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1)

1. 疹痘門

治小兒斑瘡疹痘證候

凡小兒瘡疹之候,乃天行時氣,熱不能解,蘊積於胃。而胃主肌肉,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子所齧,乃成斑毒也。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此候五臟各有所主:肝臟熱而成水泡;肺臟膿泡;心臟發斑;脾臟細疹,俗為之膚瘡也;腎臟黑色,此乃陽病,屬火而歸腎水,熱已極矣,不可治。凡瘡疹之疾,不問輕重,當先護目,免斑瘡入眼而生翳障。

余經驗方備錄於後。

錢氏云:睦親它一大王病瘡疹,始用一李醫。又名錢氏錢留抱龍圓,三服,李以藥下之,其疹稠密。錢見大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王言:李已用藥下之。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證,不可下也。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

白話文:

治小兒斑瘡疹痘證候

凡是小孩患有斑瘡疹痘的症狀,都是因為天行時氣,熱氣無法消散,積聚在胃部。而胃主宰肌肉,毒氣燻染肌肉,表現如同蚊子叮咬的痕跡,就形成了斑毒。

紅色斑點十個中只有一個會死,黑色斑點十個中只有一個會活。

這種病症,五臟各有主宰:

  • 肝臟熱氣會造成水泡;
  • 肺臟則會形成膿泡;
  • 心臟會長斑點;
  • 脾臟會出現細小的疹子,俗稱膚瘡;
  • 腎臟則會出現黑色的斑點,這是陽氣過盛的病症,屬火性而歸於腎水,熱氣已經達到極致,不可治療。

凡是患有斑瘡疹痘的疾病,不論輕重,都應該先保護眼睛,避免斑瘡侵入眼睛而造成眼翳。

我個人的經驗方,記載於下:

錢氏說: 睦親它的大王患了斑瘡疹痘,一開始找了一個名叫李的醫生治療。李醫生開了一個藥方,叫做錢留抱龍圓,讓大王服用三次。服用完後,王的大王疹子變得密集。錢氏看到後非常驚訝,說:「如果沒有轉變治療方向,就會變成逆向的病症。」大王說:「李醫生已經用藥物治療了。」錢氏說:「斑瘡疹痘剛開始出現,沒有其他症狀,不可服用瀉藥。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並且頻繁地給予乳食,避免接觸風寒即可。」

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微發不出,即加藥。加藥不出,即大發之。如大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證者,而瘡本稀,不可更發也。

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故止用抱龍圓治之。

李子若起,能食者,大黃圓下之,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此誤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李不能治,經三日黑陷。復召錢氏,錢氏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圓為藥,以牛李圓為助,各一大服。至五日間,瘡復紅活,七日而愈。

白話文:

如果瘡疹三天還沒長出來,或者長得很慢,就應該稍微刺激一下讓它出來。如果稍微刺激了還是沒長出來,就應該加重藥力。加重藥力還是沒長出來,就應該讓它大量長出來。如果大量長出來之後不多,而且脈象平穩沒有其他症狀,瘡疹本身也稀疏,就不需要再刺激它長出來了。

如果患者有發高燒的情況,就應該利尿。如果只是稍微發熱,就應該解毒。如果瘡疹長出來很快,就不要再刺激它長出來,也不要讓它消退,所以就用抱龍丸來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了麻疹,能吃飯的話,就用大黃丸來瀉下,一兩次就停藥。如果先瀉下了一天,瘡疹還沒有完全長出來,而且非常密集,那就很難治癒了,這是用藥的錯誤。即使治好了,也會有三個後遺症:一是疥瘡、二是癰疽、三者是眼睛發紅。麻疹本身是無法治癒這些後遺症的,三天之後就會變得嚴重,皮膚也會變成黑色。之後又請來了錢大夫,錢大夫說幸好沒有發寒,而且病情還沒有很嚴重。於是用百祥丸作為主藥,用牛李丸作為輔藥,各服一丸。過了五天,瘡疹又變得紅潤有活力,七天就痊癒了。

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土不剋水。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圓者,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故二服不效,即加寒而死。

抱龍圓,治一切風熱,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發溫壯,睡中驚,搐搦不寧,脈洪數,頭痛嘔吐,小便赤黃。

錢氏用此方大有神效。

天南星(銼開,里白者生為末,臘月內取黃牛膽汁,和為劑,卻入膽內陰乾,再為末,半斤),天竺黃(二兩,別研),硃砂(二錢,研,水飛),雄黃(半兩,研,水飛),麝香(好者□錢,別研),牛黃(一字,別研)

白話文:

黑色屬腎,腎氣旺盛則脾臟強健,土不克水。因此脾虛寒戰就難以治療。百祥圓的作用是瀉掉膀胱,膀胱不實,臟腑自然就強盛。為何不瀉腎?因為腎主虛,不能瀉。所以服用兩次無效就加寒藥,病人就會因此而死。

抱龍圓可以治療各種風熱病症,包括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嗜睡、咳嗽痰多、面紅、手腳冰冷、發熱、睡夢中驚醒、抽搐不安、脈搏洪數、頭痛嘔吐、小便赤黃等。

錢氏使用此方效果非常顯著。

抱龍圓的藥方包含:天南星(研末,里白生研,臘月取黃牛膽汁拌勻,放入膽囊陰乾,再研末,半斤)、天竺黃(二兩,研磨)、硃砂(二錢,研磨,水飛)、雄黃(半兩,研磨,水飛)、麝香(好者□錢,研磨)、牛黃(一字,研磨)。

上同研極細,甘草水和圓,雞頭大,窨干,二歲兒竹葉或薄荷湯化下一圓,不拘時候。

紫草散,治伏熱在胃經,暴發痘疱、瘡疹,一切惡候,出不快,小便赤澀,心腹腫滿。

紫草(去苗,一兩),甘草(生用,半兩),木通(去根節,細銼),枳殼(麩炒,去瓤),黃耆(炙,銼。各半兩)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甘草水調和成圓藥丸,雞頭藥材要切得比較大,曬乾後備用。兩歲的孩子可以用竹葉湯或薄荷湯化開一顆藥丸服用,時間不拘。

紫草散可以治療伏熱蘊積在胃經,導致突然發出痘疹、瘡疹,以及其他不良症狀,痘疹出得不順暢,小便顏色深紅,心腹脹滿等症狀。

配方包括:紫草(去掉苗,一兩)、甘草(生用,半兩)、木通(去掉根節,切成細絲)、枳殼(用麩炒,去掉瓤)、黃耆(用火炙,切碎,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時時呷之。

牛李圓,治瘡疹、痘疱惡候,見於皮膚下,不出或出而不長,及黑紫內陷,服之即順,救危急候。愚小年病此,危惡殆極,父母已不忍視。遇今太醫丞錢公乙,下此藥得安,因懇求真法。然此方得於世甚久,惟於收時不知早晚,故無全效。今並收時載之,用者宜依此方。

牛李子(九月後取,研,絹濾汁,不以多少,於銀石器中熬成膏,可圓,每膏二兩,細研好麝香,入半錢)

上,每二歲兒服一圓,如桐子大,漿水煎杏膠湯化下。如瘡疱紫黑內陷者,不過再服,當取下惡血,及魚子相似,其已黑陷於皮下者,即紅大而出。神效。

白話文: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溫熱後,慢慢喝下。

牛李圓

此方用於治療瘡疹、痘疱惡候,例如:痘疱隱藏在皮膚下,不易冒出或冒出後生長緩慢,以及痘疱呈現黑色或紫色、凹陷於皮膚的情況。服用此方後,症狀可得到改善,能救急危症。

我年少時曾患此病,病情十分危急,父母幾乎不忍心再看我受苦。幸遇當時的太醫丞錢公乙,他給了我此藥,我病情才得以緩解。因此我懇請他傳授真方。

此方流傳已久,但因收取藥材時間不明確,導致效果不佳。我現在將收取藥材的時間一同記載下來,使用者應依照此方法使用。

藥材

牛李子(九月後採收,研磨,用絹布過濾汁液,不限多少,在銀石器中熬製成膏,做成圓形,每膏重二兩,將研磨好的麝香加入半錢)

服用方法

每服用一次,兩歲的兒童服用一個牛李圓,大小如桐子,用漿水煎杏膠湯化開後服用。如瘡疱呈現紫色或黑色、凹陷於皮膚者,最多服用兩次,便能排出惡血,形狀如魚子,原本黑色凹陷的痘疱也會變紅變大,冒出皮膚。效果神奇。

胡荽酒,治痘疹快出,大有神效。

胡荽(細切,四兩,以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用物合定,放冷)

上每吸一兩口,微噴,從頂至足,勻遍,勿噴頭面。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闢去汗氣,瘡疹出快。

瘡疹忌外人,及穢觸乏物。雖不可受風冷,然亦不可壅遏,常令衣服得中,並虛涼處坐臥。

四聖散,治瘡疹出不快及倒厭。

紫草茸,木通(銼),甘草(銼,炒),枳殼(麩炒,去瓤,秤),黃耆(切,焙。等分)

白話文:

[胡荽酒],治療痘疹迅速出現,效果顯著。

將[胡荽](切細,四兩)用好酒兩杯煎煮,沸騰一、二次後,再加入胡荽繼續煎煮片刻,用容器蓋好,待其冷卻。

每次吸入一兩口,輕輕噴灑,從頭頂到腳底,均勻噴灑,不要噴到頭面。病人身邊要常備[胡荽],能夠辟除汗氣,使瘡疹迅速出現。

瘡疹患者忌諱外人接觸,以及接觸污穢物品。雖然不能受風寒,但也不能過度包裹,衣物要適度,並選擇通風涼爽的地方坐臥。

[四聖散],治療瘡疹出現緩慢以及倒厭。

[紫草茸]、木通(銼碎)、甘草(銼碎,炒)、枳殼(麩炒,去瓤,稱重)、黃耆(切片,烘焙,各等分)。

上同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八分,溫服,無時。

黃檗膏,治小兒疹痘。出後即須愛護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噴時,先用此方塗面上,然後方可噴四肢。大人、嬰孩有此疾,悉宜用此方,甚妙。

黃檗(一兩),綠豆(一兩半),甘草(四兩,生用)

上件,搗羅為末,每研令細,後以生麻油調如膏,從耳前、眼眶並厚塗,日三五遍。止塗面後,可用胡荽酒噴也。早用此方塗於面上,令不生疹痘也。如用此方塗遲,縱出疹痘亦少。

柿楂子散,治瘡疹不透,乾黑危困,神妙。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研磨成細粉末,再用生麻油調成膏狀,從耳前、眼眶處開始,厚厚地塗抹,每天塗抹三到五遍。只塗抹臉部後,可以用芫荽酒噴灑。如果早點用此方塗抹在臉上,就能防止麻疹的發生。即使塗抹晚了,長出來的疹子也會比較少。

柿楂子散可以治療瘡疹不透、皮膚乾燥發黑、危重病症,效果神奇。

蘇韜光云,其家累世用此甚佳。

柿楂子(《圖經本草》名糖球,惟滁州者入藥)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紫草酒調下。小兒量大小加減,徐徐三兩服即紅活。

升麻湯,治大人、小兒傷風寒、溫疫,頭痛,寒熱,體疼,斑瘡已發、未發並可服。

升麻,乾葛,甘草(炙),芍藥(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秤五錢重,水二盞,煎七分,去滓,熱服。小兒量與。一法加紫草茸煎。

仙靈散,治斑瘡入眼。

白話文:

蘇韜光說,他家祖祖輩輩都用這種藥方,效果很好。

柿楂子,又名糖球,《圖經本草》記載,只有滁州產的柿楂子才入藥。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紫草酒調服。小兒根據年齡大小調整藥量,服用三、兩次就能見效。

升麻湯,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的傷風寒、溫疫,症狀包括頭痛、寒熱、身體疼痛、斑瘡已發或未發,均可服用。

藥材包括:升麻、乾葛、甘草(炙)、芍藥(各等分)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重,用水兩杯煎煮,煮至七分,去渣,熱服。小兒需根據年齡調整藥量。也可以加紫草茸一起煎煮。

仙靈散,用於治療斑瘡入眼。

仙靈脾,威靈仙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米湯調下。

大和散,治痘瘡後,寒熱往來,嗜臥,煩躁悶亂。楊氏方。

生地黃,川當歸(洗,去蘆),地骨皮,人參(去蘆),甘草(炙),赤芍藥

上件等分,㕮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通口服。

消毒散,治瘡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勻遍。又治一切瘡,涼膈去痰,治咽喉。

白話文:

仙靈脾、威靈仙,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米湯送服。大和散,主治痘瘡癒後寒熱交替、嗜睡、煩躁不安。楊氏方。生地黃、川當歸(洗淨,去蘆頭)、地骨皮、人參(去蘆頭)、甘草(炙)、赤芍,各取等量,切碎,每次服用一錢,用半盞水煎煮至三分,去渣,溫服。消毒散,主治瘡疹未發或已發未勻,也可用於治療一切瘡瘍,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治咽喉腫痛。

牛蒡子(二兩,炒),甘草(半兩,銼,炒),荊芥穗(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候。

調肝散,治瘡疹太盛,宜服此方,令不入眼。

生犀(銼,取末,一分),草龍膽(半錢),黃耆(半兩,切),大黃(去皮,二錢),石膏(半兩),桑白皮(自採,焙乾),鉤藤鉤子,麻黃(去節。各一分),瓜蔞(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這是一張古代中醫藥方,名為「調肝散」,主要用於治療瘡疹過盛。藥方主要由牛蒡子、甘草、荊芥穗等藥材組成,需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溫服,不拘時候。

此外,藥方還列出了其他藥材,例如生犀角、草龍膽、黃耆、大黃等,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控制瘡疹,防止其蔓延到眼睛。

注意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食後、時時溫服少許。

治瘡疹入眼

馬屁勃(半兩),皂角子(十四個),蛇皮(半兩)

上入小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研細。溫酒調下一二錢,食後服。

又方,治瘡疹入眼成翳

瓜蔞根(半兩),蛇皮(二錢)

上同為細末,用羊子肝一個,批開,入藥末二錢,麻纏定,米泔煮熟,頻與食之。未能食肝,令乳母多食。

治痘瘡黑陷,藥不能發,神驗秘方。

穿山甲

上一味,燒存性,為細末,入麝香當門子少許。一歲半錢,三歲一錢,只溫酒調下,一服見效。雖遍身黑而欲絕,亦能暫蘇而發紅色。但目閉無魂者,不復生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半杯,飯後溫溫地喝少量。

治療瘡疹進入眼睛

將馬屁勃(半兩)、皂角子(十四個)、蛇皮(半兩)放入小罐子中,用鹽泥封好,燒至藥性存留,研磨成細粉。用溫酒調和一到兩錢,飯後服用。

另一個方法,治療瘡疹進入眼睛形成翳膜

將瓜蔞根(半兩)、蛇皮(二錢)研磨成細末,用一個羊肝切開,放入藥末兩錢,用麻線綁緊,用米湯煮熟,經常給患者食用。如果患者無法食用羊肝,可以讓乳母多吃。

治療痘瘡發黑凹陷,藥物無法使之發出來,神效秘方。

將穿山甲燒至藥性存留,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麝香。一歲半孩子服用半錢,三歲孩子服用一錢,只用溫酒調和服用,一劑見效。即使全身發黑快要死亡,也能暫時恢復意識並發出紅色疹子。但如果眼睛閉合,沒有精神,就無法救治了。

歌曰

未先五日顫如寒,不覺生驚又似癇。

心熱又同蚊子齧,眼睛赤色臉紅鮮。

發豎手心如火熱,更兼睡里作狂言。

躁熱嫌人撥手睡,又加氣急喘相連。

須知此候先宜表,遲卻流得入臟間。

若得神仙真妙訣,定須七日自然安。

治瘡疹之法,如傷寒一同,初當表發,其病在腑,則出細疹。失表,其熱不退便出,其病在臟,必發痘瘡。得其妙理,方不失一。

白話文:

歌曰:

五天前便開始發冷發抖,不知不覺便驚恐不安,還像發癲一樣。

心口發熱,感覺像蚊子叮咬一樣,眼睛通紅,臉色發紅。

頭髮豎起,手掌心像火燒一樣熱,而且睡覺時還會說胡話。

躁熱不安,不喜歡人碰自己,睡覺時還伴隨著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要知道,這個時候要先治表,如果拖延下去就會侵入內臟。

如果能得到神仙真妙的秘訣,一定能在七天內自然痊癒。

治療瘡疹的方法,和傷寒一樣,一開始要先治表。

如果病在腑,就會出現細小疹子。

如果沒有治好表症,熱度不退就會出疹,病在臟,就一定是出痘瘡。

掌握了其中的奧妙,就不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