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血嘔證治

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

茯苓湯,治憂怒兼併,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病名惡阻。

半夏(三兩,湯洗七次),茯苓,熟地黃(各一兩八錢),橘皮,細辛,人參,芍藥,川芎,旋覆花,桔梗,甘草(炙。各一兩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有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閉,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一兩八錢,黃芩六錢。

當歸湯,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因熱損發,或因酒發,悉主之。

當歸,乾薑(炮),熟地黃,檗皮,小薊,羚羊角(鎊),阿膠(炒。各三錢三字),白朮,芍藥(各半兩),黃芩,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竹茹一塊如指大,煎至八分,去滓,入伏龍肝半錢匕,頭髮灰半錢匕,蒲黃半錢匕,再煎至七分,不以時服。

白話文:

[血嘔病症與治療]

患者感覺胸口有飽脹感,食物一吃進去就立刻反嘔出來,而且嘔吐物中夾雜著血液,這種症狀被稱為血嘔。這種病症是由於體內的瘀血和冷血聚集在胃口所導致的。

茯苓湯,適用於因憂慮和憤怒引發的氣血逆流,滯留在胃部,噁心嘔吐並伴有血腥味,甚至影響到飲食,以及孕婦因脾胃受寒,冷血侵脾,對食物的味道感到反感,這種症狀被稱為妊娠惡阻。

藥方包含半夏(洗淨後使用三兩),茯苓,熟地黃(各用一兩八錢),橘皮,細辛,人參,芍藥,川芎,旋覆花,桔梗,甘草(烘烤後使用,各用一兩二錢)。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用兩杯水和七片薑一同煎煮,待水剩七分時,去掉殘渣,在空腹時服用。若伴有熱象,口渴,口腔潰瘍,則要去掉橘皮和細辛,加入前胡和知母;若腹部冷且有下痢,則要去掉地黃,加入炒過的桂心;若胃中有虛熱,大便祕結,小便困難,則要去掉地黃,加入一兩八錢的大黃,六錢的黃芩。

當歸湯,主要治療三焦虛損,或是上下消化道出血,這些病症通常都與三焦功能失調有關。無論是因體熱導致的出血,或是因酒精引起的出血,此方都可應對。

藥方包含當歸,炮製乾薑,熟地黃,檗皮,小薊,羚羊角,炒過的阿膠(各用三錢三字),白朮,芍藥(各用半兩),黃芩,甘草(烘烤後使用,各用一分)。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兩杯水和一塊手指大的竹茹一同煎煮,待水剩八分時,去掉殘渣,加入半錢的伏龍肝,半錢的頭髮灰,半錢的蒲黃,再煎至剩七分,隨時可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