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事證方後集》~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痰飲門
論痰飲證候
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汩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故曰:四飲生六證。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是也。
丁香五套圓,夫胃氣虛弱,三焦痞澀,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結聚胸臆之間,令人頭目昏眩,胸膈脹滿,咳嗽氣急,嘔逆腹疼。伏於中脘,亦令臂疼不舉,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化水穀。又令腹中虛滿,而不食也。此藥主之。
傅公實方,其子宣贊安民傳。
半夏(一兩,切破),天南星(一兩,每個切作十數塊,二味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三兩研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淨焙乾),乾薑(炮,一兩),良薑(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不見火),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半兩)
上十味為細末,用神麯一兩,大麥糵二兩,同碾取末,打糊和藥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熟水送下,不拘時候。常服溫脾胃,去宿冷,消留滯,化飲食,闢霧露風冷、山嵐瘴癘,不正非時之氣。但是酒癖停飲,痰水不消,累服湯藥不作效者,服之如神。
千金圓,治中寒停飲不散,痰實不入食。主嗣康方。
硫黃(二兩,通明者,別研如粉),青皮(四兩,去白),白茯苓(二兩),半夏(一兩,湯洗,去臍),乾山藥(二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上為細末,拌勻,湯浸炊餅圓,或用淡麵糊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枳殼半夏散,治遠年痰飲,發作有時,諸藥未效者。
半夏(湯洗七遍),枳殼(麩炒黃),縮砂仁,陳皮(去白),白茯苓(各半兩),丁香(二錢半),木香(二錢半)
上件七味,併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食前熱服,可斷根本。
三奇散,治一切嗽,不問新舊,喘頓不止,晝夜無時。
陳氏云:予家一獲,久苦此疾,數令醫治,如水投石,偶在曲江置得沅州一婢,親制此藥,兩服而愈。
款冬花(二百文),熟乾地黃(二兩),佛耳草(五十文)
上焙乾,碾為粗末,每次二大錢裝,猛火於香爐中燒之。用紙作筒子,一頭大一頭小,如粽子然,安在爐上,以口吸,煙盡為度,即以茶清嚥下,有涎出任之。
白話文:
關於痰飲的病症:
人之所以會得痰飲病,是因為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導致氣血混濁,凝結而成。內在的原因是情緒波動,導致臟腑功能失常,鬱悶而產生口水,口水凝結成飲。所謂的四種飲,就是懸飲、溢飲、支飲和痰飲。懸飲是指飲水停留在脅肋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會引發疼痛;溢飲是指飲水流到四肢,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導致身體沉重疼痛;支飲是指咳嗽氣喘,身體倚靠著才能呼吸,氣短無法平躺,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痰飲是指這個人原本體格壯碩,現在卻變瘦了,腸子裡會有漉漉的流水聲。另外還有留飲,會讓人背部感覺像冰塊一樣寒冷,或是感到氣短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肋下方痛到牽引到鎖骨上方,咳嗽時會更嚴重。
還有一種伏飲,會讓人感到胸膈脹滿,氣喘咳嗽,嘔吐,發作時會忽冷忽熱,腰背疼痛,眼睛流淚,身體會顫抖怕冷,身體也會抽動。所以說,四種飲會產生六種病症。也有人說有五種飲,就是將留飲和伏飲合併成一種。
「丁香五套圓」這個藥方,主要是因為胃氣虛弱,三焦不通暢,無法正常運化水穀,所以才會產生痰飲。痰飲堆積在胸腔,導致人頭暈眼花,胸悶腹脹,咳嗽氣喘,想吐肚子痛。如果痰飲停在中脘,也會導致手臂疼痛無法舉起,腰腿沉重。如果久久不散,就會流到脾臟。脾臟不喜歡潮濕,遇到水就會脹氣,脹氣就無法消化水穀,導致腹部虛脹,不想吃東西。這個藥方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
這是傅公實的藥方,由他的兒子宣贊安民傳承下來。
藥方組成:半夏(一兩,切開),天南星(一兩,每個切成十幾塊,這兩味藥先用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然後用白礬三兩磨成粉,調入水中,再浸泡三天,洗淨烘乾),乾薑(炮製過,一兩),良薑(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不能用火烤),青皮(去掉白色部分,半兩),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半兩)。
以上十味藥磨成細末,再用神麯一兩,大麥芽二兩,一起磨成粉末,加入糊狀物和藥粉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十丸到五十丸,用溫熱的開水送服,不拘時間。經常服用可以溫暖脾胃,去除體內長久的寒氣,消除停滯的積聚,幫助消化食物,還可以預防霧露、風寒、山嵐瘴氣以及不正常的時令之氣。特別是對於因喝酒引起的痰飲不化,多次服用湯藥都沒效果的人,服用這個藥方效果神奇。
「千金圓」這個藥方,是治療因體內寒氣導致飲邪停滯不散,痰液實結而不思飲食的症狀,由嗣康提供藥方。
藥方組成:硫磺(二兩,要透明的,另外磨成粉末),青皮(四兩,去掉白色部分),白茯苓(二兩),半夏(一兩,用熱水洗過,去掉芽),乾山藥(二兩),附子(一兩,去掉皮和芽,生用)。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湯浸泡過的炊餅做成藥丸,或者用稀麵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十丸到五十丸,空腹或飯前服用。
「枳殼半夏散」這個藥方,是治療長年積累的痰飲,發作時間不固定,用其他藥物都沒效果的人。
藥方組成:半夏(用熱水洗過七次),枳殼(用麩皮炒黃),縮砂仁,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白茯苓(各半兩),丁香(二錢半),木香(二錢半)。
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碗半煎煮成八分。飯前趁熱服用,可以斷除病根。
「三奇散」這個藥方,治療各種咳嗽,不論新舊,氣喘不止,白天晚上都發作。
陳氏說:我家之前有一人,長期受這種病痛困擾,多次請醫生治療,都像把石頭丟進水裡一樣沒效果。有一次在曲江買到一位沅州的婢女,她親手製作了這個藥,服用兩次就好了。
藥方組成:款冬花(二百文錢的量),熟地黃(二兩),佛耳草(五十文錢的量)。
以上藥材烘乾,磨成粗末,每次用兩大錢裝在裡面,放在香爐中用猛火燒。用紙做成筒狀,一頭大一頭小,像粽子一樣,放在爐上,用嘴吸入煙霧,直到煙盡為止,然後用茶水吞服,有口水出來就任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