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4)

回本書目錄

病名異同辨 (4)

1. 病名異同辨

癲狂病,漢名單稱狂。古書中稱狂人或稱風癲漢。或稱風子。類聚鈔云。狂者或欲自走。或自高聖賢之謂也。後世以癲狂並稱者非也。因癲與狂。病自有別云。

憂鬱症,漢名鬱症。西醫方選中稱黑液病。內科撰要中稱敗黑病。此屬病症。非病名也。匯解云。七情之氣鬱滯而生病也。郁者滯之義也。又抑屈也。世醫稱此曰心虛郁疾云。

癲癇,千金方中區別為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巢氏云。癇者小兒之病也。十歲以上曰癲。十歲以下曰癇。夫以癲與癇而別大人小兒。正與西醫之以希撲孔的里與歇斯的里而別男女。其意略似。癲癇又名風癲。漢醫之癇病。為卒時顛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肢體搐搦。

食頃乃醒者是也。醫言云。此病發時。則現種種症候。休則恬如平人。乃病間也。故在疒字中書以間字云。

健忘,健者強也。強有強記之強也。明言之。即強忘也。玄珠中引戴元禮之說曰。健忘云者。作事有始無終。言語不知首尾。即以病狀而命病名也。非天性之癡鈍者可比。

舞蹈病,漢名顫振。準繩云。顫振者。手足播動之病。其狀如虯。脈不來任也。按虯者舉手足以探索物料之貌。醫通云。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或伸或屈。顫振唯振動不屈耳。日本俗醫不呼顫振之名。統稱痙病。或稱癇症。一誠云。此病發作中間。或發一異聲。恰如鳥鳴獸吼。古醫書中所載五癇。即雞癇。馬癇、牛癇、羊癇、豬癇之類屬之。

此外癇之別名甚多。茲姑從略。

強直痙攣,漢名痙病。傷寒論、金匱、入門等書中書痙為痓者誤也。先賢辨之明矣。入門云。痓病發則身強不醒。醫言云。痙者勁急彊直。不能柔和者是也。片玉本草天南星條稱小兒驚搐。身強如屍云云。亦強直痙攣之謂也。

初生兒強直痙攣,漢名臍風。此症之原因。由於臍帶脫離後。受風之刺戟所致。故名臍風雲。

咀嚼筋攣急,漢名撮口。又稱牙關緊急。此症景狀。依方書中舉臍風與撮口為各別之論者。亦屬不少。然丹臺玉案中則以臍風撮口總為一病。又臍風中無撮口。撮口中無臍風。患此病者、往往九死一生。蓋臍者命之根也。

麻疹,漢名亦稱麻疹。醫通云。麻疹者。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之所發。是亦時氣傳染之類也。云云。別名有麻子、赤疹、赤斑瘡、赤瘡、正疹子、虜疹、騷疹、糠疹、糠瘡、麩瘡、瘄子、沙子等等名稱。或單呼疹。單呼麻。準繩曰。北人謂之糠瘡。南人謂之麩瘡。吳人謂之痧。

越人謂之瘄。醫通云。麻即疹也。疹者軫也。方書中麻疹之有治方。始於趙宋。然往古非無麻疹也。傷寒論之癮疹。金匱之陽毒。恐為此病之混同。亦未可知耳。

猩紅熱,漢名癮疹。千金中作隱軫。玉機中作疹。山見症而命名。故除痘瘡麻疹之外。總稱癮疹。日人折衷其說曰風疹或風瘡。

白話文:

病名異同辨

癲狂病:漢代只稱作「狂」。古代書籍中稱作「狂人」或「風癲漢」,有時也叫「風子」。有人認為狂病患者會想自己亂跑,或是自認為是聖賢。後世把癲和狂放在一起說是不對的,因為癲和狂本質上是不同的疾病。

憂鬱症:漢代稱作「鬱症」。西醫則稱作「黑液病」,有的醫書稱作「敗黑病」。這其實是疾病的症狀,而不是病名。鬱症指的是因為情緒鬱悶而導致的疾病,鬱悶的意思就是停滯或壓抑。現在的醫生稱此病為「心虛郁疾」。

癲癇:《千金方》中區分大人和小兒的癲癇,大人稱為「癲」,小孩稱為「癇」。其實癲和癇本質上是同一個病。有人說,「癇」是小孩的病,十歲以上的人得病稱為「癲」,十歲以下的稱為「癇」。這種區分大人和小孩的方法,類似於西醫區分男女,但意義上很像。癲癇又稱「風癲」。中醫認為癲癇發作時,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過一會兒又會醒來。醫書上說,此病發作時會出現各種症狀,不發作時就像正常人一樣,所以把「間」字寫在「疒」字裡面。

健忘:「健」是強的意思,這裡指的是記憶力強,但卻容易忘事。簡單來說,就是「強忘」。有人說,健忘是指做事有頭無尾,說話語無倫次,這是根據症狀來命名的,並不是天生遲鈍。

舞蹈病:漢代稱作「顫振」。《準繩》說,顫振是指手腳不停抖動,樣子像蚯蚓在爬,脈象也沒什麼規律。這裡說的「虯」指的是手腳亂動的樣子。有醫書說,顫振和瘛瘲很像,但瘛瘲是手腳時而伸直時而彎曲,顫振只是抖動不會彎曲。日本的醫生不稱作「顫振」,而是統稱「痙病」或「癇症」。還有人說,此病發作時,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像鳥叫或獸吼,古代醫書記載的「五癇」,例如雞癇、馬癇、牛癇、羊癇、豬癇等,都屬於這一類。

此外,癇還有很多別的名字,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強直痙攣:漢代稱作「痙病」。有的醫書把「痙」寫成「痓」是錯誤的。這種病發作時,身體僵硬,意識不清。醫書說,痙就是肌肉強硬、僵直,不能柔軟。有的醫書稱小兒驚嚇抽搐、身體僵硬如屍,也屬於強直痙攣。

初生兒強直痙攣:漢代稱作「臍風」。這種病的原因是,嬰兒臍帶脫落後,受到風寒刺激引起的。

咀嚼肌攣急:漢代稱作「撮口」,又稱「牙關緊急」。有的醫書把臍風和撮口當成不同的病來討論,但有的醫書認為臍風和撮口其實是同一種病。患這種病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因為臍是生命的根本。

麻疹:漢代也稱作「麻疹」。有醫書說,麻疹是手足太陰陽明二經的熱毒發出來的,也是一種傳染病。麻疹還有很多別名,例如麻子、赤疹、赤斑瘡、赤瘡、正疹子、虜疹、騷疹、糠疹、糠瘡、麩瘡、瘄子、沙子等等,有時簡稱「疹」或「麻」。有醫書說,北方人稱麻疹為「糠瘡」,南方人稱作「麩瘡」,吳地人稱作「痧」,越地人稱作「瘄」。醫書說,麻疹就是疹,疹的意思是「病像」。中國的醫書開始記載麻疹的治療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但麻疹並不是宋朝才有的病。有可能《傷寒論》中的「癮疹」和《金匱》中的「陽毒」,其實就是指麻疹。

猩紅熱:漢代稱作「癮疹」。有的醫書寫成「隱軫」或「疹」。古人看到病症就命名,所以把除了痘瘡和麻疹以外的紅疹都稱作「癮疹」。日本人折衷說法稱作「風疹」或「風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