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皇漢藥之科學研究 (1)

回本書目錄

皇漢藥之科學研究 (1)

1. 皇漢藥之科學研究

漢藥之藥理。今尚全部不明。有何種作用。得治何種疾病。所謂藥治作用。亦不明瞭往昔學者雖有以個人之經驗。各自記載各藥物之作用者。然其表現方法。都屬舊世紀之物。時至今日。此種記哉。並不能表彰藥物之真實功能。徒為無聊之史料而已。

板倉博士對於漢藥作用之種類。從七個立腳點區分之。

第一、主作用與副作用,漢藥之主作用。為比較的不顯著者。至於副作用。則漢藥直可云無。故用時少特別顧慮。然漢藥煎汁之苦味。在助消化。增食欲時。若鞣酸較多。反來食慾不振。或有在某種藥劑中。和不必要之下劑。反來嘔吐者。此等副作用雖時或見之。然其程度多甚輕微焉。

白話文:

漢藥的藥理至今仍有很多未知之處,我們不清楚它究竟有什麼作用,能治療哪些疾病。所謂的藥效作用,我們也無法完全理解。過去的學者雖然根據個人經驗,記錄了各種藥物的功效,但他們的記載方式都屬於舊時代的產物,到了今天,這些記載已無法真實反映藥物的功能,只能算是無聊的史料。

板倉博士從七個角度區分漢藥的作用方式。

第一,主作用與副作用。漢藥的主要作用相對不明顯,而副作用幾乎可以說不存在。因此,使用時不用特別擔心。不過,漢藥煎汁的苦味,雖然有助於消化、增進食慾,但若鞣酸含量過高,反而會導致食慾不振。或者,在某些藥劑中,加入不必要的成分,可能會引起嘔吐。這些副作用雖然偶爾會出現,但程度都非常輕微。

第二、關於作用之本態。分物理的作用。化學的作用。物理化學作用,漢藥之成分不純粹。合多數之品煎用之。故其作用。無單純物理的。亦無單純化學的。大都同時並起。與西洋藥相同。單為物理的或單為化學的者。極少極少。然間有如止血劑之。用雅片。胃疾患之用牡蠣。一為單純的物理作用。一則單純的化學作用也。

第三、作用之可逆的。不可逆的,皇漢治療。都不用腐蝕劑。故多為可逆的作用。其從器質的變化而來不可逆的作用者。殆不多見。然可逆的如早晚大腦之作用。其藥物之分解排泄。則全不還於元通也。此因藥物中之九分子(例如榮養素)增進細胞增殖機轉之再生機能。故不可不知此時為純粹不可逆的意味也。

白話文:

第二、關於作用之本態

藥物作用可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以及物理化學作用。漢藥成分複雜,多種藥材混合煎煮,因此其作用並非單純的物理作用或化學作用,而是同時並起,與西藥相同。單純的物理作用或化學作用非常少見。

然而,例如止血劑中的鴉片,以及胃疾患中使用的牡蠣,分別代表了單純的物理作用和單純的化學作用。

第三、作用之可逆的、不可逆的

古代皇漢醫學治療過程中不使用腐蝕劑,因此大部分藥物作用都是可逆的。由器質變化而來的不可逆作用非常少見。

例如,早晚大腦的功能,以及藥物分解排泄,雖然是可逆的,但藥物分解後並不會完全回到原來的狀態。這是因為藥物中含有九分子的營養素,能促進細胞增殖機轉的再生功能,因此不可不知這是一種純粹不可逆的作用。

第四、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下劑之治療中用利尿劑。此欲變化腸內外之滲透壓。冀其吸收水分。固其糞塊也。此屬於間接作用。元來漢藥之作用。大都不明。故疾病究由直接作用而治愈。抑間接作用而治愈。甚難判定焉。

第五、局所作用與一般作用,丸藥、散藥。目的在局所作用。煎藥吸收於全部血液中。殆為達於身體各部之作用。然而如腫瘍、皮膚病、外傷等之治療。亦主內服藥較外用藥為多。從可知漢藥之使用。不限於局所。而目的用於一般者多也。

第六、適用之原藥物。有自己生作用(等毒性作用)者。與原藥物在體內變化而生物質之作用(錯毒性作用)之區分。關於此點。在漢藥上全不明瞭。無論前者或後者。欲舉例證。甚為困難。

白話文:

第四、在治療上,我們可以使用利尿劑作為直接作用,或者通過改變腸道的滲透壓作為間接作用,以幫助身體吸收水分和固定糞塊。這種方法是間接作用。事實上,漢藥的作用機理往往不夠明確,所以我們難以確定疾病是因為直接作用還是間接作用而得到恢復。

第五、對於丸藥和散藥,他們主要的作用是局部作用。而煎藥則會讓藥物成分被吸收到全身血液中,實現對身體各部位的全面作用。然而,在治療腫瘤、皮膚病、外傷等疾病時,口服藥物通常比外用藥物更常見。這表明漢藥的應用不僅限於局部,而是更多地用於全身治療。

第六、對於原始藥物的選擇,有著自身生物活性(等毒性作用)和在體內轉化後產生生物質作用(錯毒性作用)兩種區別。在漢藥中,這兩種區別還不是很清楚。要找到明確的例子來說明這兩種作用,會比較困難。

第七、特異作用與非特異作用,漢藥無所謂特異作用。今日流行之蛋白質。為非特殊性刺戟療法。漢藥中有無含之。殊屬不知。故藥物之作用。殆全部不明。漢藥處方之最低限度。單獨用者甚少。往往以二味以上之品。形成為一方劑。此間消息。可於藥物配合條述之。

就漢藥之指示與禁忌言。漢藥中一體少峻烈之藥品。故其指示禁忌。不必要如西洋藥之嚴重。漢藥之禁忌。所謂存於治療法則者甚多。就各藥品以研究之。除大黃、巴豆、石膏、烏頭、附子等數品禁忌者外。其他多無問題。即調劑時。誤混入別種藥品。亦無害者居多。所以指示亦無明確之規定。

白話文:

第七,特異作用與非特異作用,漢藥並沒有所謂的特異作用。當今流行的蛋白質,為一種非特殊性的刺激療法。漢藥中是否含有此成分,我們實在無法確定。因此,藥物的作用大都還不清楚。漢藥處方的最低標準,單獨使用的藥物很少,往往會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組合成一個方劑。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藥物配合的條目中找到。

關於漢藥的使用指徵和禁忌,漢藥中有一體藥物不太強烈,因此其使用指徵和禁忌並不像西藥那樣嚴格。漢藥的禁忌,大多涉及治療原則,例如大黃、巴豆、石膏、烏頭、附子等幾種藥物有特定的禁忌,除此之外,大多數藥物沒有問題。即使在調配時誤將其他藥物混入,大部分情況下也沒有害處,因此對其使用指徵也沒有明確的規定。

然治療之法則則甚嚴。如發汗之時。禁忌下劑。用附子之時機。發汗不下之時機。吐之時機。應下何藥。應忌何藥。傷寒論等書中。言之甚詳焉。

漢醫使用之藥品。各藥中往往各有不同之多種貨品。各有其價格。同一藥品也。因產地、精粗、製法等之不同。而價格亦有高下。價高者。品質純良。效力宏偉。西洋藥中有昂貴者。而漢藥中有更昂於西洋藥者焉。麝香犀角。其一例也。

廣東人參與羚羊角。高價之品物也。醫者往往顧慮病家經濟狀態。不使用者居多。是故犀角往往用升麻代之。廣東人參往往用劣品代之。一般人以西洋藥與漢藥比較之。一日之中。漢藥藥價。比之西洋藥價為高。

白話文:

然而,中醫治療的法則非常嚴謹。比如,發汗的時候不能同時服用瀉藥;使用附子時機要準確,發汗不下去的時候才可以用;吐的時候要看情況用藥,也要注意忌口。這些細節在《傷寒論》等醫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中藥的種類繁多,同一種藥材,因為產地、品質、製法等不同,價格也會有所差異。價格高的品質就純粹,效果也更好。西藥中也有昂貴的藥物,但中藥中價格比西藥還要昂貴的藥也不少,例如麝香、犀角。

廣東人參和羚羊角都是價格很高的藥材。醫生往往會考慮病人的經濟狀況,很多時候都不會使用這些藥材。因此,犀角經常被升麻代替,廣東人參也經常被劣質品替代。一般人比較西藥和中藥的價格,會覺得中藥比西藥貴很多。

西洋藥處方中。有相當之藥品。以調和藥之苦味或臭味。如矯味矯臭劑是也。漢藥處方。加入調和劑者殆甚少。甘草一物。一見而可知為矯味劑也。但此物為漢藥處方中具有藥治作用之重要藥品。是以古人對於漢藥處方。有一味亦不除去之原則。大概漢方以煎藥為重。故關於矯味劑之顧慮。比較的輕。

對於大人與小兒。以及體重之大者與小者。其藥量不可不考慮。此在西洋藥方面。對於藥物之體重者以及過於濃厚者。往往發生危險。故在注射之際。對於各個人之身體與藥量。有加減之必要。而在漢藥方面。雖過於濃厚。其伴有危險者則極少。即四五歲之小兒。用大人之藥量。

白話文:

西藥處方裡,常會加入一些藥品來調整其他藥物的苦味或臭味,比如矯味矯臭劑。中藥處方裡,加調和劑的情況很少。甘草就是一種常見的矯味劑,但它同時也是中藥方劑中具有藥效的重要藥材。因此古人對中藥處方有「一味亦不除去」的原則。由於漢方主要以煎藥為主,所以對於矯味劑的考慮相對較少。

對於大人和小孩,體重大的和體重小的,用藥量都要考慮。西藥方面,如果藥物濃度過高,容易造成危險,所以在注射時要根據個人體質和藥量進行調整。中藥方面,即使濃度過高,伴隨危險的情況也較少,即使四五歲的小孩,也可以用大人的藥量。

亦並無何等危險。不過因小兒一次飲服大人之量。不免為難。故為量自少耳。是以用漢藥者。對於各個之時機與藥量。並不要精密注意。大概漢藥所用之分量多。則效果宏。以一日三貼為通則。即多至四貼五貼。亦不見何等有害。反增加效果。但亦有因過量而反減效果者。用西洋藥時。

對於某種藥品。其感覺性。隨大人小兒而有異。如小兒對於莫爾希耒、可洛、霍爾、麻等。則敏感非常。而對於阿篤洛並斯篤里幾尼耒反感覺遲鈍。如斯現象。在用漢藥之際。往往不見。惟附子劑等對於小兒似覺敏銳。故少壯者以避附子劑與朝鮮人參為原則。但若身體衰弱過甚。

白話文:

服用中藥一般沒有危險,但小孩一次服用成人的份量可能會造成困難,所以藥量要減少。中藥的藥量通常較多,效果較好,一天三帖為一般原則,即使增加到四帖五帖,也不會有害,反而會提升效果,但也有可能因過量而降低效果。

服用西藥時,不同年齡層對藥物的敏感度不同。例如,小孩對嗎啡、可待因、霍爾、麻醉藥等非常敏感,但對阿托品和士的寧的敏感度卻較低。這種現象在中藥中並不常見,但附子劑等藥物對小孩似乎較為敏感,所以年輕人應避免使用附子劑和朝鮮人參。不過,如果身體過於虛弱,則另當別論。

或陷於虛證者。雖少壯者亦許用之。又老人禁用下劑。此則與今日醫學相同者也。

用西洋藥者。對於婦人之用量。一般比男子為少。在漢藥則不必。婦人與男子相異者為月經。與妊娠。西洋藥於月經來時。禁忌骨盤腔充血之藥物。如巴豆油、蘆薈等品。妊娠之時。對於變化感覺性之藥物。如增抵抗力之莫爾希耒、可洛、霍爾麻等。減抵抗力之昇汞。以及骨盤腔充血之藥物。

收縮子宮之藥物。血壓急劇降下之藥物。均所禁忌。更有分娩時、哺乳時、禁忌之藥物。而在使用漢藥時。對於以上各情。無特別禁忌之藥物。亦無注意之必要。惟在月經時妊娠時。不用骨盤腔充血之藥物。其原則亦當然遵守。能依古人處方之例。自可免犯原則。

白話文:

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如果身體虛弱,也可以使用這些藥物。但老年人則不適合使用瀉下藥,這點和現代醫學的觀點一致。

使用西藥時,女性的用量一般比男性少,但中藥則不用特別注意。女性和男性最大的不同在於月經和懷孕。西藥在月經期間,禁忌使用骨盆腔充血的藥物,例如巴豆油、蘆薈等。懷孕期間,也禁忌使用影響神經系統的藥物,例如增強免疫力的莫爾希耒、可洛、霍爾麻等,以及降低免疫力的昇汞,還有骨盆腔充血的藥物。

收縮子宮的藥物、會導致血壓急劇下降的藥物,也都屬於禁忌。此外,在分娩時和哺乳期間,也有一些藥物是禁忌的。然而,使用中藥時,對於以上這些情況,並沒有特別的禁忌,也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是在月經和懷孕期間,不使用骨盆腔充血的藥物,這點原則當然也要遵守。只要按照古人的處方,就能避免犯錯。

此外如時間、氣候、攝取食物之前後。患者之精神狀態等。可以左右藥效。此則西洋藥與漢藥相同者也。

在使用西洋藥者。發見植物性對於神經系異常之藥物。而異其感受性。如副交感神經興奮症。於阿篤洛並之作用。消失甚速。而於奇畿他里斯之作用則反顯著。其一例也。此在漢藥想亦有此現象。特不能顯然認明耳。投藥之際甚可危者。所謂胸腺淋巴體質。此種人投以通常量之藥物。

即達極高度之感受性而致突然死亡。而在生前殆難區別者。此種特異之質。在漢藥使用之際。則並不發見。又有所謂阿雷羅奇者。此種人投以通常之物藥。即惹起反應。而在使用漢藥之際。則無此現象。一般方劑所指示者。每適合於患者之服用。而起有效作用。然其藥在健康者服用之。

白話文:

除了時間、氣候、飲食之外,患者的精神狀態等因素,都會影響藥效。這點西藥和中藥是一樣的。

在使用西藥時,人們發現植物性藥物對神經系統異常的患者,有著不同的反應。例如,副交感神經興奮症患者,對阿托品的作用消失得很快,而對奇尼丁的作用卻顯著。這只是一個例子。中藥中也可能存在這種現象,只是我們無法明確地辨別而已。用藥時非常危險。所謂的胸腺淋巴體質,這種人服用正常劑量的藥物,就會產生極高的敏感性,甚至導致突然死亡。而且在生病之前很難區分這種體質。這種特殊體質在使用中藥時,則沒有發現。還有一種叫做阿勒奇的人,他們服用正常劑量的藥物就會引起反應,但在使用中藥時,則沒有這種現象。一般處方所指示的藥物,通常適合患者服用,並且能產生有效作用。然而,這些藥物如果讓健康的人服用,可能就會產生不良反應。

亦往往既無益。亦無害。此則甚有興味之事也。

西洋醫者之藥房。若以甲病人之藥誤與乙病人。往往引起裁判上之問題。而在漢醫所用之藥。藥店中即有誤發。而病人容態因之急變者。殆甚少。此點為漢藥特長之處。

茲再言免毒性與耐毒性。所謂免毒性者。即服用某種藥物後。身體中某之對抗體。因藥效而減殺之謂也。所謂耐毒性者。因其人之個性或習慣。因藥效而減也。漢藥使用之際。對於耐毒免毒。全然不能認明。但偶有輕微程度之徵象。如慢性婦人病患者。前藥服之。非常有效。

今再服之。卻不見效。於是或以為診斷之誤。其實於耐毒性或免毒性不無關係也。耐毒性之於組織之感受性薄弱者。因體內毒物分解之亢進。必起吸收排泄之異常。此隨患者之個性而異。漢藥亦有現象云。

白話文:

中藥常常既沒有幫助,也沒有傷害,這的確是很有趣的現象。西醫的藥房,如果把甲病人的藥誤給了乙病人,往往會引發法律問題。但在中藥裡,藥店即使誤發了藥,病人很少因此而出現急劇的變化,這是中藥的優點。

再說免毒性和耐毒性。免毒性指的是服用某種藥物後,身體裡的某些抗體因藥效而減少。耐毒性指的是由於個人的體質或習慣,對藥效的抵抗力降低。使用中藥時,我們無法完全確定耐毒性或免毒性,但偶爾會出現輕微的徵兆,例如慢性婦科病患者,之前服用的藥物非常有效,但現在再服用卻沒有效果。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是診斷錯誤,但實際上也可能與耐毒性或免毒性有關。耐毒性對於組織感受性較弱的人來說,由於體內毒物分解過快,可能會導致吸收和排泄異常,這會因患者的體質而異,中藥也存在這種現象。

西洋藥對於耐毒性之功效。往往增加同一藥物之分量。以期待其效果。而在漢藥之方劑中則異是。雖治同一之病症。而方劑有數個。各依其強弱之程度而異。即以發汗劑言之。發汗劑中之最輕者為桂枝。用此桂枝湯而無反應時。此在西洋醫之方式。則加高桂枝湯之濃度為準確。

而在漢醫則不然。桂枝湯不應。即加重其發汗劑而用葛根湯、麻黃。更不應。則更用最劇烈發汗之大青龍湯。藥量不增加。而方劑有高下。此為漢方劑與西洋藥相異之點。

白話文:

西藥對於耐藥性的解決方法,往往是增加同一藥物的劑量,期待藥效提升。但在中藥的處方中則截然不同。即使治療同一種疾病,也會使用不同的處方,根據藥物的強弱程度而有所區別。就以發汗劑為例,最輕的發汗劑是桂枝。如果使用桂枝湯沒有效果,西醫的作法是提高桂枝湯的濃度。

但在中醫則不然,桂枝湯無效時,不會增加劑量,而是改用更強力的發汗劑葛根湯或麻黃湯。如果還是沒有效果,才會使用最強烈的發汗劑大青龍湯。也就是說,中醫不增加藥量,而是根據病情選擇不同強度的藥方。這就是中藥處方與西藥的不同之處。

同一之藥物。其始因連用而成習慣。而生耐毒性。其中藥量不得不次第增加。結果。仍陷於慢性中毒。無一日不恃藥物以維持生命。一旦藥物使用。突然廢止。稱為禁避現象。而呈劇烈症候。莫爾希耒之中毒者。雖蕩盡自己之財產。不可不注射莫爾希耒。結果陷於悲慘之境。

連用西洋藥之弊。由來久矣。漢藥之於耐毒性。比較輕微。對於其藥。不起嗜好。即突然中止。亦不起禁避現象。雖同一藥劑。連用數年。一旦廢止。決不起何等之障礙。漢藥方劑在此點上。較西藥為安全。

西洋藥對於藥物之使用。採一味之義。內服藥只用一味。數味調合者甚少。即有之。其目的亦僅在乎一味之作用。此外大多為極輕之藥。而又大多或為避藥物之化學的分解。或欲達防腐之目的。或為矯味矯臭之作用。乳糖、白糖、杏仁水。在處方中雖屢有添加。然亦甚輕。且其目的或為不至難服。或為保存永久。而不變化其主藥之作用者也。

白話文:

同一種藥物,如果長期連續使用,就會形成依賴性,產生耐藥性。為了維持藥效,必須不斷增加藥量,最終會陷入慢性中毒的狀態,每天都離不開藥物才能維持生命。一旦突然停止用藥,就會出現停藥反應,出現劇烈的症狀。例如,鴉片中毒的人,即使傾家蕩產,也必須注射鴉片才能維持生命,最終陷入悲慘的境地。

長期使用西藥的弊端由来已久。中藥相比之下,耐藥性較輕微,人們對中藥不會產生依賴性,即使突然停藥,也不會出現停藥反應。即使同一種中藥,連續服用多年,一旦停用,也絕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在这一点上,中藥方劑比西藥更安全。

西藥在用藥方面,通常只使用單一成分,口服藥大多只用一種藥材,很少使用多種藥材混合在一起。即使有混合使用的情況,目的也是為了突出單一成分的作用。此外,西藥大多藥性極輕,並且大多是為了避免藥物發生化學分解,或者為了達到防腐的目的,或者為了改善藥物的味道和氣味。乳糖、白糖、杏仁水等成分,雖然經常添加到處方中,但用量都很少,目的要么是为了让药物更容易服用,要么是为了長期保存,而不影响主藥的药效。

凡二種以上藥物配合之藥物。大多為新作之藥物。如為求枯恩酸加里烏麻之作用。則用重炭酸加里烏麻與枯恩酸者是也。以與漢藥之處方比較之。實覺非常單純。蓋漢藥大部分數味合用。僅用一味者甚鮮。而在並用之中。有非常複雜之關係。藥物之相互間。不能不考慮周到。

從前漢藥處方。有君臣佐使之說。君藥重者。臣藥不得輕。有君藥而無臣藥。或有臣藥而無君藥。甚至有君臣之藥。而無佐使之藥。不能得其藥效。而在方劑中。君臣佐使歷歷可分焉。更妙者。往往同一藥物。而因配偶之相異。而現種種相異之作用。今如A之藥物。本有XYZ之作用。

白話文:

配合兩種以上藥物的藥方,大多是新製作的藥物。如果想要增強枯恩酸和裏烏麻的效果,就會使用重炭酸結合裏烏麻和枯恩酸。與漢方的處方相比,這樣的配方看似非常單純,因為漢方的藥物通常是多種藥物搭配使用,單一藥物的情況非常少。在這些藥物的搭配中,藥物之間有著非常複雜的關係,使用時必須仔細考慮。

在傳統的漢方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藥的份量要重,臣藥則不應太輕。如果只用君藥而沒有臣藥,或者只有臣藥而缺乏君藥,甚至有君臣藥物卻沒有佐使藥物,這樣就無法發揮藥效。而在方劑中,君臣佐使的角色是明確區分的。更有趣的是,往往同一種藥物因為搭配的不同,會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效果。比如,某種藥物A原本具有XYZ的作用。

以A配於B之藥物。則A之作用之內。顯現X之作用。以A配於C之藥物。則顯著現Y之作用。此在西洋藥易見。而在漢藥則現非常複雜之形。從一藥劑之藥治作用。引為一藥物之藥治作用。更取其複雜之形。其間消息。若欲以科學的研究者。實為非常困難之事業。亦為有興味之發見。

從前漢醫就藥之作用。考慮研究。在本草學中記載其使用藥物之經驗。發表其藥物之主治效能。但其表現法與現時代不合。其研究之方法。亦無今日之精密。故所記載者。不得謂有非常價值之文獻。且以古人經驗之歸納的結果。其中可疑之點甚多。是以今日之漢法醫者。對於記載上不得不再有科學上之認識。即以麻黃言之。

白話文:

使用A藥物搭配B藥物時,A的作用會顯現出X的效果;而使用A搭配C藥物時,則會顯著顯現Y的效果。這在西藥中較為明顯,但在中藥中卻顯得相當複雜。從一種藥物的治療作用,可以推導出另一種藥物的治療效果,這樣的關係更顯得複雜。若想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來探討,實在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卻也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在古代,中醫就已經對藥物的作用進行過考察和研究,在本草學中記錄了藥物的使用經驗,發布了藥物的主治效果。但那些記載的方式與現代不夠一致,研究方法也缺乏當今的精確性,因此相關文獻不能被認為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古人的經驗歸納所得到的結論中,仍有許多可疑之處。因此,現代的中醫從業者需要對這些記載有更深入的科學認知,像是以麻黃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