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6)

回本書目錄

病名異同辨 (6)

1. 病名異同辨

足痿軟不收者為痿厥。腳氣衝心為厥逆。千金方中載腳弱一名詞。殆亦腳氣之謂歟。醫言曰。意者腳氣之起。蓋肇始於晉時。漸經南北朝。至唐而盛。乃行療治云。

達尼,漢名壁蝨。五雜俎云。壁蝨入夜。則緣床入幕噆人。遍體成瘡。縱在廣庭。懸床空中。亦能自空飛至。南人至其地。呼號不能耐。欲用策除之。本草綱目云。壁蝨即臭蟲也。形狀如酸棗仁。咂人血。同蚤。皆為床榻之害。五雜俎曰。壁蝨在閩中稱木蝨。因大多生於杉木中故云。

白癬,漢名白禿風。一名白禿。或曰白禿瘡。又曰雞糞禿。醫林集要小兒門云。頭上之白禿瘡。俗呼雞糞禿。

頭癬,漢名癬瘡。瘍科瑣言云。小者稱錢瘡。大者曰田蟲。醫言中稱癬。

禿頭病,漢名禿瘡。此名始出於入門。禿又作㿗。字書禿無發也。病源所載之鬼舐頭。亦屬禿髮匐行疹。

陰囊癬,漢名腎囊風。或曰腎臟風、㿗風、繡球風。三因方云。㿗風世稱腎臟風。證治準繩云。㿗風者。精未調而外為風濕所襲。從陰囊之濕汗以起癢癢。流注於四肢。手肢白色。悉生瘡瘍。俗稱此為腎臟風雲。

脫髮症,漢名油風。正宗云。汕風乃血虛氣隨。肌膚不能營養。故毛髮之根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也。

白斑,漢名有白癜風、白駁風、白點風、白斑風等名稱。和名白鯰。

漆瘡,漢名漆瘡。或稱木生。正宗云。漆瘡俗名木生。入門云。漆瘡因近生漆而中其毒。面癢而腫。搔著癢處。隨起㾦㿔。重者遍身如豆如杏。為膿焮痛云。

汗疹,漢名有沸子。熱沸瘡等。正宗中稱痤疿瘡。入門中稱疿痤瘡。

嬰兒紅疹,漢名胎刺。匯解云。疹形宛似針刺痕。形赤小之點。恐指嬰兒之薔薇疹而言歟。

丹毒,漢名有丹毒、大丹、赤丹等名稱。總稱曰丹。病源中分三十餘症。

頭部丹毒,漢名有頭瘟、大頭腫、雷頭風、大頭天行、豬頭風等之名稱。

面部丹毒,漢名蝦蟆瘟。一名浪子瘟。古今醫鑑名浪子啞病。據字義似為耳下腺炎。然據日人淺田慄翁之說。則此病決非耳下腺炎。殆指顏面羅斯。蓋耳下腺炎者。漢家之所謂痄腮也。痄腮與蝦蟆則不同云。玄珠云。蝦蟆瘟俗名所謂顏面痛也。醫療手引草中以此為大頭瘟。蓋世醫以耳下腺炎為蝦蟆瘟者多矣。

頭部水皰瘡,漢名頭瘡。膿水出而不止者。用一掃光。(見醫通)又有一種頭瘡由皮下釀膿者。漢醫稱之為鱔拱頭。或稱腦豬。日人稱波須禰。

顏面水皰疹,漢名黃水瘡。正宗云。黃水瘡者。於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則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瘍科瑣言云。黃水瘡俗名水瘡。瘍醫大全中名此曰滴膿瘡。普救類方云。顏面及耳廓上發細小之瘡。不痛不癢而出汁。其附著之處成瘡云云。

白話文:

足部痿軟無力、無法收縮的狀況,稱為痿厥。腳氣病發作、氣衝心胸,稱為厥逆。《千金方》中記載有「腳弱」這個名詞,大概也是指腳氣病吧。有醫生說,腳氣病的出現,可能起源於晉朝,逐漸經過南北朝,到了唐朝才盛行,並開始有治療方法。

達尼,漢名是壁蝨。《五雜俎》說,壁蝨在夜晚會沿著床邊爬入蚊帳叮咬人,導致全身長瘡。即使在高大的庭院中,將床懸掛在空中,壁蝨也能從空中飛來。南方人到了壁蝨多的地方,會因為無法忍受而大聲呼喊。想要用方法去除牠們。《本草綱目》說,壁蝨就是臭蟲,形狀像酸棗仁,吸食人血,和跳蚤一樣,都是床鋪上的害蟲。《五雜俎》說,壁蝨在福建一帶被稱為木蝨,因為它們大多生長在杉木中,所以這樣稱呼。

白癬,漢名是白禿風,也叫白禿或白禿瘡,又稱雞糞禿。《醫林集要》小兒科中說,頭上的白禿瘡,俗稱雞糞禿。

頭癬,漢名是癬瘡。《瘍科瑣言》說,小的稱為錢瘡,大的叫做田蟲。中醫稱之為癬。

禿頭病,漢名是禿瘡。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入門》這本書中,「禿」又寫作「㿗」,字典上說禿是沒有頭髮的意思。《病源》所記載的鬼舐頭,也屬於禿髮匐行疹。

陰囊癬,漢名是腎囊風,也有人稱之為腎臟風、㿗風、繡球風。《三因方》說,㿗風俗稱腎臟風。《證治準繩》說,㿗風是因為精氣未調和,又受到風濕侵襲,從陰囊的濕汗開始發癢,蔓延到四肢,手腳呈現白色,並長出瘡瘍,俗稱這為腎臟風。

脫髮症,漢名是油風。《正宗》說,油風是因為血虛氣弱,肌膚得不到營養,導致頭髮的根部成片脫落,皮膚變得光滑,並有如蟲子爬行的搔癢感。

白斑,漢名有白癜風、白駁風、白點風、白斑風等名稱,日文名稱是白鯰。

漆瘡,漢名是漆瘡,也稱木生。《正宗》說,漆瘡俗稱木生。《入門》說,漆瘡是因為接觸生漆而中毒,臉部發癢腫脹,搔抓發癢處,就會長出丘疹水泡,嚴重者全身像豆子或杏子大小,化膿而紅腫疼痛。

汗疹,漢名有沸子、熱沸瘡等。《正宗》中稱為痤疿瘡,《入門》中稱為疿痤瘡。

嬰兒紅疹,漢名是胎刺。《匯解》說,疹子形狀像針刺的痕跡,是紅色的小點,可能指的是嬰兒的薔薇疹。

丹毒,漢名有丹毒、大丹、赤丹等名稱,總稱叫做丹。《病源》中將其分為三十多種病症。

頭部丹毒,漢名有頭瘟、大頭腫、雷頭風、大頭天行、豬頭風等名稱。

面部丹毒,漢名是蝦蟆瘟,也叫浪子瘟。《古今醫鑑》稱之為浪子啞病。從字義來看,似乎是腮腺炎,但根據日本人淺田栗翁的說法,這個病絕不是腮腺炎,應該是指顏面丹毒。因為腮腺炎是中國人所說的痄腮,痄腮和蝦蟆瘟是不一樣的。《玄珠》說,蝦蟆瘟就是俗稱的顏面痛。醫療手引草中將其歸為大頭瘟。世俗醫生將腮腺炎誤認為是蝦蟆瘟的情況很多。

頭部水皰瘡,漢名是頭瘡。膿水不斷流出的,可以用一掃光(見《醫通》)。還有一種頭瘡是從皮下化膿的,中醫稱之為鱔拱頭,或稱腦豬,日文稱之為波須禰。

顏面水皰疹,漢名是黃水瘡。《正宗》說,黃水瘡是在頭面、耳朵、脖子等處突然長出黃色的小米粒狀物,破裂後會流出油水,很快就會蔓延開來,多有疼痛搔癢感。《瘍科瑣言》說,黃水瘡俗稱水瘡。《瘍醫大全》稱之為滴膿瘡。《普救類方》說,在臉部和耳朵上長出細小的瘡,不痛不癢,但會流出汁液,汁液附著的地方會形成新的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