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二 (3)
1. 疝氣門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鬱金,薑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硃砂少許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婦人淡醋湯,更服代針散。
神聖代針散,治小腸氣,搐得如角弓反張,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
張氏處此數方,的有神效。
乳香(研),沒藥(研),安息香(研),當歸(洗,去蘆),川芎,白芷(各半兩),芫青(去足翅,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半錢。先點好茶一盞,將藥摻在茶上,不得吹,攪動,立地細細呷之。
脫鈴圓,治奔豚,腎余腫墜,小腸氣痛,並下部一切疾。
胡蘆巴(炒),破故紙(炒),蓬莪朮(炒),荊三稜(炒。已上各一兩),檳榔(半兩,生用),南木香(半兩,不見火),川楝子(一兩,用巴豆七個炒,去巴豆)
上為細末,面內入少許硇砂細末,同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鹽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妙應散,治大人、小兒偏墜。
防風(二兩),官桂(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二錢,溫酒、鹽湯調下,服了食壓之。治小腸氣,用蔥白入茴香,煨,同嚼縮砂仁,妙。
木香趁痛圓,治下部諸疾,不問虛實,往來作痛,時發寒熱。
南木香(二兩,不見火),胡椒,大黃(炒),青皮(去白),全蠍(炒。已上各一兩),黑牽牛(四兩,半炒半生)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空心下。
半夏湯,治心脾疼,及小腸奔豚等痛患。
吳茱萸(去枝並目),半夏(湯泡,切片),肉桂(去皮。等分)
上㕮咀,三錢重,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白話文:
疝氣門
附子丸: 將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約30克),鬱金,薑黃(各約15克)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糊狀,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再用少許硃砂裹在外面。每次服用30丸,用溫酒送服;婦女則用淡醋湯送服,並搭配服用「代針散」。
神聖代針散: 此方能治療小腸疝氣,症狀如身體抽搐反弓,膀胱腫脹堅硬,以及各種氣痛虛弱等。 張氏使用此方數種,效果顯著。 將乳香(研磨),沒藥(研磨),安息香(研磨),當歸(洗淨,去蘆),川芎,白芷(各約15克),芫青(去除足翅,約6克)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3克,病情嚴重時可服用約1.5克。先準備一杯熱茶,將藥粉摻入茶中,不要吹,不要攪動,慢慢地細細喝下。
脫鈴圓: 此方能治療奔豚(氣從下腹上衝)、腎部腫脹下墜、小腸氣痛,以及下部各種疾病。 將葫蘆巴(炒),破故紙(炒),蓬莪朮(炒),荊三稜(炒。以上各約30克),檳榔(約15克,生用),南木香(約15克,不經火),川楝子(約30克,用巴豆七個同炒,去巴豆)磨成細粉,在麵粉中加入少許硇砂細末,一起煮成糊狀,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30到40丸,用溫酒或鹽湯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妙應散: 此方能治療大人、小孩的偏墜(睪丸腫大)。 將防風(約60克),官桂(去皮,約30克)磨成細粉,每次服用約6克,用溫酒或鹽湯調服,服藥後再吃點東西壓住。治療小腸氣,可用蔥白和茴香一起煨熱,再與縮砂仁一起嚼食,效果很好。
木香趁痛圓: 此方能治療下部各種疾病,不論虛實,凡是來回作痛,時而發冷發熱都可使用。 將南木香(約60克,不經火),胡椒,大黃(炒),青皮(去白),全蠍(炒。以上各約30克),黑牽牛(約120克,一半炒熟,一半生用)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20到30丸,用鹽湯空腹服用。
半夏湯: 此方能治療心脾疼痛,以及小腸奔豚等疼痛。 將吳茱萸(去除枝梗和芽眼),半夏(用熱水浸泡,切片),肉桂(去皮。等量)切碎,每次取約9克,加一大碗半水,與生薑10片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