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口齒門

治口齒諸疾證候

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榮養之要道,節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熱則苦,寒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疸則甘。五味入口,藏於胃,脾行其精華,分布津液於五臟。臟氣偏勝,味必偏應於口。或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不可失睡,失睡則愈增。

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大腸壅則齒為之浮,大腸虛則宜露,挾風則攻目,頭面疳䘌則齲脫為痔,皆氣鬱而生。諸證不同,治之各有方。

升麻地黃散,治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

王尚書宣子方。

升麻,生乾地黃地骨皮,青鹽,川芎(各半兩),皂角(一挺,燒),細辛(二錢半),槐角子(半兩,燒)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揩擦齦上,有涎吐了,誤咽不妨。

淡豉散,治牙痛。

曾府判茂昭,說此方最驗。

巴豆(一個,去殼並膜),淡豆豉(一個)

上同研爛,每用針頭許,以連紙裹,安痛處立止。不可太多,亦不可令侵齦,恐能損肉。

赴筵散,治口瘡,吃物不得者。

五味子(小、嫩者,一兩),滑石(半兩,研),黃檗(半兩,蜜塗,炙紫色)

上為末,拌勻,每服半錢許,乾摻瘡上,良久,便可以飯食,俱無妨礙,甚奇。

升麻散,治風蚛牙疼,齒根動搖。

出楊氏方。

升麻,細辛(去葉、土),蓽茇胡椒,川芎,川椒,甘松(洗去土),香白芷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擦患處,良久漱去。若甚者,用沸湯調藥二錢,乘熱盥漱,涎出為度,甚妙。

如神散,治牙痛,不問年遠日近,並皆療之。

出胡氏方。

露蜂房末,椒末,鹽

上三味,每用各抄一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許,乘熱漱,冷即吐出。一服即效,神妙。不可入喉中。

蜂房散,治牙疼風腫。

永嘉朱郎中方。

露蜂房

上不拘多少,次用好醋煎,含,立效。不得咽入喉中。

乳香膏,治蚛牙痛。

錢參政方。

白礬(枯了),滴乳香(各等分)

上二味,為細末,熔蠟,量多少和成膏,旋圓,看蚛牙孔子大小填之,其痛立止,神效。

一池散,治口齒諸疾。

華陰細辛(須色白而辛者,去苗),防風(去蘆,並敘服者),當歸(洗去土),川芎,藁本(去土),地骨皮(洗去□),白芷,石膏(煅,研),螺青(研),青鹽(研)

上十一味等分,細辛倍用,曬乾,為細末,早晚食後常揩牙。若病甚,用藥末三大錢,水一大盞,姜錢五片,雄黑豆五十粒,煎沸,通口漱,甚妙。須是日曬乾,用火焙則走氣也。

細辛散,治五種牙疼,不蛀破處者。

昔有一士人,苦於牙痛,諸藥遍療不止。忽有一道人,授以此方,用之即止。後累用救人,無不取效。

細辛,乾薑,川烏,草烏,蓽茇,吳茱萸(各半兩),菵草(一兩),木律(一分)

上為細末,先用鹽湯蘸濕,手點藥揩牙,候良久,藥力敗,用溫水灌漱,齒痛即止。

巴子膏,治風蛀牙,如蟲蛀破者。

張主簿赴官於廣州懷集縣,甚被此疾所苦,吳縣丞以此方教之,即愈。

巴豆(三粒,紙裹,壓去油),乳香(一錢)

上火上熔乳香成汁,用巴豆不住攪和,候冷取出,圓成膏子。酌量牙齒竅穴大小,將燈上炙,旋圓,納於穴中,痛即止。

綠雲膏,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瘥,。

黃檗(半兩),螺青(二錢)

上研細,臨臥置一字在舌下,不妨咽津,遲明瘥。

杏粉膏,治口瘡,以涼藥敷之。

杏仁(十粒,去皮、尖),輕粉(一字)

上研杏仁,細調勻,臨臥敷瘡上,少頃吐之,勿咽。

玉池散,治風蚛牙疼,腫癢動搖,牙齦潰爛,宣露出血,口氣等疾。

地骨皮,香白芷,川升麻,防風,細辛,川芎,槐花,當歸,藁本,甘草

上等分,為末,每用一字許揩牙,或大段痛,即取二錢,水一盞半,黑豆半合,生薑三片,煎至一盞,稍溫漱,候冷吐之,殊效。或用金沸草散,熏漱亦佳。

神仙齒藥方,

西嶽蓮花峰神傳

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

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荷葉剪心用)

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細將來使最良

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二聖散,治口瘡,塗足心。

嘉禾老張太醫傳去,屢試得效,其理難曉。

大川烏,吳茱萸

上各半兩,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匕,面五錢,以醋調塗兩腳心,油單隔,片帛系定,臨臥用,次日便見效。

蒲黃散,治舌腫。

有一士人沿汴東歸,夜泊村步。其妻撼之,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妻驚起,視之舌腫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比曉復舊。問之,乃蒲黃也。

蒲黃

上為細末,摻之。

聚寶散,治一切風蛀,牙疼不止者。

醫僧慈雲大師方,余少年用之見效。

露蜂房(五兩),荊芥(三兩)

上為細末,每用五錢,烏梅三個,水二盞,煎一盞半,乘熱呷漱,冷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