使用的时候,将圆形的和方形的,以及两根根部分别用布包好,不可弄错。每次用磨石磨粉,不可靠近铁器。反复磨粉,直到粉末细如绒毛为止。忌讳僧人、尼姑、妇女、孝子、鸡犬,以及一切污秽的东西。选择天德、月德、天医日,或者七月初七的吉日配药。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药效如同神灵一般。平时疏忽不遵守这个方法,只是药效会慢一些罢了。详细的配方在后面。
殺毒定瘡敷散,(初入門下第一服)
用釅醋調根敷其頭,圓者敷其右,方者敷其左,一個時辰當住痛而不住,加一服,又不住,可加後藥
仙芝根葉(共一兩半),櫸寄生(半兩),夜明砂(一分,准前厚調敷之)
風毒甚極加
趙侯須(一兩,《本草》名敗醬),絲瓜(半兩,生者佳,冬月無,可霜前收,臨時術之以敷。生者則細切,石臼中研,絞汁,以一盞當一兩,不用醋調,只用汁調更佳。此物亦有陰陽,長者為陽,短肥為陰,可偶用之)
白話文:
殺毒定瘡敷散 (初入門下第一服)
用法:
- 用濃醋調和藥粉,敷在瘡頭上。
- 瘡口圓形的,敷在右側;瘡口方形的,敷在左側。
- 敷藥一個時辰後,如果疼痛沒有減輕,就再加一服。如果再加一服後疼痛仍然沒有減輕,可以加後藥。
藥方:
- 仙芝根葉(共一兩半)
- 櫸寄生(半兩)
- 夜明砂(一分,用濃醋調和後敷藥)
風毒很嚴重時,可以加以下藥:
- 趙侯須(一兩,本草綱目中稱為敗醬)
- 絲瓜(半兩,新鮮的最好,冬月沒有新鮮的絲瓜,可以用霜降前收穫的絲瓜,臨時切碎敷用。如果用新鮮的絲瓜,就切成細絲,用石臼研磨,絞取汁液,一盞汁液當作一兩藥量,不用醋調和,直接用絲瓜汁調和效果更好。絲瓜也分陰陽,長長的為陽,短而肥的為陰,可以交替使用。)
註解:
- 此藥方是針對初入門的患者,也就是病情比較輕微的患者。
- 藥方中使用的藥材和劑量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
- 敷藥時要注意清潔衛生,防止感染。
- 如果病情沒有改善,應該及時就醫。
如煙漿沸潑,風毒火丹甚者,可加
夜明砂(服通前半兩),真牛黃(一字),犀角(水磨盡半錢,不然細末之)
准前不用醋調,以絲瓜汁、犀角水調敷。
服食仙翁指授散,
仙芝(四兩,方圓根莖、枝葉對用。謂如個多,則宜多圓;個少,准常法),絲瓜(一兩),夜明砂(一分)
每用三大錢,溫酒調下,病在上者,先食後服。凡毒盛者,加
趙侯須(一兩),犀角末(半錢)
每三錢酒下,飲酒悶者,木通湯下。
如煙漿者,加
白話文:
如果眼部如同煙霧般模糊,並且伴隨發熱、疼痛等症狀,可以加入以下藥物:
夜明砂(服用時取前半兩),真牛黃(取一字),犀角(水磨成半錢,如果磨不動就研磨成細粉)。
以上藥物不要用醋調和,可以用絲瓜汁和犀角水調和後敷於患處。
服用仙翁指授散,
仙芝(取四兩,方圓根莖、枝葉對應使用,如果數量多,就多用圓形的;數量少,就按常規用量),絲瓜(一兩),夜明砂(一分)。
每次服用三大錢,溫酒送服,如果病症在上半身,先吃飯後服用。如果毒性很重,可以加入以下藥物:
趙侯須(一兩),犀角末(半錢)。
每次服用三錢,用酒送服,如果服用後感覺胸悶,可以用木通湯送服。
如果眼部如同煙霧般模糊,可以加入以下藥物:
牛黃(一錢),赤茯苓(半錢)
上用酒下。
老翁神杖散,櫸柳樹上老寄生藤,自地下量起,與人額齊,以下者不用,以上者取七尺。如無,取三尺六寸,每條皆如此。若只一藤一枝,則止一藤;二枝取二。吉日採,無令人多見。採歸,以瓷片子輕手刮去外黃皮不用,再以片刮中白肉,直見骨心,乃不用,取訖。以瓦上微慢火焙乾,磨子磨之。五月五日尤佳。
寄生(一兩),夜明砂(一分)
上為細末,二錢溫酒調下,催服。依仙芝式敷藥如前,以醋調絲瓜汁尤佳。
白話文:
老翁神杖散
選取櫸柳樹上生長的寄生藤,從地面量起,高度與人額頭齊平者方可用,低於這個高度的不用。如果沒有與人額頭齊平的,就取三尺六寸長的,每一條都必須如此。若只有一藤一枝,則只取一藤;如果有兩枝,就取兩枝。選擇吉利的日子採集,不要讓太多人看到。採集回來後,用瓷片輕輕刮去外層黃皮,不用。再用瓷片刮去中間的白肉,直到看到藤的骨心,也不用,只取剩下的部分。用瓦片在微火上慢慢焙乾,用磨子磨成粉。五月五日採集的藥效最佳。
敷藥
按照仙芝式的敷藥方法,以醋調絲瓜汁敷藥,效果最佳。
玉女飛花散,
蜀桑根(大者,即芫花根,不磨,木臼搗用)
上五月五日採,輕輕水中洗去土,燒淡醋令沸,以花根於醋中一走過,覺色變白,如寄生法取之,當日採當日合。刮令極細,須用利瓷片,而慢手乃可。每服一字,溫酒一大盞,放藥於盞面上,良久花飛開,下。日催如入門式,敷以絲瓜汁,調醋亦可。
趙侯須散,
趙侯須(一大握,乾者,四兩為一服),苦辣回根(七寸),寒化(三寸),乳香(一錢),穿山荷根(七寸,蒲桃藤根)
白話文:
玉女飛花散,用蜀桑根(大者,也就是芫花根,不磨,用木臼搗碎)。
五月五日採集,輕輕用水洗去泥土,燒淡醋使其沸騰,將花根在醋中快速浸一下,直到顏色變白,就像用寄生法取藥一樣,當天採集當天配藥。刮成極細的粉末,必須用鋒利的瓷片,且動作要緩慢。每次服用一字(約0.3克),用溫酒一大盞,將藥放在酒盞表面,等藥粉逐漸散開後,再喝下。每天服用,像入門儀式一樣,敷以絲瓜汁,也可以調醋一起服用。
趙侯須散,用趙侯須(一大握,乾的,四兩為一服),苦辣回根(七寸),寒化(三寸),乳香(一錢),穿山荷根(七寸,用蒲桃藤根)。
上生搗,為粗末,煎,去滓,乾者為細末。上件為一劑,分三服。每服用好酒三升半,煎七分。三服敷,酒調依上方。
黃真君妙貼散,
硫黃(好者,不以多少),乳香(半兩)
上用蕎麥麵為窩子,包黃在內,於三斤熟火中煅,令黃黑,取出,入乳香研細,用井花水調,以熟絹剪如腫樣貼之,留竅,日兩易。
如聖青龍散,治發背,如初覺背上有瘡癤,不以大小,或疼或癢,無頭,內攻向里,腫硬,如湯火燒,燥渴,不思飲食。
王史經驗方。
薜荔葉(小者取一握)
白話文:
將上藥搗碎,成為粗末,用煎煮的方式,去除藥渣,乾燥後磨成細末。以上藥材為一劑,分成三服。每次服用時,用三升半的好酒煎煮至七分。服用完三服後,用酒將藥末調勻,依上述方法敷貼患處。
使用硫磺(品質好的,不限用量),乳香(半兩)。將蕎麥麵做成窩子,將硫磺包在裡面,放入三斤熟火中煅燒,直到硫磺變成黑色,取出後加入乳香研磨成細末,用井水調勻,用熟絹剪成與腫瘤大小一致的形狀,貼在患處,留出通氣孔,每天更換兩次。
如聖青龍散,可以治療發背,如剛開始感覺背部有瘡癤,不論大小,或疼痛或瘙癢,沒有膿頭,向內蔓延,腫脹堅硬,如同火燒,口渴,沒有食慾。
王史經驗方:取小薜荔葉一把。
上用新水一碗,於瓷器中煎十餘沸,放溫。臨臥一服,兩銀盞許。如未解熱燥,再一服,下瘡根惡物為應。
聖效散,
潘氏方,治癰背累有效。
黃檗末(一兩,炒,令變色微紫),熟乾地黃末(三錢,略炒),檳榔末(三錢),木香末(二錢,同上二味炒,令微黃色)
上勻為細末,如大膿已盡,即更入雞內金二錢,令生肌也。
黃耆湯,
白話文:
用一杯新水,在瓷器中煮沸十多次後,放涼。睡前服用,約兩銀盞的量。如果還沒退燒,可以再服用一次,膿瘡根部的惡物就會排出。
這個方子叫聖效散,是潘氏的秘方,對治療背部的癰疽很有效。
藥材包括黃檗末(一兩,炒至微紫),熟地黃末(三錢,略炒),檳榔末(三錢),木香末(二錢,與檳榔、熟地黃一起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如果膿水已經排盡,可以再加入雞內金二錢,幫助傷口癒合。
另外,黃耆湯也能治療此病。
常器之方。
黃耆(一兩),桔梗(一兩),甘草(一兩),藿香葉(三錢),青皮(半兩,不去白),乾葛(半兩,如不渴,減半),瓜蔞根(三錢,如不渴,減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頻頻服之,氣弱人細呷。
乳香散,治發背內潰,及諸惡毒衝心,嘔,痛,三兩服救一命。凡瘡日,宜一兩服,內托毒氣,使出外不內攻。
予嘉祐庚子赴官南宮,舟過彭門,郡守兵部寇公以中伏日,召會於府園。是時家人左腋下苦大瘡,舟中隘熱,亟欲解行,以是白公,不待終席獨去。公曰:凡瘡血滯,耳聽自潰,勿過砭治。若毒內行,為煩嘔,此候最惡。其家有乳香散,非能治瘡也,能反毒之入為嘔者也。因出十餘匕見遺,服之即效。
白話文:
藥方
- 黃耆:一兩
- 桔梗:一兩
- 甘草:一兩
- 藿香葉:三錢
- 青皮:半兩(不去白)
- 乾葛:半兩(如不渴,減半)
- 瓜蔞根:三錢(如不渴,減半)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頻頻服用,體弱者細口服下。
乳香散
此方用於治療發背內潰,以及各種惡毒之症導致的心胸鬱悶、嘔吐、疼痛等症狀。服用三兩可救治一命。凡瘡瘍發作之日,宜服用一兩,內托毒氣,使毒氣向外排出,不內攻。
故事
嘉祐庚子年,我赴任南宮,舟行至彭門,郡守兵部寇公因中伏之日,召集眾人在府園聚會。當時,家僕左腋下生了個大瘡,舟中悶熱,急欲下船,於是向寇公說明情況,未等宴席結束就離去。寇公說:「凡瘡瘍皆因血瘀滯留而致,聽其自行潰爛即可,不必過於砭石治療。若毒氣內攻,則會出現煩躁嘔吐,這是最危險的徵兆。你家中有乳香散,此方並非專治瘡瘍,而是能將毒氣由內而外引導至嘔吐,藉此排出。 」寇公於是送我十餘匕乳香散,服下之後果然見效。
真綠豆粉(四兩,研),乳香(光明者一兩,於水中坐乳缽,研細)
上二物,再同研極細,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水不用多,要藥在胸膈也。
白話文:
真綠豆粉(四兩,研磨),乳香(明亮的,一兩,放在水中,用乳鉢研磨成細粉)
以上兩種材料,再一起研磨至極細,每次服用一錢(約3公克),用新鮮汲取的水調製,水量不必太多,只要足以讓藥物在胸口和膈肌處被吸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