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7)

回本書目錄

病名異同辨 (7)

1. 病名異同辨

乳房水皰瘡,漢名妒乳病。準繩曰。集驗論云。婦人女子。乳頭生小而淺之熱瘡。搔之出黃汁。浸淫成長。百種治療。不差不動。經年經月而不愈者。曰妒乳病云。

陰部水皰疹,漢名濕陰瘡。百效云。由於腎虛。風濕相搏。邪氣承之而成。生癢瘡後。浸淫出汁。狀如疹瘡者名濕陰瘡云。

肢節水皰疹,漢名風疽。準繩云。腳端曲䐐起癢瘡。搔之則出黃汁者。其名曰風疽云。

口唇匐行疹,漢名緊唇。又有燕口吻瘡、瀋唇、吻瘡、肥瘡、燕瘡、燕口瘡等之別名。

帶狀匐行疹,漢名火帶瘡。準繩云。繞腰生瘡。累累如珠者。其名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正宗中名此為纏腰丹。又名帶腰瘡。

水泡瘡,漢名天泡瘡。準繩云。此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於天行少陽相火病而致。故名天泡。火熱客於皮膚之間。不得外泄。沸然血液結成泡。狀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亦赤。隨處而起云。

嬰兒水皰疹,漢名生泡。入門云。初生遍身如魚泡。又如水晶。破之則成水流滲者。乃胎受寒濕也。

膿皰疹,漢名臁瘡。此外別名甚多。如雁瘡、雁來瘡、燕㽿骭瘍、禪口風、裙口瘡、裙邊瘡、裙風、腳灶瘡、脛瘡等。臁瘡因發於臁。臁者脛也。雁瘡因發於雁來之時。故名焉。

貝殼疹,漢名瘖癗。金鑑云。此稱俗名鬼飯疙瘩。初起皮膚作癢。其次遍發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且癢云云。按此殆指厚痂疹歟。

頭上膿皰疹,漢名胎𪽸。入門云。小兒之胎𪽸者。頭上生紅餅瘡也。

顏面膿皰疹,漢名香瓣瘡。聖惠方曰。生於面上耳邊。浸淫出水。久久不愈也。

糠粃瘡,漢名蛇皮。又稱蛇體皮、蛇身、蛇體。匯解云。蛇皮者。皮膚起片之病也。病源云。蛇體皮者。膚上如蛇皮。有鱗甲。世稱蛇身也。瘡醫大全載有白疕症。注曰、白疕俗名蛇蝨。生於皮膚。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之則起白皮。按此疹亦屬於糠粃疹焉。

白癬,漢名白頂瘡。又有白屑風、屑風、白屑、頭垢、頭花、頭灰、梅花疙瘩等之名稱。皆同病異名也。

鱗屑癬,漢名乾癬。病源云。乾癬者。但有匡廓。皮枯索而癢。搔之出白屑也。又一名燥癬云。又幹疥一症。蓋亦乾癬之屬也。入門云。乾疥者。搔搓則皮起枯屑云云。

掌內鱗屑癬,漢名有鵝傷瘡、鵝掌風、鵝掌癬等名稱。大多生於手掌足底。輕者掌中見小白星。微癢。用爪搔破之則皮去云云。

赤皰鼻,漢名酒皶鼻。東垣十書稱酒皶風。按冠以酒字者。言大多發於酒徒之意也。一名赤鼻。

白話文:

病名異同辨

**乳房水泡瘡:**古代稱作「妒乳病」。《醫宗準繩》引述《集驗論》說,婦女乳頭長出小而淺的熱瘡,搔抓後流出黃色汁液,逐漸擴散蔓延,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經過很久都不會痊癒的,就叫做「妒乳病」。

**陰部水泡疹:**古代稱作「濕陰瘡」。《百效方》說,這種病是因為腎虛,加上風濕侵襲,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先是發癢,接著皮膚開始潰爛流汁,看起來像疹子,就叫做「濕陰瘡」。

**肢節水泡疹:**古代稱作「風疽」。《醫宗準繩》說,腳趾末端或關節處長出發癢的瘡,搔抓後流出黃色汁液,就叫做「風疽」。

**口唇匐行疹:**古代稱作「緊唇」,也有「燕口吻瘡」、「瀋唇」、「吻瘡」、「肥瘡」、「燕瘡」、「燕口瘡」等不同的名稱。

**帶狀匐行疹:**古代稱作「火帶瘡」。《醫宗準繩》說,腰部周圍長出一串串像珠子一樣的瘡,就叫做「火帶瘡」,也叫做「纏腰火丹」。《正宗外科》稱這種病為「纏腰丹」,也叫做「帶腰瘡」。

**水泡瘡:**古代稱作「天泡瘡」。《醫宗準繩》說,這屬於丹毒的一種,只是長出水泡。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少陽相火(一種熱邪)發病引起的,所以叫做「天泡」。火熱之邪鬱積在皮膚之間無法散發,使得血液沸騰結成水泡,看起來像豌豆瘡,根部呈紅色,頭部呈白色,有的頭部也呈紅色,會在身體各處出現。

**嬰兒水泡疹:**古代稱作「生泡」。《醫學入門》說,剛出生的嬰兒全身長滿像魚泡或者水晶一樣的水泡,破了之後就會流出水液,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就感染了寒濕之氣造成的。

**膿皰疹:**古代稱作「臁瘡」。此外還有很多別名,例如「雁瘡」、「雁來瘡」、「燕窠骭瘍」、「禪口風」、「裙口瘡」、「裙邊瘡」、「裙風」、「腳灶瘡」、「脛瘡」等。「臁瘡」是因為病發於小腿,古代稱小腿為臁而得名。「雁瘡」是因為多在雁子飛來的時候發病而得名。

**貝殼疹:**古代稱作「瘖癗」。《醫宗金鑑》說,俗稱「鬼飯疙瘩」。剛開始皮膚發癢,接著長出像蠶豆一樣的疙瘩,成片堆積,而且很癢。這裡指的是厚痂疹。

**頭上膿皰疹:**古代稱作「胎𪽸」。《醫學入門》說,嬰兒的「胎𪽸」指的是頭上長的紅色圓餅狀的瘡。

**顏面膿皰疹:**古代稱作「香瓣瘡」。《聖惠方》說,這種瘡長在臉上或耳朵旁邊,潰爛流水,很久都不會好。

**糠粃瘡:**古代稱作「蛇皮」,也稱作「蛇體皮」、「蛇身」、「蛇體」。《醫宗匯解》說,「蛇皮」是指皮膚起皮屑的疾病。《病源論》說,「蛇體皮」是指皮膚像蛇皮一樣,有鱗甲,世人稱之為「蛇身」。《瘡醫大全》中記載的「白疕症」註釋說,俗稱「蛇蝨」,長在皮膚上,形狀像疹子和疥瘡,顏色是白色而且發癢,搔抓後會脫落白色皮屑。這種疹子也屬於糠粃疹。

**白癬:**古代稱作「白頂瘡」,也有「白屑風」、「屑風」、「白屑」、「頭垢」、「頭花」、「頭灰」、「梅花疙瘩」等不同的名稱,這些都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叫法。

**鱗屑癬:**古代稱作「乾癬」。《病源論》說,「乾癬」的特徵是皮膚有明顯的邊界,乾燥枯萎而且發癢,搔抓後會脫落白色皮屑,又稱作「燥癬」。另外,「幹疥」也屬於「乾癬」的一種。《醫學入門》說,「乾疥」是指搔抓後皮膚會脫落乾燥的皮屑。

**掌內鱗屑癬:**古代稱作「鵝傷瘡」、「鵝掌風」、「鵝掌癬」等名稱。大多長在手掌和腳底。輕微的會在手掌中出現小白點,微微發癢,用指甲抓破後就會脫皮。

**赤皰鼻:**古代稱作「酒皶鼻」。《東垣十書》稱作「酒皶風」。之所以加上「酒」字,是因為這種病多發生在喝酒的人身上,也叫作「赤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