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中暑門
十味香薷飲,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嘔噦噁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並宜服之。常服消暑健脾,進飲食。
傅公實方。
香薷葉(一兩),人參(去蘆),白朮,白茯苓,陳皮(溫湯浸少時,去白),黃耆(去蘆),厚朴(去粗皮,銼碎,生薑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乾木瓜,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冷香湯,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度。
王元禮傳。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良薑(二兩),檀香(二兩),丁香(二錢),川薑(三分,炮),甘草(二兩,炒令赤),草豆蔻(五個,去皮,麵裹煨)
上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水二升,煎十數沸。貯瓶內,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無霍亂。
大蒜水,治暑暍逡巡,悶絕不救者。
《石林避暑錄》云:親治一御馬之僕,立蘇。且云沈存中嘗著其說。
道上熱土,大蒜
上略等多少,爛研,冷水和,去滓腳,飲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板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之。
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並治血痢。
華宮使傳此方,妙不可言。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去白)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如無,只以新汲水調亦得。血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五苓散,治傷暑煩躁,引飲發黃,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名曰水逆。若吐出涎沫,頭痛煩躁,五苓散內增吳茱萸、人參。
木豬苓(去黑皮),澤瀉(銼成塊,再蒸),赤茯苓(去黑皮、筋膜),白朮(用有蘆者。各一兩半),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㕮咀三錢,水一大盞半,燈心五莖,同煎八分,去滓,熱服。發黃,加茵陳同煎;小便不利,加去心麥門冬;煩躁,睡臥不安,加硃砂;躁渴,熱極如狂,加大黃。
橘皮湯,治中暑痰逆惡寒。
陳皮(去白,二兩),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刮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薑五片,棗子一個,同煎八分,去滓,熱服。如不惡寒,只服竹葉湯。
香薷圓,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廬州知錄周汝功中暑,暈悶煩渴,服此方立效。
乾木瓜,紫蘇(去粗梗,莖、葉並用),香薷(去土。已上各一兩),藿香葉(去土),甘草(炙,銼),檀香(銼),白茯神(去木),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圓,每一兩作三十圓,每服一圓至二圓,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圓,不計時候。
白話文:
十味香薷飲:這個方子能治療因為脾胃不協調,又受到暑氣侵襲所導致的胸腹脹悶、食慾不振、想吐噁心、手腳心發熱、身體疲勞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消暑健脾,增進食慾。
藥方來源:傅公實的方子。
組成:香薷葉(約37.5克),人參(去除蘆頭),白朮,白茯苓,陳皮(用溫水稍微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黃耆(去除蘆頭),厚朴(去除粗皮,切碎,用生薑汁拌勻後炒至黑色),乾木瓜,白扁豆(炒過,去除外殼),甘草(烤過,約18.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約11.25克,加水約一杯,紅棗一顆,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服用。
冷香湯:這個方子能治療夏秋季節因暑濕,加上吃了太多生冷食物,導致的霍亂,出現陰陽失調、肚臍周圍疼痛、胸部兩側脹滿、煩躁不安、口渴想大量喝水等症狀。
藥方來源:王元禮傳下來的。
組成:附子(約75克,用火烤裂,去除皮和臍),良薑(約75克),檀香(約75克),丁香(約7.5克),川薑(約1.1克,用火烤過),甘草(約75克,炒至紅色),草豆蔻(五個,去除外皮,用麵包裹後煨烤)。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約18.75克,加水約兩升,煎煮十幾次沸騰。將藥湯放入瓶中,沉入井底當作涼水飲用,能有效消暑止渴,喝了就不會再得霍亂。
大蒜水:這個方子能治療中暑昏迷,危急到快要沒救的情況。
藥方來源:《石林避暑錄》記載,作者曾親自治療過一個御馬的僕人,馬上就清醒過來。據說沈存中也曾寫過相關的論述。
組成:路邊被太陽曬熱的土,大蒜。
用法:將以上材料大約等量混合,搗爛後用冷水調和,去除渣滓,喝下後病就好了。這個方子曾在徐州沛縣城門上公告,不知道是誰貼的。
地榆散:這個方子能治療中暑昏迷,不省人事,快要死亡的情況。也可以治療血痢(帶血的腹瀉)。
藥方來源:華宮使傳下來的方子,效果非常神奇。
組成: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除鬚),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等量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11.25克,用米漿水調和後服用。如果沒有米漿水,用新打的井水調和也可以。治療血痢時,加水約一杯,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五苓散:這個方子能治療因中暑引起的煩躁、口渴、喝了水又吐出來(稱為「水逆」)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皮膚發黃。如果吐出的是黏液,同時伴隨頭痛煩躁,可以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吳茱萸和人參。
組成:木豬苓(去除黑皮),澤瀉(切成塊狀再蒸),赤茯苓(去除黑皮和筋膜),白朮(用有蘆頭的。以上各約56.25克),肉桂(去除外皮,約18.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每次取約11.25克,加水約一杯半,燈心草五根,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如果出現皮膚發黃,可以加入茵陳一起煎煮;小便不利,可以加入去心的麥門冬;煩躁不安,可以加入硃砂;如果燥熱口渴,熱到發狂,可以加入大黃。
橘皮湯:這個方子能治療中暑引起的痰多、噁心、怕冷等症狀。
組成: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約75克),甘草(烤過,約18.75克),人參(約18.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每次取約18.75克,加水約兩杯,刮取竹茹一塊(約彈珠大小),生薑五片,紅棗一顆,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如果沒有怕冷的症狀,只需要服用竹葉湯就可以了。
香薷圓:這個方子能治療大人、小孩因暑熱引起的煩躁口渴、頭暈昏沉、胸悶、噁心想吐、口苦舌乾、身體疲勞、食慾不振等症狀。如果出現霍亂,嘔吐腹瀉、腿腳抽筋,也適合服用此藥。
藥方來源:廬州知錄周汝功中暑,感到暈眩、煩渴,服用此方後立即見效。
組成:乾木瓜,紫蘇(去除粗梗,莖和葉一起用),香薷(去除泥土。以上各約37.5克),藿香葉(去除泥土),甘草(烤過,切碎),檀香(切碎),白茯神(去除木質部分),丁香(以上各約18.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藥,每約37.5克做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仔細咀嚼後,用溫水送服,或者用剛打的井水化開服用也可以。小孩服用半丸,不拘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