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甫

《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二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 (3)

1. 修養門

養生秘要:凡欲服氣,先須得一高靜密室。不在於大,務絕風隙,左右焚香,不用熏陸。床須厚軟,腳稍令高。《真誥》曰:床高,鬼氣不及。鬼物善因地氣以吹,人為床高三尺可矣。衣服適寒溫,冬宜稍暖。枕高四指余,令與背平。每夜半後生氣,時或五更睦覺,先呵出腹內濁氣,一九止或五六止。

若要而言之,亦不在半夜與五更也,但無事閉坐,寬衣解帶,腹空即為之。先定心、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集身神。然後以大拇指背拭目,大小九過,兼按鼻,左右七過,以兩手摩令極熱,閉口鼻氣。然後摩面,不以遍數。為真人起居之法。次以舌拄止齶,漱口中內外津液,滿口作三嚥下之。

令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者三作,是三度九咽(《黃庭經》曰:漱咽靈液,體不幹,此之謂也。)庶得灌溉五臟,面目乃光。此雖傍門,亦極有力,不可輕忽,為常聞之小法。便兀然放身,使心同太虛,身若委衣,萬慮都遣。若能久久行之,則氣血調暢,精神內守,疾病不生也。

《修真秘訣道經》云:夫欲得長生,當修所生之本。始得精氣結而為形,則知形為受氣之本。氣是有形之根,若氣不得形,則無因而立;形不得氣,則無因而成。原其所稟之時,伏母臍下,混沌三月,玄牝是也。玄牝既立,猶瓜在蒂、陰在母,胎始於此時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綿綿十月,氣足神備,遂解胎而出。

母惟知貪悅於子,曾不知形耗體枯,分形減氣,為子之用矣。既生七日,情見於外,變嬰為兒,指頤為笑。況十五成童,二十弱冠。目眩五色,耳聽五聲,役智運神,機巧日變。如此淳樸之根,太和之氣,蕩而盡矣。故聖人以還元返本,握胎息之機,致長生久視。《中胎經》云:形中子母,何不相守。

且形中以氣為母,以神為子。夫形氣先立,而後有神。神由氣生,故為子也。夫至人不思外物,不視外色,不聽外聲,常令神與氣合,循環於臟腑之內,御呼吸以上下,久久修習,則神自明而氣自和。神明則可照徹於五臟,氣和則可使用於四肢。故皇帝三月內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

水火分散,各歸本原。生則同體,死則相指,飛沉各異,稟之自然。何者?譬如一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亦自然之理也。夫神明者,生化之本。精氣者,萬物之體,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則性命長存矣。

黃帝養生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方去。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白話文:

修養門

養生秘訣:

想要練習服氣,首先要有一個安靜、隱蔽的房間。房間大小不重要,但一定要沒有風隙。左右兩邊可以點香,但不要用熏陸香。床要鋪得厚實柔軟,腳部稍微墊高一些。《真誥》說:「床高,鬼氣就不能侵擾。」鬼怪喜歡藉由地氣來侵襲人,所以床高三尺左右就可以了。衣服要隨著天氣調整,冬天要稍微穿暖一些。枕頭的高度約四指寬,要能讓背部保持平直。每天半夜之後陽氣開始生發,有時候會在五更時醒來,這時先將腹內的濁氣慢慢吐出,吐九次或五六次即可。

如果想要練習,也不一定要在半夜或五更,只要在閒暇無事、靜坐的時候,寬衣解帶,在肚子空空的狀態下就可以進行。首先要靜下心,閉上眼睛,上下牙齒輕叩三十六次,以此來凝聚身體的神氣。然後用大拇指的背部來摩擦眼睛,大小各九次,同時按壓鼻子,左右各七次,用雙手摩擦到發熱,閉住口鼻氣息。然後摩擦臉部,次數不限,這是真人養生起居的方法。接著用舌尖抵住上顎,漱口中的唾液,等唾液充滿口腔後分三次嚥下。

讓唾液進入胃中,由胃神來承接。這樣做三次,就是所謂的「三度九咽」。(《黃庭經》說:漱嚥靈液,身體不會乾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做可以滋潤五臟,讓臉色光澤明亮。雖然這是旁門小法,但效果很顯著,不可輕忽,是日常就可練習的小方法。接著就放鬆全身,讓心就像太虛一樣空曠,身體像脫下衣服一樣輕盈,將所有雜念都拋開。如果能長期這樣做,就能使氣血調和順暢,精神內斂,疾病自然不會產生。

《修真秘訣道經》說:想要長生不老,就要修養生命的根本。最初是精氣凝聚成形體,所以要知道形體是接受精氣的根本。精氣是有形體的根源,如果沒有形體,精氣就無法依附;如果形體沒有精氣,也就無法形成。追溯它所稟受的最初,在母親的臍下,如同混沌的三個月,玄牝就是指這個地方。玄牝建立之後,就像瓜在蒂上、陰在母體中,胎兒就從這裡開始孕育。母親呼吸時胎兒也跟著呼吸,這樣經過十個月,精氣充足,神氣完備,就脫離母胎而出。

母親只知道疼愛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的形體損耗、精氣減少,都為了供應孩子使用。出生七天後,情感就表現出來,從嬰兒變成孩童,會用手指著下巴笑。更何況長到十五歲成年,二十歲成年,眼睛會被各種色彩迷惑,耳朵會被各種聲音擾亂,思慮耗費心神,變得越來越投機取巧。如此一來,原本純樸的根基、和諧的氣息,就都消耗殆盡了。所以聖人要回歸本源,掌握胎息的奧秘,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中胎經》說:形體中的母子,為何不能互相守護?

形體中以精氣為母親,以神氣為兒子。形體和精氣先存在,然後才有神氣。神氣由精氣產生,所以說是兒子。修煉到極高境界的人,不會想外物,不會看外色,不會聽外聲,總是讓神氣與精氣結合,在臟腑中循環,控制呼吸來達到上下運行,長期修習,神氣自然清明,精氣自然調和。神氣清明就能照徹五臟,精氣調和就能運用到四肢。所以皇帝死後,魂飛昇到天,魄落入黃泉。

水火分散,各自回到本源。活著的時候是一體,死後就各自分開,有的上升,有的下沉,這是自然的規律。為什麼呢?就像一根木頭,用火焚燒,煙向上升,灰向下沉,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神明,是生命轉化的根本。精氣,是萬物的本體,保全形體就能生存,保養精氣就能長壽。

黃帝養生論: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動作不衰退。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就動作衰退了。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還是人們喪失了養生的方法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遵循陰陽的規律,調和養生之術,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做過度勞累的事,所以能夠形體和精神都很好,能夠活到自然的壽命,活到百歲以上才去世。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把胡作非為當成正常,醉酒後還行房事,用慾望來耗盡精氣,耗散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