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痰飲門

論痰飲證候

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汩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故曰:四飲生六證。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

白話文:

懸飲

飲水停留在脅肋部位,咳嗽或吐口水會引發疼痛。

溢飲

飲水流至四肢,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

支飲

咳嗽逆氣,呼吸短促,無法平躺,身體腫脹。

痰飲

患者原本肥胖,現在卻消瘦,腸胃咕嚕咕嚕作響。

除此之外,還有留飲:背部發寒如同手冰冷,或是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肋疼痛並放射至鎖骨,咳嗽則加重。

還有伏飲:胸膈脹滿,喘咳,嘔吐,時而發寒發熱,腰背疼痛,眼淚流出,患者感到發冷、四肢顫抖,身體驚悸不安。

因此,四飲會產生六種症狀。有人說五飲,是指將留飲和伏飲合為一證。

丁香五套圓,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結聚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伏於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穀。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此藥主之。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

半夏(一兩,切破),天南星(一兩,每個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兩研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淨焙乾),乾薑(炮,一兩),良薑(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不見火),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

白話文:

丁香五套圓這個方劑,主要是用於治療胃氣虛弱、三焦不通暢,導致水穀不能正常運化的痰飲症狀。這種痰飲會積聚在胸部,造成頭昏眼花、胸悶氣短、咳嗽喘息、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痰飲如果積聚在中脘部位,還會導致手臂疼痛抬不起來、腰腿沉重等症狀。久而久之,痰飲會流入脾臟,脾臟最怕濕氣,一旦遇到濕氣就會脹滿,影響脾臟消化水穀的功能,導致腹脹、不想吃飯等症狀。這個方劑就是針對這些症狀而研製的。

這個方劑是傅公實所創,由其子宣贊安民流傳下來的。

方劑組成:

  • 半夏一兩,切碎
  • 天南星一兩,每個切成十幾塊,先用清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然後用三兩白礬研磨成粉,調入水中,再次浸泡三天,洗淨後烘乾
  • 乾薑一兩,炮製
  • 良薑一兩
  • 白朮一兩
  • 茯苓一兩
  • 木香半兩
  • 丁香半兩,不經火炒
  • 青皮半兩,去掉白色外皮
  • 陳皮半兩,去掉白色外皮

上十味為細末,用神麯一兩,大麥糵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闢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作效者,服之如神。

千金圓,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主嗣康方。

硫黃(二兩,通明者,別研如粉),青皮(四兩,去白),白茯苓(二兩),半夏(一兩,湯洗,去臍),乾山藥(二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白話文:

千金圓 方劑說明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取神麴一兩、大麥芽二兩,一同研磨成粉末,再將其打成糊狀,混合藥粉,捏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溫熱水送服,不拘時間。

長期服用此方,可溫暖脾胃,去除體內寒氣、宿食積滯,促進飲食消化,並抵禦霧露風寒、山嵐瘴癘以及其他不正之氣。尤其對於酒癖停飲、痰水不消、久服湯藥無效者,服用此方效果顯著,猶如神效。

主治: 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

組成:

  • 硫黃(二兩,選擇通明者,單獨研磨成粉)
  • 青皮(四兩,去除外皮的白膜)
  • 白茯苓(二兩)
  • 半夏(一兩,用湯水洗淨,去除臍部)
  • 乾山藥(二兩)
  • 附子(一兩,去除皮、臍,生用)

注:

  • 以上藥材名稱括號內為現代學名或別名。

上為細末,拌勻,湯浸炊餅圓,或用淡麵糊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枳殼半夏散,治遠年痰飲,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半夏(湯洗七遍),枳殼(麩炒黃),縮砂仁,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半兩),丁香(二錢半),木香(二錢半)

上件七味,併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三奇散,治一切嗽,不問新舊,喘頓不止,晝夜無時。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拌勻後,用湯浸泡餅圓或用淡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空腹或飯前服用。這是枳殼半夏散,專治多年痰飲,發作時有規律,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半夏需用湯洗七遍,枳殼用麩炒至黃色,縮砂仁、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取半兩,丁香、木香各取二錢半。以上七味藥材,混合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飯前熱服,可根治疾病。

這是三奇散,專治各種咳嗽,無論新舊,喘不過氣,晝夜不停。

陳氏云:予家一獲,久苦此疾,數令醫治,如水投石,偶在曲江置得沅州一婢,親制此藥,兩服而愈。

款冬花(二百文),熟乾地黃(二兩),佛耳草(五十文)

上焙乾,碾為粗末,每次二大錢裝,猛火於香爐中燒之。用紙作筒子,一頭大一頭小,如粽子然,安在爐上,以口吸,煙盡為度,即以茶清嚥下,有涎出任之。

三妙湯,治痰嗽。

武昌趙都統傳,其家屢服得效。

大罌粟殼(四枚),烏梅(二枚),北棗(二枚)

白話文:

陳氏說:我家裡有人得了這個病很久,一直請醫生治療,卻像水潑到石頭上一樣沒效果。正好在曲江遇到一個來自沅州的婢女,她親自配製了這個藥方,服用了兩次就痊癒了。

藥方如下:

款冬花(兩百文),熟地黃(二兩),佛耳草(五十文)

以上藥材烘乾後,碾成粗粉,每次取兩錢裝入紙筒,用猛火在香爐中燒。紙筒做成兩頭大小不一的圓筒形,像粽子一樣,放在爐上,用嘴吸,直到煙霧散盡為止,然後用茶水漱口,有唾液就讓它自然流出。

這個藥方叫做三妙湯,可以用來治療痰咳。

武昌趙都統傳來消息,他家裡服用這個藥方後,多次取得了效果。

大罌粟殼(四枚),烏梅(兩枚),北棗(兩枚)

上於銀石器中,用水兩大盞,煎一半,候熟,入少餳。臨睡隨意熱溫冷飲,略仰臥,少定嗽止。

快活圓,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闕。

韓倅子髦傳此方,甚驗。

枳殼(一兩半,炒),桔梗(二兩),半夏(二兩,湯洗七遍),桂(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食後。

前胡散,治痰客於上焦,久之令人昏眩。

前胡(去蘆),人參(去蘆),紫蘇子(真者),赤茯苓(各三分),甘草(炙),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半夏(湯洗七遍),木香(生用。各半兩)

白話文:

將銀器放入水中,用兩大盞水煎煮至一半,待藥材煮熟後,加入少許米飯。臨睡前,可依個人喜好選擇熱、溫或冷飲用,略微仰臥,靜待片刻後輕輕咳嗽,直到痰液排出。此方名為「快活圓」,常服可消食化痰,是養生人士不可或缺的方劑。此方由韓倅子髦傳授,效果顯著。

另有一方名為「前胡散」,用於治療痰停於上焦,久而久之會導致昏眩的症狀。方劑包括:前胡(去蘆)、人參(去蘆)、紫蘇子(真者)、赤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枳殼(麩炒)、半夏(湯洗七遍)、木香(生用)。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上九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十片,煎至半盞,去滓,熱服。

紫芝丸,治痰。

五靈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半夏(湯浸七遍,慢慢浸,令心透)

上二味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圓,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或茶湯下,食空、臨睡時服。

三仙圓,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湯泡七遍。二味各五兩,碾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用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乾收之。須是五六月內做曲,如醬黃法),香附子(略炒,於磚上磨去毛,五兩)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加入十片生薑,煎煮至半碗,去渣,趁熱服用。

紫芝丸,主治痰症。

取五靈脂(粒粒完整,去除砂石),半夏(用熱水浸泡七遍,慢慢浸泡,讓藥材完全浸透)。

以上兩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浸泡,蒸餅做成圓形,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用生薑汁或茶湯送服,飯前或睡前服用。

三仙圓,主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悶,痰涎不暢,頭昏眼花。

取天南星(生,去皮),半夏(用沸水泡七遍,兩種藥材各取五兩,碾磨成細粉,用生薑汁調和,不要太軟,用手捏能成團即可。將藥粉攤在篩子上,用楮葉蓋住,使其發黃,曬乾收好。必須在五六月內製作,如同製作醬料的方法)。取香附子(略炒,在磚上磨去毛,五兩)。

上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同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後、臨臥,薑湯下。

導痰湯,

費達可運使傳。

白茯苓,桂心,半夏(湯洗十次),乾生薑,橘紅,枳殼(炒香),甘草

上等分為末,入生薑三片,煎七分,非時溫服。

半夏湯,治痰飲。

捷徑趙從簡方。

白茯苓,半夏(湯洗七遍)

上等分,各銼如小豆,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白話文:

服用南星、半夏曲餅子二兩,淨香附子一兩,將其研磨成細粉,用清水煮成麵糊狀,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飯後或睡前用薑湯送服。

費達可運使傳的藥方:白茯苓、桂心、半夏(用湯洗十次)、乾生薑、橘紅、枳殼(炒香)、甘草,以上各等分研磨成粉,加入生薑三片,煎煮七分,非時溫服。

趙從簡的半夏湯方,用於治療痰飲:白茯苓、半夏(用湯洗七遍),以上各等分,切成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十片,煎煮七分,去渣服用。

神效化痰飛礬丹,

張承祖運干傳。

飛過枯礬(二兩,北礬、絳礬尤佳,如無,只用通明南礬),半夏(一兩,生薑制一宿),天南星(一兩,切作片子,用皂角挪水浸過一宿,來日就用銚子熬,水盡為度),白殭蠶(一兩,半兩生用,半兩米醋浸一宿)

上同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丸亦得。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兼治喉閉,用薄荷兩葉,新汲水浸少時,嚼薄荷,吞藥,以水送下。如咽不得,即以十五粒搗細,用皂角水調灌下即開。又治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可開者,亦用皂角水調塗牙齦上,入咽即活。

白話文:

神效化痰[飛礬丹]

這方子是張承祖運干傳下來的。

藥材:

  • 飛過枯礬(二兩,北方產的枯礬或絳礬效果最好,如果沒有,就用通明的南方產枯礬),
  • 半夏(一兩,用生薑浸泡一夜),
  • 天南星(一兩,切成薄片,用皂角水浸泡一夜,隔天用銚子熬煮,直到水份完全蒸發),
  • 白殭蠶(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用米醋浸泡一夜)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也可以做成更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附加功效:

  • 若治喉嚨閉塞,可取薄荷葉兩片,用新汲取的清水浸泡片刻,嚼食薄荷葉,再吞服藥丸,並用清水送服。
  • 若吞咽困難,可取十五粒藥丸搗碎,用皂角水調和灌服,即可開喉。
  • 又可治療小兒急驚風、慢驚風,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可用皂角水調和塗抹在牙齦上,藥物進入咽喉即可使牙關鬆開。

神仙化痰圓,亦治風秘甚效。

天南星(四兩),半夏(四兩。二味生薑、皂角各四兩,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及皂角),丁香(一兩),橘紅(二兩)

上為細末,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

下痰圓,

李鏞解元傳。

橘紅(四兩),白朮(兩半),半夏(一兩,薑製),天南星(二兩,炮)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四十粒,不拘時候。

破痰消飲圓,治一切氣,一切飲,其效甚速。

何自然中丞傳。

荊三稜(一兩,灰炮,捶碎),半夏(三兩,湯泡七次),蓬莪朮(一兩,灰炮,捶碎),青皮(一兩,洗),草果(一兩,麵裹炮),陳皮(一兩,洗),良薑(一兩,濕紙裹煨),川薑(一兩,炮裂)

白話文:

神仙化痰圓,也治風秘很有效。用天南星四兩、半夏四兩,將這兩味藥與生薑、皂角各四兩,一起用五升水煮,煮到水乾後去掉薑和皂角,再加入丁香一兩、橘紅二兩。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白水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

下痰圓,是李鏞解元傳下來的方子。用橘紅四兩、白朮二兩半、半夏一兩(用薑製)、天南星二兩(炮製)研成細末,用薑汁煮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薑湯送服,每次四十粒,不限時辰服用。

破痰消飲圓,治一切氣,一切飲,療效很快。是何自然中丞傳下來的方子。用三稜一兩(灰炮後捶碎)、半夏三兩(湯泡七次)、蓬莪朮一兩(灰炮後捶碎)、青皮一兩(洗淨)、草果一兩(麵裹炮製)、陳皮一兩(洗淨)、良薑一兩(濕紙裹煨)、川薑一兩(炮裂)研成細末。

上並焙乾,秤為細末,水煮糊為圓,如桐子大,陰乾。每服五十圓,薑湯或熟水下,不計時候。

薛氏桂辛湯,下痰飲,散風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

鄧左丞方。

桂(去皮),細辛(去苗土),乾薑,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二分),五倍子,陳皮(去白),白朮,半夏(湯浸洗七遍,細切如豆,不搗。各三分)

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將藥材烘乾後研磨成細粉,再用熱水煮成桐子大小的丸子,陰乾備用。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或溫水送服,不限時間。此方出自鄧左丞,名為桂辛湯,主治痰飲、風邪,能止咳化痰,通耳鼻,開關竅,利咽喉,清頭目,解眩暈,增進食慾。

藥材包括桂皮、細辛、乾薑、人參、白茯苓、甘草、五倍子、陳皮、白朮、半夏。除半夏外,其他藥材先搗碎成粗末,再與半夏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至原量的一半,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宣肺散,

錢醫產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乾薑(一兩半,炮),五味子(二兩半),細辛(二兩半),甘草(二兩半),人參(二兩,去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新法半夏湯,治痰。

郭醫傳。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每個切作兩片,用白礬一兩碎之,沸湯一碗,乘熱浸半夏一晝夜,湯洗去礬,攤干。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沒頭浸一晝夜,卻於重湯中燉,令薑汁幹盡,慢火焙乾,為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曝或焙乾,炙黃,勿令焦),甘草(二兩半,炙),陳橘紅,草果(煨,取肉),神麯(炒),縮砂仁(各一兩),丁香,白豆蔻仁(各半兩)

白話文:

宣肺散,是錢醫生家傳的方子,記載於盛公紀傳。藥方包含白茯苓四兩、乾薑一兩半(炮製)、五味子二兩半、細辛二兩半、甘草二兩半、人參二兩(去蘆頭)。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沸水調服,飯後或睡前服用。

新法半夏湯,由郭醫生傳授,專治痰症。藥方包含大半夏四兩(需經過七次湯洗,切成兩片,用白礬碎末浸泡一晝夜,再湯洗去礬,攤乾後再切成兩片,用生薑汁浸泡一晝夜,然後用重湯燉煮至薑汁幹盡,慢火焙乾,研磨成細末,再用生薑汁製成餅狀,曬乾或焙乾至微黃,不可焦),甘草二兩半(炙),陳橘紅,草果(煨後取肉),神麴(炒),縮砂仁各一兩,丁香,白豆蔻仁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服抄一錢,先用生薑自然汁一匙,調成膏子,入少炒鹽,沸湯點服。

治痰茯苓圓,本治臂痛,據《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後人謂此臂痛乃痰證也。用以治痰無不效者。

茯苓(一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半夏(二兩),風化朴硝(一分)

上四味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只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於立見神效,未有若此藥之妙也。

白話文:

上八味丸治痰茯苓圓

用法:

將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先用生薑汁一匙調成膏狀,再加入少許炒鹽,用沸水沖服。

功效:

此方名為“治痰茯苓圓”,原本用於治療臂痛。根據《指迷方》記載,有些人的臂痛難以舉手,疼痛部位還會轉移,這是由於體內有痰積聚,中脘處氣滯,脾氣運行不暢,痰氣上衝所致。四肢屬脾,脾氣不通暢,氣無法下行,便會上行攻向手臂,脈象沉細者即為此症。後人認為這種臂痛屬於痰證,所以可以用此方治療痰證,效果显著。

藥方:

  • 茯苓(一兩)
  •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 半夏(二兩)
  • 風化朴硝(一分)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療效:

許多人因痰證困擾,夜間兩臂常感到有他人拉扯,雙手戰抖,甚至連茶杯都拿不起來。服用此藥後,皆能隨服隨愈。市面上雖有許多治療痰證的藥物,但能像此藥一樣藥效顯著的卻不多見。

破飲圓,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

漳州周判官柄傳。

白朮(一斤二兩),乾薑(六兩,炮),肉桂(六兩),赤茯苓(七兩),旋覆花(八兩),枳實(二兩)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不拘時。

搜飲丸,

宇文尚書方。

木瓜(一個,切下頂作罐兒,去瓤),生白礬,半夏曲(各等分)

上將二味藥,填在木瓜內,卻用圓頂蓋定,用麻縷扎縛於飯甑上,炊兩次,爛研,以宿蒸餅為丸,不拘多少,但和得聚即止,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破飲圓

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

此方出自漳州周判官柄傳。

藥材:

  • 白朮 (一斤二兩)
  • 乾薑 (六兩,炮製)
  • 肉桂 (六兩)
  • 赤茯苓 (七兩)
  • 旋覆花 (八兩)
  • 枳實 (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水送服,不限時間。

搜飲丸

此方出自宇文尚書方。

藥材:

  • 木瓜 (一個,切下頂部做成罐狀,去瓤)
  • 生白礬
  • 半夏曲 (各等分)

製法:

將白礬和半夏曲填入木瓜罐中,用木瓜頂部蓋好,用麻繩捆綁在飯甑上,蒸兩次,直至藥材軟爛。研磨成粉末,用隔夜蒸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只要能聚合在一起即可。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

倍術散,治酒癖痰飲,此藥大有功效。

白朮(二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㕮咀,分三服,水一大𧊝,姜十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臟腑微動即安。

芎辛散,治壅塞痰盛,清頭目。

辛丑年葛丞相作正言苦此疾,逾月語音不出,服柴胡之類亦不能去,醫者云是燥,用此藥數服而愈。

川芎,細辛,防風,桔梗,白芷,甘草,羌活(已上各一兩),桑白皮(半兩)

白話文:

倍術散可以治療酒癮和痰飲,效果很好。將白朮二兩、附子(炮製去皮和臍)一兩,研磨成粉,分成三份,用一大碗水,加入十片薑,煎煮七分,去除藥渣,空腹服用。只要臟腑微微活動,就能痊癒。

芎辛散用於治療痰多阻塞、頭昏目眩。辛丑年葛丞相患此病,一個多月不能說話,服用柴胡等藥也無效,醫生說這是燥熱所致,用了這個藥幾次就治好了。川芎、細辛、防風、桔梗、白芷、甘草、羌活(以上各一兩),桑白皮(半兩),一起研磨成粉。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七分,不飢不飽時溫服。

人參紫菀湯,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涎不利,坐臥不安,晝夜不止,久不愈者,以致形容瘦減,力氣羸劣者並宜服之。

蘇司法次參傳之於滕舉二方。

人參(一分),京紫菀(半兩),款冬花(半兩),五味子(一分),杏仁(半兩),甘草(一分),縮砂仁(一兩),罌粟殼(去頂瓤,用薑汁製炒,一兩),桂枝(一分)

白話文:

這個中藥方叫做人參紫菀湯,主要用於治療因肺氣失調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状。藥方中使用了人參、紫菀、款冬花等多種中藥材,根據患者的病情,在不餓不飽的時候溫服,有助於緩解病症。

上併為飲子,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烏梅兩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星砂圓,消痰積,溫中順氣,治一切風痰,利胸膈,壯脾胃,及內傷生冷,腹脅脹痛,酒後痰實嘔吐,服之神效。

鎮江邢醫方,朱子新傳。

天南星(四兩,湯浸洗七遍),良薑(四兩),縮砂仁(二兩)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夏月吃生冷尤宜服。雖多至七八十丸,無害,加香附子二兩尤妙。

化痰圓,治停痰宿飲。

半夏(湯洗七遍,別作末),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桔梗(切作小塊,薑汁浸。已上各一兩),枳實,香附子,前胡,甘草(已上各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混合製成飲品,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五片薑和兩個烏梅,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星砂圓能消痰積,溫中順氣,治療各種風痰,利胸膈,健脾胃,以及因生冷食物引起的內傷、腹脅脹痛、酒後痰實嘔吐,服用後效果顯著。

此方出自鎮江邢醫方,朱子新傳。

將天南星(四兩,用湯浸泡洗七遍)、良薑(四兩)、縮砂仁(二兩)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煮成麵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夏季食用生冷食物後尤為適合服用。即使服用多至七八十丸,也無害,加香附子二兩效果更佳。

化痰圓用於治療停痰宿飲。

將半夏(用湯洗七遍,另研磨成粉)、人參(去除蘆頭)、白茯苓、白朮、桔梗(切成小塊,用薑汁浸泡,以上各一兩)、枳實、香附子、前胡、甘草(以上各半兩)混合使用。

上為細末,用半夏、薑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

玉塵散,治痰飲。

出千金方。

桑白皮(自取東向未出土者,淨洗,二兩),桔梗(三兩),半夏(一兩,沸湯泡七遍),南星(一兩,沸湯泡七遍)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方加北五味子各等分。

十棗湯,治懸飲,咳唾引脅下痛。又治支飲,咳煩,胸中痛至百日、一歲,其脈弦者。

葉伯材處此數方,大有神效。

芫花(微炒),甘遂,大戟(炒)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半夏和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薑湯送服。

玉塵散,用於治療痰飲。

出自《千金方》。

桑白皮(取向東生長尚未出土的桑白皮,洗淨,二兩),桔梗(三兩),半夏(一兩,用沸水泡七次),南星(一兩,用沸水泡七次)。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煮,至湯汁剩下七分時,去渣,溫服。另一方可加入等量的北五味子。

十棗湯,用於治療懸飲,咳嗽引發脅下疼痛。也用於治療支飲,咳嗽煩躁,胸痛持續百日或一年,脈象弦緊者。

葉伯材運用這幾個方劑,療效神奇。

芫花(微炒),甘遂,大戟(炒)。

上等分為末,水一盞半,棗十個,煎至八分,去棗。調藥,壯人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溫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錢。下後,糜粥自養。若已下,不可與之。

大青龍湯,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黃(去節,湯,七錢半),桂心,甘草(炙。各二錢半),石膏(雞子大),杏仁(四十枚,炒,去皮尖)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溫覆一服。汗者勿再服,復汗出多,亡陽虛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盞半水,加十個大棗,煎煮至八分,去掉大棗。根據患者體質調藥,體壯者服用一錢,體弱者服用半錢,清晨溫熱服下。若未排泄,次日可增加半錢。排泄後,以稀粥滋養。若已排泄,則不可再服用。

大青龍湯,主治水腫、身體沉重、不出汗、四肢拘急疼痛。

將麻黃(去除節部,用水泡過,七錢半)、桂心、甘草(炙過,各二錢半)、石膏(如雞蛋大小)、杏仁(四十枚,炒過,去皮尖)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水,加五片薑、兩個大棗,煎煮至七分,去渣,空腹溫熱服下,服用後蓋被保暖。如果出汗,則不要再服用,因為再次出汗會導致陽氣虛弱,逆氣上衝,出現怕風、煩躁、失眠等症狀。

小青龍湯,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麻黃(去節,湯),芍藥,細辛,桂心,乾薑(炮),甘草(炙。已上各三錢三字),五味子(二錢),半夏(湯洗七次,三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三錢三字;微利,去麻黃,加芫花一雞子大,炒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半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三錢三字;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錢半,研。

白話文:

小青龍湯

功效: 治療水腫、支氣管哮喘,患者常因呼吸困難而無法平躺,並伴有呼吸急促、胸悶等症狀。

藥材:

  • 麻黃(去節,水煎):3錢3分
  • 芍藥:3錢3分
  • 細辛:3錢3分
  • 桂心:3錢3分
  • 乾薑(炮製):3錢3分
  • 甘草(炙):3錢3分
  • 五味子:2錢
  • 半夏(水洗七次):3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取藥粉4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空腹服用。

加減法:

  • 口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3錢3分。
  • 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炒至微黃)1雞子大。
  • 噎者:去麻黃,加附子(炮製)1枚。
  • 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半兩。
  • 喘者:去麻黃,加杏仁3錢3分。
  • 咳嗽伴有上氣、肺部脹滿,脈浮,心下有水氣,胸痛並放射至鎖骨者:加石膏2錢半,研磨。

防己桂枝湯,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三兩),桂心(一兩),人參(四兩),石膏(六兩)

上四味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煮七分,去滓,溫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後發,再服。不愈,宜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一兩半,微利則愈。

小承氣湯,治支飲胸滿。

厚朴(四兩,薑製),大黃(二兩,蒸),枳實(一兩,麩炒,去瓤)

白話文:

防己桂枝湯

治療: 膈間積聚水飲,患者氣喘胸悶,心窩部位硬實,面色黧黑,脈象沉緊,病症已持續數十日,用過吐瀉法仍不見效。

藥方:

  • 木防己(三兩)
  • 桂心(一兩)
  • 人參(四兩)
  • 石膏(六兩)

用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每服四大錢,用一盞半水煎煮七分,去渣,溫服。體虛者服用後即可痊癒,體質實者服用三日後見效,可再服一次。若未見效,則應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四兩、芒硝一兩半,服用後略微通便即能痊癒。

小承氣湯

治療: 水飲停滯於胸腔,導致胸悶。

藥方:

  • 厚朴(四兩,薑製)
  • 大黃(二兩,蒸)
  • 枳實(一兩,麩炒,去瓤)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參苓飲,治胸中停痰宿水,自吐出痰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宜服此方,大有神效。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麩炒,去瓤,二兩),橘皮(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水煎煮七分,去渣,不限時間服用。

參苓飲適用於胸中積痰宿水,吐出痰後,心胸虛弱,氣滿,無法進食的情況,服用此方效果顯著。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麩炒去瓤)二兩,橘皮一兩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兩盞水,加入三片薑,煎煮七分,去渣,空腹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