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盜汗門

巢氏虛勞盜汗證候

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或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云寢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頓、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

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風暑涉外,喜怒驚恐涉內,房室虛勞不內外,理亦甚明。

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牡蠣(米泔浸,去土,煅,取粉),麻黃根,黃耆(各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又一方為細末,每三錢,水三盞,蔥白三寸,煎一盞半,分三服。

麥煎散,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肌瘦面黃。

秦艽(二兩),柴胡(去苗,二兩),大鱉甲(二兩,醋煮三五十沸,淨,去裙襤,別用醋塗,炙黃),乾漆(炒,青煙盡),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去皮、尖。各一兩),玄參(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去麥入藥煎七分,食後溫服,或臨臥服,如久患後亦宜服此,以退其勞倦,調順經絡。

大建中湯,治虛熱盜汗,百節痠疼,腰痛,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素問》云:腎病傳心,筋脈相引而急,小腹痛熱,出白液。又《左傳》云:以喪志名為蠱病,乃真精不守也。若小便滑數,日夜無度,由脬門不閉,水液不藏。因思慮過多,心氣散溢,服之尤妙。

綿黃耆(炙),遠志(燈心煮,去心),當歸(洗),澤瀉(各三兩),白芍藥,龍骨,人參(各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㕮咀,四錢重,水二大盞,生薑五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氣弱加附子二兩,炮用。腰痛筋急,增官桂,去皮,一兩。

白朮散,治盜汗。

陳氏云:余為通倅日,得於同官翟且叟,每傳與人,無不作效。

好白朮(四兩,切作小骰子塊,勞作四分),黃耆(一兩,炒一分),金釵石斛(一兩,炒一分),牡蠣(一兩,炒一分),麥麩(一兩,炒一分)

上去四味,只將白朮四兩,碾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粟米三百粒煎湯調,空心服。

牡蠣湯,治盜汗。

吳內翰《備急方》云:余家有婦人盜汗,服之即愈。後試之累驗。

牡蠣(火煅,為細末),小麥麩(炒黑焦,為末)

上各貼之,每服牡蠣末一錢,麩末二錢,以熟豬皮去盡脂膜煎湯,臨臥調服。

白話文:

盜汗的原因與症狀

盜汗指的是在睡眠時身體出汗的現象。這通常是因為身體陽氣虛弱所導致。長期下來,會讓人變得虛弱、消瘦,心氣不足,體內的津液也會流失。有些人白天也會出汗,這多半是因為感冒、中暑,或是情緒波動太大(如過度喜悅、憤怒、驚嚇),以及房事過勞所引起。不論清醒或睡著,持續不斷出汗的狀況,就稱為自汗,有時也稱為寢汗。而如果是在飲食、勞動、負重、長途跋涉、登高、跑步等活動後才出汗,就不屬於自汗。

人體的氣血就像陰陽,如同水火,平衡時身體安寧,失衡時就會生病。陰虛時陽氣會相對亢盛,導致發熱、自汗,就像熱水自行湧出;陽虛時陰氣會相對偏盛,導致四肢冰冷、自汗,就像水漫溢而出。分析其原因,外感風、暑屬於外因,情緒波動屬於內因,房事過勞則不屬於內外因,道理非常清楚。

治療盜汗的藥方

牡蠣散:適用於各種虛弱不足,以及剛發病或身體突然虛弱,導致津液不固,身體常常自汗,晚上尤其嚴重,長期不止,導致身體虛弱、消瘦、心悸、驚恐、呼吸急促、疲倦。

藥材:牡蠣(用米泔水浸泡,去除泥土,煅燒後取粉)、麻黃根、黃耆(各一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半水,以及一百多粒小麥,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後服用,不拘時間。另一種用法是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碗水,以及三寸蔥白,一起煎煮至剩一碗半,分三次服用。

麥煎散:適用於營衛不調,晚上盜汗嚴重,四肢煩疼,食慾不佳,身體消瘦、面色發黃。

藥材:秦艽(二兩)、柴胡(去除莖葉,二兩)、大鱉甲(用醋煮三五十次,去除雜質,再用醋塗抹後烤黃,二兩)、乾漆(炒至青煙散盡)、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製,去除皮和尖端,各一兩)、玄參(三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先用三十七粒小麥煮成一碗湯,去除小麥後加入藥粉一起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溫服,或臨睡前服用。長期患病後也適用於此藥,能消除疲勞,調理經絡。

大建中湯:適用於虛熱盜汗、全身關節痠痛、腰痛、肢體倦怠、身體日漸虛弱、口苦、舌頭乾澀、心悸、呼吸急促。

《素問》中說,腎病會傳到心,導致筋脈互相牽引而急迫,小腹疼痛發熱,並排出白色液體。《左傳》中說,精神喪失稱為蠱病,是精氣不能守住。如果小便次數多而滑利,日夜無度,是因為膀胱門關閉不緊,無法儲存水分。此症若因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耗散,服用此藥尤其有效。

藥材:炙甘草(一兩)、綿黃耆(炙過)、遠志(用燈心草煮過,去除心)、當歸(洗淨)、澤瀉(各三兩)、白芍藥、龍骨、人參(各二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稍微切碎,每次取四錢重的藥材,加入兩大碗水,以及五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若氣虛可加附子二兩,炮製後使用。若腰痛筋急,可增加官桂一兩,去除外皮。

白朮散:適用於治療盜汗。

相傳此方是一位陳姓官員從翟姓老翁那裡學來的,屢試不爽。

藥材:優質白朮(四兩,切成小丁塊,炒至四分)、黃耆(一兩,炒至一分)、金釵石斛(一兩,炒至一分)、牡蠣(一兩,炒至一分)、麥麩(一兩,炒至一分)。

用法:上述藥材中,只取白朮四兩,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三百粒粟米煮湯調服,空腹服用。

牡蠣湯:適用於治療盜汗。

相傳此方是吳姓翰林家的婦人所用,服用後病即痊癒。後人多次試用,效果顯著。

藥材:牡蠣(火煅後磨成細末)、小麥麩(炒黑焦後磨成末)。

用法:將上述藥材分別製成末,每次服用牡蠣末一錢,麩末二錢,用熟豬皮(去除油脂和筋膜)煎湯,臨睡前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