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3)

回本書目錄

病名異同辨 (3)

1. 病名異同辨

日射病,漢病中暍。又單稱暍。或中暑、中熱、熱暍、大暍。說文稱傷暑。玉篇稱中熱。醫言云。暍者當夏令烈炎酷熱時。或旅途之行。人身勞於奔走。致咽喉如炙。或勞力耕耘。汗血如漿。而清風不來。地熱似爐。寒泉難覺。精神疲憊欲絕。筋力困倦不堪。忽然為暑氣所壓。重者眩暈悶倒。人事不知。按東垣中暑之論。蓋指感冒而言也。

半身不遂,漢名偏枯。又稱風痱。病源云。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其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云云。按岐伯之說。偏枯與風痱。自有區別。

兩腳麻痹,漢名痿軟。素問之所謂痿厥、痿躄是也。後世認為腳氣之別名者。誤也。

頭痛,漢醫各從其部位而異其名。前頭痛者。謂之陽明經頭痛。顛頂痛者。謂之太陽經頭痛。耳廓近傍之痛。謂之少陽經頭痛。漢醫之所謂眉稜骨痛者。蓋眼窩神經痛之謂也。

肋間神經痛,漢名脅肋痛。其痛專在左面者名左肋痃癖。或稱汗血痛。(以上系日人淺田慄翁之說)又內秘載胸脾一名。此殆即肋筋僂麻質斯歟。日人本間玄調云。胸脾者。胸肋之間隱隱疼痛也。或痛脊膂。或牽引胸下。或走痛而無定處。或因呼吸俯仰而疼痛云云。

急癇,漢名有搐搦、瘛瘲、發搐、驚搐、風搐等之別名。方考癇門中雲。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開握之義也。入門云。瘛瘲者。手足牽引也。大成論鈔云。瘛瘲者搐搦之輕者也。又方書所載掣引、踡攣、拘急等之名。亦屬於搐搦云。

小兒急癇,漢名小兒搐搦症。此因麻疹、痘瘡、解顱及其餘熱性病而發者也。此症有緩急之分。急性者謂之急驚風。慢性者謂之慢驚風。本事方中以急驚風稱陽癇。慢驚風稱陰癇。方書中有驚癇之名。蓋小兒或遭鬼忤夢魘。或為外物驚嚇。以致發搐搦之謂也。

書痙,漢名指脾。又稱筋脾。此據日人淺田慄翁對照之說。俗醫謂其癇起因於指端之痙攣。

局發筋肉痙攣,漢名轉筋。原病式云轉筋者反戾也。又曰痃癖。一名脊強。俗呼拘肩。發於婦人者呼血肩病。

橫隔筋痙攣,漢名呃逆。此係後世之稱呼。古昔單稱為噦。即素問、傷寒論、金匱等書中。亦皆載噦。說文噦氣語也。又玄珠中所載之呃忒。入門中所載之逆。其義亦同。醫學綱目景岳類注云。呃逆即古之噦。咳逆即咳嗽。

吃音,漢名吃。說文云言蹇難也。

麻痹,漢名麻木。其命名之意。言如麻之亂。如木之厚也。有人以麻木作麻痱者濫也。蓋麻為痱之一症。痱、中風也。靈樞熱病篇云。痱之為病。身上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者可治。甚者不能治也。又不仁有癲痹、頑麻、著痹、死肌等之名。皆麻木之謂也。癲者重則不知寒熱疼也。

失語症,漢名喜忘。日人淺田慄翁云。西醫之所謂失語。即漢醫之喜忘云。一說喜忘即屬健忘。但兩者雖相似。其實不同也。

白話文:

病名異同辨

中暑,在中醫裡稱為「中暍」,有時也單稱為「暍」。其他別稱還有中暑、中熱、熱暍、大暍等。《說文解字》稱之為傷暑,《玉篇》稱之為中熱。中醫認為,暍是指在盛夏酷熱時,或者在旅途中奔波勞累,導致咽喉像被火烤一樣,或者因為勞動耕作,汗如雨下,卻沒有涼風吹來,地面熱得像爐子,即使有泉水也感覺不到涼意,導致精神疲憊,筋疲力盡,突然被暑氣侵襲,嚴重的話會頭暈昏倒,不省人事。東垣先生認為的中暑,實際上是指感冒。

半身不遂,在中醫裡稱為「偏枯」,也叫「風痱」。《病源》中說,四肢不能活動,但神智清醒,其中一側手臂不能動彈的叫做風痱。如果患者還能說話,就還有救治的希望,如果不能說話,就難以治癒。根據岐伯的說法,偏枯和風痱是有區別的。

兩腳麻痹,在中醫裡稱為「痿軟」,也就是《素問》中所說的痿厥、痿躄。後世有人認為這是腳氣的別名,這是錯誤的。

頭痛,中醫會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前額疼痛的,稱為陽明經頭痛;頭頂疼痛的,稱為太陽經頭痛;耳朵附近疼痛的,稱為少陽經頭痛。中醫所說的眉稜骨痛,應該是指眼窩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中醫稱為「脅肋痛」。疼痛主要在左側的,稱為左肋痃癖,也叫汗血痛。(以上是日本淺田慄翁的說法)還有書中記載一種叫「胸脾」的病,可能就是肋筋僂麻質斯。日本本間玄調認為,「胸脾」是指胸肋之間隱隱作痛,有時會痛到背部,或者牽引到胸下,或者疼痛遊走不定,或者因呼吸俯仰而疼痛。

急癇,在中醫裡有搐搦、瘛瘲、發搐、驚搐、風搐等不同的名稱。書中記載,「搐」是指四肢屈曲,「搦」是指十指開合。入門中說,「瘛瘲」是指手腳抽搐。大成論鈔中說,「瘛瘲」是「搐搦」的輕微表現。還有書中記載的掣引、踡攣、拘急等名稱,也屬於搐搦。

小兒急癇,在中醫裡稱為「小兒搐搦症」,這是由於麻疹、痘瘡、解顱以及其他熱性疾病引起的。這種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發作的稱為急驚風,慢性發作的稱為慢驚風。《本事方》中將急驚風稱為陽癇,慢驚風稱為陰癇。書中還有提到「驚癇」,是指小兒因為遇到鬼怪、做噩夢、或者受到驚嚇而導致抽搐的病症。

書痙,在中醫裡稱為「指脾」,也叫「筋脾」。這是根據日本淺田慄翁的對照得出的結論。民間醫生認為這種病是手指末端痙攣引起的。

局部肌肉痙攣,在中醫裡稱為「轉筋」。《原病式》中說,「轉筋」就是反戾的意思,又叫「痃癖」,也叫「脊強」,俗稱拘肩。發生在婦女身上就叫做血肩病。

橫膈膜痙攣,在中醫裡稱為「呃逆」,這是後世的稱呼。古代都單稱為「噦」。在《素問》、《傷寒論》、《金匱》等書中,都記載了「噦」。《說文解字》中說,「噦」是指呼吸時發出的聲音。玄珠中所記載的「呃忒」,入門中所記載的「逆」,都是同一個意思。《醫學綱目》景岳類注中說,「呃逆」就是古代的「噦」,「咳逆」就是咳嗽。

口吃,在中醫裡稱為「吃」,《說文解字》中說「吃」是指說話困難。

麻痺,在中醫裡稱為「麻木」。意思是說感覺像麻一樣混亂,像木頭一樣厚重。有人把麻木寫成麻痱,這是錯誤的。因為麻只是痱的一個症狀。痱就是中風。《靈樞·熱病篇》中說,痱的病症是身上不痛,四肢不能活動,神智不清但不嚴重,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癒,如果神智不清嚴重就無法治癒了。另外,不仁還有癲痹、頑麻、著痹、死肌等名稱,這些都是麻木的不同表現。癲是指麻木嚴重到不知道冷熱和疼痛。

失語症,在中醫裡稱為「喜忘」。日本淺田慄翁認為,西醫所說的失語,就是中醫的喜忘。有一種說法認為,喜忘就是健忘,但兩者雖然相似,實際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