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日本醫學家富士川遊的《中國醫藥論文集》,是一部深具歷史與學術價值的著作,匯集了作者在中國逾三十載研究生涯中所撰寫的關於中醫學的多篇重要論文。本書最初於1936年問世,後作為《皇漢醫學叢書》的一部分,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根據當年的鉛印本進行校勘翻印,這本身就說明了其跨越時代的學術影響力與參考價值。
富士川遊(1877-1956)的學術背景獨特而深刻。他早年於日本學習西醫,這為他提供了現代醫學的科學訓練與視角。然而,對東方傳統醫學的濃厚興趣驅使他遠赴中國,並在那裡長期生活與研究。長達三十多年的中國經驗,使他得以深入浸淫於中醫的沃土,不僅鑽研古籍理論,更可能親身考察或了解臨床實踐。這種結合了西方醫學背景、長期實地研究以及對中醫深刻理解的經歷,使他成為一位能夠以獨特視角分析和介紹中醫學的學者,其研究成果對日本「皇漢醫學」(即吸收中國醫學後的日本傳統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醫藥論文集》正是富士川遊這段研究歷程的結晶。雖然書籍介紹提到全書內容涵蓋中醫學的理論、診斷、治療、藥物學等各個方面,並且分為上、下兩冊,分別側重理論與臨床,但從提供的部分內容——尤其是「皇漢醫學變遷史」與「皇漢醫學沿革之展望」等篇章可見,本書一個重要的面向是從歷史的維度,細緻梳理東亞醫學,特別是日本「皇漢醫學」與中國醫學之間的複雜關係與演變過程。
書中深入探討了日本醫學的起源與發展。作者從日本太古時期(神代)的民間醫學談起,引述《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史料,勾勒出早期日本醫學的樣貌,包括對動植物的應用,以及初步的治療方法,如水浴或貼敷(日語タスリ,即ヅケル之意)。他同時探討了這些固有醫術與外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強調了經由朝鮮半島傳入的影響。
歷史記載顯示,自允恭天皇時代起,日本為治療天皇疾病而從新羅聘請醫師,標誌著朝鮮醫學正式流入日本,並對日本固有醫學產生衝擊,甚至一度有壓倒之勢。作者認為,在朝鮮醫學傳入的同時,中國醫學也可能透過朝鮮為媒介或直接傳入。隨後,更為系統和大規模的中國醫學傳入發生在欽明天皇及推古天皇時期。吳人知聰將藥書明堂圖等大量醫書帶入日本,推古天皇則派遣惠日、小野妹子等留學生前往當時的隋朝學習,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醫學知識體系,特別是隋唐時期高度發展的中國醫學,對日本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富士川遊在書中不僅記錄了這些歷史事件,更對一些有趣的醫學史問題進行了考證與討論。例如,他探討了針術的起源問題,提及《素問》中關於針由東方傳來的說法,並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分析。他還觀察到在醫學傳入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出現的現象,比如在佛教東傳時期,醫者與僧侶職能一度混同,治病與祈禱並存,這反映了醫學實踐與信仰體系之間的相互影響,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更為立體和複雜的東亞醫學史圖景。書中列舉的日本上古時期的三十七種草藥及其他應用物,也體現了作者對具體醫藥知識的考據。
儘管提供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歷史沿革,但結合書名「論文集」以及介紹中對理論、診斷、治療、藥物學等方面的提及,可以合理推斷,《中國醫藥論文集》的主體內容並非僅限於歷史考證。富士川遊作為一位嚴謹的學者,必然會對中國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闡述。他可能會探討陰陽五行學說如何構建了中醫對宇宙和人體的理解框架;藏象學說如何解釋臟腑的功能及其相互關係;經絡學說如何描繪氣血運行的通道及其與體表、臟腑的聯繫;以及氣血學說作為生命活動物質基礎的意義等等。同時,他也會考察這些理論如何指導中醫的診斷(如望聞問切)和治療(如方藥、針灸)實踐,以及中藥的性味歸經、配伍應用等藥物學知識。
從外來學者的視角系統地分析中醫學,賦予了本書獨特的價值。富士川遊可能從比較醫學的角度,對中西醫學體系進行了對比思考,從而更好地闡釋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他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他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進行梳理、辨析,並結合歷史演變,為讀者呈現一個有條理、有深度的中醫學全貌。
總而言之,富士川遊的《中國醫藥論文集》是一部跨文化、跨領域的重要學術著作。它不僅系統地記錄並分析了中國醫學在日本的傳播與演變歷史,深入探討了「皇漢醫學」的形成過程及其與中國醫學的淵源,更在理論層面對中醫學的核心概念、診斷治療方法、藥物學知識進行了全面的介紹與論述。對於研究中醫史、東亞醫學交流史、日本皇漢醫學,乃至希望從外部視角理解中醫學體系的研究者和讀者而言,本書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啟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