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周代醫學概況 (1)
周代醫學概況 (1)
1. (一)制度
中國醫學之制度。從古即非常進步。於周代初期。已臻於健全之域。
周禮天官。醫學中分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醫官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階級。
四科之中。其職權皆有限制。疾醫治療體內疾患。即普通之疾病。瘍醫治療體外疾患。即施行創傷。挫骨。腫瘍等的手術。食醫在留意於君王之飲食物。獸醫即醫治畜類者也。
各醫局最高級之人員。實行監督醫師之貴。有上士二人。以統率之。上士以下諸醫師。從事於處理局內關於醫藥上一切事件。設立倉庫。蒐集貯藏藥草。凡遇胃疾病。蒙創傷者。統由高級人員命令各本局勤務醫士前往施治。一年期滿。由高級人員考查各醫士成績。以規定其待遇之高下。
白話文:
中國醫學制度之發展:從周代的輝煌
中國醫學制度自古便極為先進,早在周代初期,已發展至相當完善的程度。
根據《周禮·天官》,當時的醫學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而醫官則分為上士、中士、下士三階級。
四科職責分明,互不干涉:
- 疾醫 專治體內疾病,即一般常見的病症。
- 瘍醫 專治體外疾病,包括創傷、挫骨、腫瘤等需要外科手術的病患。
- 食醫 專責監督君王飲食,確保其飲食安全。
- 獸醫 專門醫治畜類。
每個醫局皆設有兩名上士,負責監督其他醫士。上士之下,其他醫士負責處理醫藥事務,包含設立藥庫、採集儲存藥草等。遇有病患,上士會指派醫士前往治療。
每年結束時,上士會考核醫士的工作表現,根據成績決定其待遇。
由此可見,周代的醫學制度已具備完善的組織架構、明確的職責分工,以及嚴謹的考核制度,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醫局之高級人員。為政府僱傭之官吏。對於醫士成績之考查。列有定章。大概治療病人。十人十愈。無一死亡者。拔為上選。誤一人。成績次之。待遇亦次之。誤二人。成績更次。待遇亦更次。誤三人。成績最下。待遇亦最低。若誤四人。屬於劣等。至於醫士從事職務。對於病者生死。
亦有一定紀錄。隨時報告監督官。當時民間別無開業之醫士。亦無取締醫士之方法。
食醫。專司帝王飲食之物。調查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以及八珍等調味。配合是否正確。大要以米飯宜溫。吸汁宜熱。醬宜涼。飲料宜冷為旨。對於香味之選擇。春主酸。夏主苦。秋主辛。冬主咸。更附加甘味之糖與曲。以改善食味。
白話文:
醫局高級人員與醫士考查制度
醫局的高級人員,都是由政府僱用,身為官吏。對於醫士的成績考核,有著明確的章程。大致上來說,如果治療病人十人十個都治癒,沒有人死亡,就能被評為上選。如果誤治一人,成績就會降低,待遇也會下降。誤治兩人,成績和待遇都會更低。誤治三人,成績和待遇就會降到最低。如果誤治四人,就會被列為劣等。
至於醫士在職務上的表現,對於病人的生死,也都有詳細的記錄,並隨時向監督官報告。當時民間並沒有其他開業的醫士,也沒有取締醫士的方法。
食醫專門負責皇帝飲食的相關事宜,調查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以及八珍等各種調味,確認是否符合規範。大致上來說,米飯應該溫熱,吸汁應該熱燙,醬料應該涼爽,飲品應該冰涼。在香味的選擇上,春天以酸味為主,夏天以苦味為主,秋天以辛味為主,冬天以鹹味為主,並且還會添加甜味糖和曲,來改善食物的味道。
疾醫所以處置一般人民之內科疾患者。對於疾病。以天時而異。蓋四季疾病。各現其特異之點。如春天多頭痛與神經病。夏天多皮膚病。秋天多熱病和瘧病。冬天多氣管枝病以及肺病。而特別注意於流行病。適用五味、五穀。五藥以治療。同時豫示五氣、五聲、五色之結果。
此外若九竅之變化。五藏六腑之不適。亦為特別注意。病者由疾醫規定治療後。須將治療結果。詳細報告於監督官。
瘍醫醫局。治療創傷、腫物、骨折、打撲傷等病。施治之法。乃用膏藥。搔爬針法。燒灼(灸點)等。對於腫物。在乎攻其病毒。用五毒以攻毒。用五氣以養銳氣。用五藥以治局所。而將五味以補肉體。酸味主骨格。辛味主腠理。鹹味主血液。苦味主呼吸。甘味主筋肉更用黏著性物質以養各部。冀得療治腫物。
白話文:
內科醫生負責治療一般民眾的內科疾病。疾病會隨著季節變化,例如春天多頭痛和神經病,夏天多皮膚病,秋天多熱病和瘧疾,冬天多氣管疾病和肺病。特別要留意流行病,並利用五味、五穀、五藥來治療,同時還要預測五氣、五聲、五色的影響。
此外,也要注意九竅的變化和五臟六腑的不適。病人治療後,醫生必須向主管官員詳細報告治療結果。
外科醫生則負責治療傷口、腫瘤、骨折、跌打損傷等疾病。治療方法包括使用膏藥、針灸、燒灼等。對於腫瘤,要攻其毒素,利用五毒攻毒,五氣養銳氣,五藥治局所,五味補肉體。酸味主骨格,辛味主腠理,鹹味主血液,苦味主呼吸,甘味主肌肉,再用黏著性物質養護各部位,期望能治癒腫瘤。
各醫局之組織。甚為妥當。茲將各醫士之職位。人員之分配。表列之如下。
醫師(上級監督醫局)
上士(上級醫官),二人
下士(下級醫官),四人
府(倉庫員),二人
史(書記),二人
徒(使丁),二十人
食醫
中士(中級醫官),二人
疾醫
中士(中級醫官),八人
瘍醫
下士(下級醫官),八人
獸醫
下士(下級醫官),四人
此外地方上更設下級醫局。和瘍醫局同一組織。置下級醫官等。
上所舉述之制度。其中對於食醫一職。地位特高。其組織大堪注意。宋代以後之官立醫學校。有宮廷等屬醫官。為養成御醫之機關。其性質實濫觴於此。又醫局之創立早者。則特與以優先權。
白話文:
各個醫局的組織架構十分合理。現將各個醫士的職位、人員分配列表如下:
醫師負責監督醫局。
上士(高級醫官)兩名,下士(低級醫官)四名,府庫員兩名,書記兩名,使役人員二十名。
食醫部門有中士(中級醫官)兩名。
疾醫部門有中士(中級醫官)八名。
瘍醫部門有下士(低級醫官)八名。
獸醫部門有下士(低級醫官)四名。
此外,地方上還設置了下級醫局,組織架構與瘍醫局相同,也設有低級醫官等人員。
上述制度中,食醫的地位格外高,其組織值得注意。宋代以後的官立醫學校,包括宮廷等屬醫官,都是培養御醫的機構,其性質實際上源於此。此外,醫局的創立時間較早的,則享有優先權。
2. (二)病院
病院之創設。明載於文獻。「管子於首都造屋。收容聾、盲、啞、跛、瘋、癲、畸形等之不具者」。此「不具者」即患胃病之人。造屋以收容之。給與醫藥希望早日健全。恢復原狀。實為看護上之有趣之事。亦即病院之創始。其後慈善院之施藥、施療。對於貧困者給與食物。
准許留宿之慈善行為。實濫觴於此。惟關於此種制度。以及詳細方法和手段。雖散見於後代書籍。可惜多略而不詳。不能詳為說述。只能於片言隻字間。想像當時病院情形。至於內容的設備和組織。據鄙意推想。必不十分完善。若與近代醫院相較。相去必遠甚。
白話文:
病院之創設:古代醫療照護的雛形
明載於古籍,管子於首都興建房屋,收容聾、盲、啞、跛、瘋、癲、畸形等身體有缺陷的人。其中“不具者”指的是患有胃病的人。建造房屋收容這些人,並提供藥物,期盼他們早日康復,恢復原樣。這可謂是古代看護事業中有趣的一件事,也正是病院的起源。
其後,慈善院的施藥、施療,以及對貧困者提供食物,准許留宿的慈善行為,實皆源於此。然而,關於這類制度的詳細方法和手段,雖然散見於後代書籍,卻多為略而不詳,無法詳盡闡述。只能從片言隻字中想像當時病院的情形。
至於病院的內容、設備和組織,依我推測,必不十分完善。若與近代醫院相比,相去甚遠。
3. (三)教坊
管子又從當時社會政策上著手行賣淫娼婦等之集團法。據書所載。管子為便利當時之商賈。在全國主要都市中所設之「閭」。為數達三百以上。這種「閭」實即今日所謂之繁華區。未必指柳暗花明之魔窟街。但彼指定娼婦群集於一廓。凡諸國商人出入於繁盛之商賣場所。必有一廓為娼婦群集區域。
此區域為政府所指定者。此雖為經濟政策之一。惟對於社會之保健。社會之風教。關於道德方面。關於醫學方面。是否能注意及之。因書籍缺乏詳明記載。不能推而知之矣。
漢時娼婦配與軍陣士兵。此種娼妓。皆為私娼。嗣後唐宋兩代。娼樓妓家。為政府所許。名曰「教坊。」娼妓由私而入於公開時代。
白話文:
管子在當時的社會政策上,進行了一項針對賣淫和娼婦的組織化政策。根據書中的描述,為了方便當時的商人,管子在全國的主要城市設置了多達三百個以上的「閭」。這些「閭」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謂的繁華地區,並不一定指的是充滿迷人的夜生活的地方。然而,他規定娼婦們聚集在一個特定的區域,讓來自各國的商人在繁忙的商業區進出時,總有一個專門的區域供娼婦聚集。
這個區域是由政府指定的,這雖然是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但對於社會的保健、風俗教育、道德以及醫學方面是否有所考慮,由於書籍缺乏詳細的記載,我們無法確定。
在漢朝時期,娼婦被配給軍隊的士兵使用,這些娼婦都是私人所有的。其後,在唐朝和宋朝兩個時代,娼婦們進入了公開的妓院,這些妓院被官方批准,稱為「教坊」。從私下的狀態轉變為公開的時代。
4. (四)文獻
巫醫的職責。周代已有顯然之區別。但當時人士。對於醫藥有懷疑者。亦有信賴者。我們若翻檢古書。將疑信之言。筆而錄之。真可積為巨帙。茲約略舉例一二。如論語有「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漢書有「有病不治。恆得中醫」之說。意謂有病而不服藥。亦可稱為中醫。設有病而遇庸醫。危險實甚。
禮記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之警告。依淮南子有「醫不能治自己之病」之嘲笑。即孔老夫子對於醫藥。亦不無懷疑之態。季康子贈藥。雖然認為厚禮。仍然拜受。且曰。「丘未達。不敢嘗。」
蓋孔子不通藥性。不敢妄服。對於藥醫根本抱疑惑態度。不敢信賴。
白話文:
巫醫的職責與古代對醫藥的懷疑
古代巫醫的職責在周代就已明顯區分。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醫藥,有人懷疑,也有人信賴。如果我們翻閱古書,將這些懷疑和信賴的言論記錄下來,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現在就簡單舉例一二。
例如,《論語》中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恆心,就不適合做巫醫。
《漢書》中說:「有病不治,恆得中醫。」意思是說,有病而不服藥,也能稱為中醫。這話的意思是,如果遇到庸醫,病情反而會更加危險。
《禮記》中警告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意思是說,醫生不是世世代代行醫的,就不應該服他的藥。
《淮南子》中嘲笑說:「醫不能治自己之病。」
可見,連孔老夫子對於醫藥也有所懷疑。當季康子送藥給他時,雖然認為是厚禮,但仍然拜受後說:「我還沒明白,不敢嘗試。」
因為孔子不懂藥性,不敢亂服,對於藥醫根本抱持懷疑的態度,不敢信賴。
禮記有「進藥於君侯。宰相先味之。進藥於兩親。其子先嚐之。」此足以見當時之風習。要慎防醫藥毒味。不敢完全信賴藥醫。亦可見其一斑。而其另一方面。前者又為盡其臣之「忠」。後者是盡為子之「孝」。
關於醫藥之價值。意見亦有不同。說苑有「良藥苦口利於病」之通俗俚諺。孔子家語有「毒藥苦口」之說。書經有「若藥勿瞑眩。厥疾勿瘳」之警示。以上為稱述醫藥有價值者。惟管子不信醫藥。云「止服醫藥。尚亦有死」。莊子云。「醫藥惟增病者之痛苦而已」。亦為反對派。此外之折衷派。如
墨子云。「知原因而後可除病之痛苦。」
文仲子云。「有能之醫。要在醫藥之前。留意於睡眠、飲食。」
申鑑云。「醫藥用得其當則效。不可視為玩品。」
白話文:
古代禮記記載,君王服藥時,宰相要先試毒;父母服藥時,孩子要先嚐試。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藥物安全的高度重視,不敢輕易相信醫生,也看出忠孝精神的體現。
關於藥物的價值,古人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良藥苦口利於病、毒藥苦口,但也有人認為服藥並非萬靈丹,甚至會增加病痛。墨子認為了解病因才能真正治病,文仲子強調睡眠和飲食的重要性,申鑑則認為藥物需要謹慎使用,不可視為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