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5)
病名異同辨 (5)
1. 病名異同辨
天然痘,漢名痘瘡。痘者疱瘡也。一名虜瘡。擊虜所得也。或曰聖瘡。以其變化無測也。或曰天瘡。為天行疫癘也。或曰百歲瘡。言自少至老。必遭過一番也。或曰豌豆瘡。以其形相似也。此病之起源雖未明確。但咸云後漢馬援徵武陵蠻士卒皆患瘡。實為此病之濫觴。然細按後漢之書。
則未載此事。惟外臺秘要中引肘後方云。比歲有病。發天行斑瘡。頭面及身。須臾發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劇者數日必死。此惡毒之氣也。
種痘,漢名牛痘。往時採天然痘之痂。塞於鼻中。或破其外皮。採痘漿而沾接之。此之謂痘苗云。
熱病,漢名傷寒。傷寒與瘟疫同視者誤也。東垣十書中論傷寒為熱病之總稱。明吳又可瘟疫論云。傷寒不傳染。瘟疫則傳染。傷寒感天地之正氣。疫則感嶺南之厲氣。觀此則傷寒與瘟疫之別。彰彰明矣。但仲景之時。其論以瘟疫混同於傷寒。傷寒論中。重者為傷寒。輕者為中風。
間歇熱,漢名瘧疾。或稱痁病、寒熱病、(癆瘵亦稱寒熱病)皮寒病、痎瘧。說文痎者二日一發之瘧也。玉案云。瘧者殘虐之意。故字從疒從虐云。大同類聚方稱此為越智病。又名寒瘧。素問曰。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此症隔日一發者曰間日瘧。西醫之所謂隔日熱是也。入門所載之老瘧。其意謂頑固經久而難治云。
弛張熱,漢名戰汗症。此名為後世之通稱。有人以戰汗為弛張熱、充血熱、迴歸熱。皆屬少陽之一症。此說實非。按戰汗之說。以瘟疫論為是。戰而有汗者。為少陽之一變症。戰而無汗者。少陽之脫症也。故若概以少陽括之。殊屬未妥。
黃疸,漢名瘟黃。此名初出於明醫雜著。日人本間玄調云。瘟黃者。天行之黃疸也。(日本在安政元年之春。江戶流行極盛)庸醫多誤為大食傷。或稱黃疸之一種。久之始知確係天行病。因之俗有稱為黃疸風雲。
發疹窒扶斯,腸窒扶斯,虎力拉等。概稱瘟疫。此症詳於瘟疫論中。英人合信稱瘟疫為中國毒。吳孫權兵圍合肥城。時疫疾流行。士卒多斃。即此症也。
赤痢,漢名痢病。此病昔時云滯下。又作㿃。凡二便之通下者稱利。後世於利上冠疒。對於大便下泄者稱痢。傷寒論之便膿血。金匱要略之下痢難經之大瘕泄。素問之腸澼。蓋皆痢證之謂也。通評虛實論之類注曰。腸澼者。滯下也。利而不利之謂也。仲景以痢疾與泄瀉混稱為下利。
但古來對於此症別立名目者甚多。如赤痢、白痢、疫痢、噤口痢、(無食欲為痢症中之最可恐者)休息痢、寒痢(冬時患痢)是也。
腳氣,漢名亦稱腳氣。自隋唐以後。區為二種。腫者稱濕腳氣。不腫者稱乾腳氣。玄珠云。昔時無腳氣之說。內經中名厥。兩漢之間名緩風。宋齊之後始稱腳氣。千金方云。腳氣者。黃帝之緩風。濕痹是也。又曰頑弱名緩風。疼痛名濕痹。醫學綱目云。腳氣之頑麻腫痛者為痹厥。
白話文:
[病名異同辨]
天花,漢代稱作痘瘡。痘,就是指疱疹。又名虜瘡,是因為從俘虜那邊傳來的。也有人叫它聖瘡,因為它的變化難以預測。又叫天瘡,認為是天降的流行瘟疫。還叫百歲瘡,意思是人從年輕到老,一生中必定會經歷一次。也叫豌豆瘡,因為它的形狀像豌豆。雖然這種病的起源還不清楚,但普遍認為是後漢時期,馬援征討武陵蠻,士卒都得了這種瘡,是這種病開始流行的原因。但是仔細查閱後漢的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件事。只有《外臺秘要》中引用《肘後方》說:「近年有一種病,會發作天行斑瘡,頭面和全身都會,很快就會遍布全身,像火瘡一樣,表面有白色的漿液,嚴重的幾天就會死。」這是一種很惡毒的病。
種痘,漢代稱作牛痘。以前是採取天花患者的結痂,塞在鼻孔裡,或者劃破皮膚,取痘漿來接種,這就是所謂的「痘苗」。
發熱性疾病,漢代稱作傷寒。把傷寒和瘟疫看成同一種病是錯誤的。《東垣十書》中說傷寒是發熱性疾病的總稱。明朝吳又可在《瘟疫論》中說,傷寒不會傳染,瘟疫會傳染。傷寒是感受天地間的正常之氣,而瘟疫是感受嶺南地區的惡劣之氣。由此可見傷寒和瘟疫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但是張仲景的時代,把瘟疫和傷寒混為一談。《傷寒論》中,病情嚴重的稱作傷寒,病情較輕的稱作中風。
間歇性發熱,漢代稱作瘧疾。也叫做痁病、寒熱病(勞瘵也稱寒熱病)、皮寒病、痎瘧。《說文解字》中說,痎指的是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玉案》中說,瘧字有殘虐的意思,所以從「疒」從「虐」。《大同類聚方》稱這種病為越智病,又叫寒瘧。《素問》說:「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做寒瘧。」這種病隔一天發作一次的叫做間日瘧,也就是西醫所說的隔日熱。《入門》中記載的老瘧,意思是說這種病頑固難治。
弛張熱,漢代稱作戰汗症。這是後世通用的名稱。有人把戰汗症當作弛張熱、充血熱、迴歸熱,認為都屬於少陽病的範疇,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按照戰汗的說法,《瘟疫論》是對的。發冷顫抖並且出汗的,是少陽病的一種變化;發冷顫抖但不流汗的,是少陽病的虛脫之症。所以如果把這些都歸為少陽病,是很不恰當的。
黃疸,漢代稱作瘟黃。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明代醫書《明醫雜著》中。日本人本間玄調說,瘟黃是天降的流行性黃疸。(日本安政元年春天,江戶地區這種病非常流行)庸醫大多誤認為是飲食損傷,或者只是黃疸的一種。後來才知道是流行病。所以民間俗稱黃疸風雲。
發疹斑疹傷寒、腸傷寒、霍亂等,統稱為瘟疫。這種病的詳細情況記載在《瘟疫論》中。英國人合信稱瘟疫為中國毒。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包圍合肥城時,發生了流行病,士兵死了很多人,就是這種病。
痢疾,漢代稱作痢病。這種病以前叫做滯下,也寫作㿃。凡是大小便暢通的都稱作「利」。後世在「利」字上加個「疒」,把大便下泄的稱作痢。像《傷寒論》中說的便膿血,《金匱要略》中說的下痢,《難經》中說的大瘕泄,《素問》中說的腸澼,都是指痢疾。《通評虛實論》的註解說,「腸澼」就是滯下,是指想排便又排不出來。張仲景把痢疾和腹瀉混稱為下利。
但是自古以來,對於這種病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比如赤痢、白痢、疫痢、噤口痢(沒有食慾是痢疾中最可怕的情況)、休息痢、寒痢(冬天患痢疾)。
腳氣,漢代也稱作腳氣。自隋唐以後,分為兩種:腫脹的叫做濕腳氣,不腫的叫做乾腳氣。《玄珠》中說,以前沒有腳氣這種說法,《內經》中稱作厥,兩漢之間稱作緩風,宋齊之後才開始叫腳氣。《千金方》說,腳氣就是黃帝時代的緩風,是濕痹。《千金方》又說:麻木無力的叫做緩風,疼痛的叫做濕痹。《醫學綱目》說:腳氣的麻木腫痛是痹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