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3)
1. 耳鼻門
治耳諸病證候
腎雖寄竅於耳,當知耳為聽會,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徵羽,內則唏噓呵吹呬。內關五臟,外合六淫。故風寒暑濕,使人聾聵耳鳴,憂思喜怒多生內塞,其如勞逸不言喻。復有出血、生膿、聤耳、底耳,或耵聹(上直庚切,下乃項切,)不出飛走投入。諸證既殊,治各有法。
菖蒲散,治耳聾。
西外知宗趙士珩賓老傳授此方,累用有效。
石菖蒲(十兩,一握九節者),蒼朮(五兩,事治淨)
上二味,銼成塊子,置於缸內,用米泔浸七日,取出,去蒼朮不用,只用菖蒲。於甑上蒸三兩時,取出焙乾,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下,日進三服。或將蒸熟者作指面大塊子,食後置口中,時時嚼動,咽津亦可。
補腎圓,治腎虛耳聾,或勞頓傷氣,中風虛損,腎氣升而不降,致耳內虛鳴。
山茱萸,乾薑(炮),巴戟,芍藥,澤瀉,桂心,菟絲子(酒浸),黃耆,遠志(去心),石斛,當歸,乾地黃,蛇床子,細辛,牡丹皮,人參,甘草,蓯蓉(酒浸),附子(炮。以上各二兩),菖蒲(一兩),防風(一兩半),茯苓(半兩),羊腎
上為末,以羊腎研細,酒煮麵糊為圓,如梧子大,食前、鹽酒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紅綿散,治聤耳。
透明白礬(火飛過),頭色坯子
上等分,研細。先用綿杖子,纏去耳中膿及黃水,令盡。別用綿杖子引藥,或用鵝毛管子輕吹入耳內。入少麝香尤佳。
雄黃丹,治蚰蜒入耳。
雄黃,綠礬,白礬,半夏(各一分)
上件藥,同搗為末,以醋調一字,灌入耳。兼治蜈蚣諸蟲入耳。
菖蒲圓,治耳卒痛,及聾塞不聞聲。
菖蒲,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為末,以醋圓,如杏仁大,綿裹內耳中,日二易之。
蠟彈圓,治耳虛聾。
白茯苓(二兩),山藥(炒,三兩),杏仁(去皮、尖,炒,一兩),黃蠟(二兩)
上以前三味為末,研勻,熔蠟為丸,如彈子大,鹽湯嚼下。有人止以黃蠟細切,嚼,點好建茶送下,亦效。
麝香散,治聤耳、底耳,耳內膿出。
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抲分熟存性),麝香(一字,別研)
上為末,研令勻,每用半字摻耳內。如有膿,先用綿拈,次以藥摻之。
蟬殼散,治聤耳。
蟬殼(半兩,事治淨,火燒存性),麝香(抄半錢)
上同研如塵,用綿先展耳內膿,令淨,次入藥,拄耳門不得動,追出惡物即愈。
治耳痛。
杏仁炒焦黑,研成膏,以綿裹塞耳中。吳內翰親用之,效。
諸百蟲入耳,用麻油灌之,即效。
諸耳中出血,以龍骨末吹入,即止。
治鼻中諸疾證候
鼻大衄者,由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若勞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
白話文:
耳鼻門
治療耳朵各種疾病的症狀
雖然腎臟與耳朵相通,但要知道耳朵是聽覺器官,主要接收各種聲音,外在的聲音如宮、商、角、徵、羽,內在則有呼吸、嘆氣、呵氣、吹氣等聲音。耳朵內部與五臟相連,外部則與風、寒、暑、濕等六種外邪相合。所以,風、寒、暑、濕等邪氣會使人耳聾、耳鳴,憂愁、思慮、喜悅、憤怒等情緒也會造成內部的阻塞,至於過勞或安逸所造成的影響更不用多說。此外,還有出血、流膿、耳道化膿、耳底發炎,或是耳垢(耵聹)無法排出而亂跑亂竄等情況。各種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菖蒲散,治療耳聾。
這個方子是西外知宗的趙士珩老先生傳授的,多次使用都有效。
石菖蒲(十兩,選用有九個節的),蒼朮(五兩,處理乾淨)
將以上兩味藥材切成塊狀,放入缸中,用洗米水浸泡七天。取出後,去掉蒼朮,只用菖蒲。在蒸籠上蒸三兩個小時,取出曬乾,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糯米水調服,一天服用三次。也可以將蒸熟的菖蒲作成指面大小的塊狀,飯後含在口中,時時咀嚼,吞下汁液也可以。
補腎圓,治療腎虛引起的耳聾,或是因勞累傷氣、中風虛損,腎氣上逆而不下降,導致耳內出現虛鳴。
山茱萸、乾薑(炮製過)、巴戟天、芍藥、澤瀉、桂心、菟絲子(用酒浸泡)、黃耆、遠志(去除心)、石斛、當歸、乾地黃、蛇床子、細辛、牡丹皮、人參、甘草、肉蓯蓉(用酒浸泡)、附子(炮製過,以上各二兩)、菖蒲(一兩)、防風(一兩半)、茯苓(半兩)、羊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把羊腎搗成泥狀,用酒煮麵糊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飯前用鹽酒送服三十到五十丸。
紅綿散,治療耳道化膿。
透明的白礬(用火燒過)、頭色坯子(應為帽子的邊料或殘次品,古時製帽以棉絮為內襯,這裡取其邊角料)。
將以上兩種藥材等分磨成細末。先用棉棒清理耳中的膿液和黃水,務必清乾淨。另外用棉棒沾藥粉,或者用鵝毛管輕輕吹入耳中。加入少量麝香效果更好。
雄黃丹,治療蚰蜒等蟲子進入耳朵。
雄黃、綠礬、白礬、半夏(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一起搗成粉末,用醋調成一字(古代的度量單位)大小,灌入耳朵。同時也能治療蜈蚣等蟲子進入耳朵。
菖蒲圓,治療突然發生的耳痛,以及因耳塞而聽不到聲音。
菖蒲、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和臍,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藥丸,如杏仁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朵,一天更換兩次。
蠟彈圓,治療因體虛引起的耳聾。
白茯苓(二兩)、山藥(炒過,三兩)、杏仁(去皮、尖,炒過,一兩)、黃蠟(二兩)
將以上前三味藥材磨成粉末,攪拌均勻,將黃蠟融化後做成藥丸,如彈子大小。用鹽水吞服。有人只用黃蠟切成細塊,嚼碎後用好茶送服,也有效。
麝香散,治療耳道化膿、耳底發炎,耳朵內流出膿液。
桑螵蛸(一個,用慢火烤到半熟,保留藥性)、麝香(一字,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攪拌均勻,每次用半字(古代的度量單位)塗在耳內。如果有膿液,先用棉棒擦乾淨,然後再塗藥。
蟬殼散,治療耳道化膿。
蟬殼(半兩,處理乾淨,用火燒過保留藥性)、麝香(少許,約半錢)
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粉末,像灰塵一樣細,先用棉棒清理耳內的膿液,務必清乾淨,然後將藥粉放入耳中,堵住耳門不要動,等排出穢物後就會痊癒。
治療耳痛
將杏仁炒焦變黑,研磨成膏狀,用棉花包裹塞入耳朵。吳內翰親身使用過,效果很好。
各種蟲子進入耳朵,用麻油灌入,立刻有效。
各種耳朵出血,用龍骨末吹入,立刻止血。
治療鼻子的各種疾病症狀
鼻子大量出血,是因為氣虛有熱的緣故。肝臟儲藏血液,肺臟主管氣,而鼻子是肺的開竅部位。血液和氣一起運行,循經絡,滋養臟腑。如果過度勞累,臟腑產生熱,熱氣侵犯血氣,血受熱就會亂流,從鼻子流出,就叫做鼻衄。所說的「鼻大衄」,是因為鼻出血,連帶口、耳、鼻都出血,所以才說是「鼻大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