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1)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1)
1.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不論東西洋與古今。其治療疾病之際。必先診斷疾病。就其診斷。以定用藥之法。此在漢洋醫學。其處方用藥。根本無異也。惟二者相馳於不同之道。一見而可知根本之差異焉。
西洋醫學之於診斷。其意味為病名診斷。從病人所述之自覺的症候。醫者之觀察檢查。而得他覺的症候。此病名之診斷也。病名之診斷。其藥容易決定。故西洋醫學醫技之巧拙。以其診斷病名之確不確為斷。藥劑之實用。以病名為決定。內科書所記載殊易選擇。博士(猶言名望之高者)之處方。
與町醫(猶言無名之醫)者之處方。苟其病名相同。結果亦無大異。證以病院之請大先生往診者。亦往往由不明瞭之病症。而診斷其病名。以處方與之。此例可以見矣。是故西洋醫。不重於處方。而重於診斷病名之正確。所以重類症鑑別。類症鑑別者。因有不少病症。其名相異。
白話文:
不論是東西方的醫學,還是古今的醫學,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必須先診斷疾病。根據診斷結果,才能決定用藥方法。這一點在中醫和西醫中都是共通的。只是兩者在診斷和用藥的途徑上有所不同,一眼就能看出根本的差異。
西醫的診斷,指的是病名診斷。醫生根據病人自己描述的主觀症狀,以及醫生觀察檢查得到的客觀症狀,來確定病名。一旦確定了病名,用藥就很容易決定。因此,西醫醫術的精湛與否,就看他們診斷病名的準確性。藥物的實用性,也由病名決定。內科書上的記載很容易選擇,即使是知名醫生的處方,和普通醫生的處方,只要病名相同,結果也相差無幾。在醫院裡,即使是請來名醫診治,也往往因為不明確的病症,而診斷出病名,然後開藥。這就說明了西醫並不重視處方,而是更重視病名診斷的準確性。所以他們重視類症鑑別,因為很多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症狀卻很相似。
其症候則類似者。而施以精細之鑑別也。如腸窒扶斯、肺炎、急性喇叭炎、蟲樣突起炎等。反復審察。不厭其詳。行正確之鑑別也。
在醫學校所習得者。只有病名診斷。百無處方之方法。診斷不錯。即為大先生矣。從患者之立場考之。所謂大先生者。亦不過知其自己疾病之正確與否耳。苟其病名診斷確實。認為必能治療疾病。
以上云云。為述西洋醫學之先重病名診斷。然後處方。倘病名相同。則無論何人。其所處之方。大抵大同小異焉。漢方醫學之診斷。開口必曰診斷其為何湯之證。詳言之。即所謂從自覺的及他覺的症候。而非診斷其別名。乃診斷其處方也。探察其症候。而施以對症療法。以視西洋醫覺之病名診斷。
白話文:
中醫診斷重視細緻的鑑別,即使症狀類似,也要仔細觀察,反覆審查,不厭其詳,才能確診。現代醫學偏重病名診斷,只要診斷正確,就算醫術高超。然而,患者只想知道自己病症的正確性,是否能治癒,並非只在乎病名。中醫診斷則著重於辨證論治,從患者的自覺和他覺症狀出發,找出適合的藥方,而非單純以病名來診斷。
則省略焉。西洋醫學於類症鑑別。重視之。漢方醫學則不然。重視類方鑑別。其處方基因於複雜之組織。例如傷寒論中說明。太陽病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之輕微者)者。處方用桂枝。但太陽病之說明。雖以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為據。然猶須辨其脈浮而緩症候具備。乃稱之為桂枝湯證。
以桂枝湯處方焉。此在西洋醫學。則不知其為何病也。
太陽病之項背強。無汗而惡風者。用葛根湯。桂枝湯與葛根湯均為發汗之劑。相類方也。然有鑑別之點。蓋桂枝湯出汗。葛根湯則無汗。即出汗者用桂枝湯。無汗者始用葛根湯。且同一有汗也。更鑑別為桂枝湯與麻黃之症焉。此視其汗之有無。脈之緩緊與筋骨之有無疼痛而區別焉。
白話文:
中醫的辨證論治中,重視類方鑑別,不像西醫重視類症鑑別。例如《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頭痛發熱、惡風的症狀,可以用桂枝湯治療。但太陽病的描述包含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等症狀,還需要辨別脈象浮緩等症候,才能確診為桂枝湯證。
西醫可能無法理解這種以症狀組合和脈象來判斷疾病的方法。
同樣的,太陽病項背強、無汗而惡風的症狀可以用葛根湯治療。桂枝湯和葛根湯都是發汗藥,但有區別:桂枝湯會出汗,葛根湯則不會。因此,出汗就用桂枝湯,無汗就用葛根湯。即使都出汗,也要根據汗量、脈象的緩緊程度以及筋骨是否有疼痛,進一步區別是否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
漢方醫學於類方鑑別。至如何方重視乎。曰。同一發汗劑也。應用麻黃湯者。與桂枝湯則不利。此俗名病不受藥也。反之桂枝湯之症與麻黃湯。則發汗過多。身體違和。用藥反增其新病。是為誤治。傷寒論中。特於此點。嚴重戒之。傷寒論一卷中。說及誤治之處治。即漢方之類方鑑別也。
西洋醫為對於病名之療治。漢方醫為對於病症之療治。西洋醫學重視病名診斷。對於病症療治。則忽略焉。漢方醫於病名診斷甚省手續。而直接在選擇處方。處方選擇之於病症。與西洋醫學異途而同歸。例如同為子宮癌也。西洋醫學必從其癌之進行程度(病症)而決定手術與否。
白話文:
漢方醫學的類方鑑別
漢方醫學在類方鑑別上十分重視。例如,同為發汗劑,麻黃湯與桂枝湯的應用就有所區別。如果病人適合用麻黃湯,卻誤用桂枝湯,就會造成「病不受藥」的現象。反之,若病人適合用桂枝湯,卻誤用麻黃湯,則會因發汗過度而導致身體不適,甚至產生新的病症,這就是誤治,會對病人造成傷害。《傷寒論》中特別強調這一點,並嚴格告誡醫師要謹慎用藥。在《傷寒論》第一卷中,就詳細說明了誤治的各種情況,這正是漢方醫學類方鑑別的精髓所在。
西洋醫與漢方醫的異同
西洋醫學著重於病名的診斷和治療,而漢方醫學則重視病症的診斷和治療。西洋醫學在病名診斷方面十分重視,對於病症的治療則相對忽略。漢方醫學在病名診斷方面流程相對簡潔,直接針對病症選擇處方。雖然兩者在處方選擇的思路上有所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治療疾病,可謂「異途而同歸」。
例如,同為子宮癌,西洋醫學會根據癌細胞的發展程度(病症)來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同一肺炎也。要講究其病症。而後求處置。所謂對症療法也。而於行手術之前。更不可不知正確之病師。故西洋醫術不重在病症之決定。而重在病名診斷。譬如窒扶的里之血清注射。為窒扶的里之特效藥。對於其他疾病有害無益也。因其有害無益。故必須病名診斷正確。
漢方醫學亦有病名。然不重病名診斷。漢方醫學對病名無特殊療法。即知其病名。亦不影響於處方。蓋漢醫之病名。乃指症候而言。有某種症候而包括許多不同之點者。則冠以某某病名。以示區別。然亦無大關係。譬如西洋醫學之對症療法。與漢方醫學之治療方法。同一問題之病症也。
白話文:
肺炎這種病,要先仔細觀察病症,才能針對病症選擇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對症療法。尤其在進行手術之前,更要先確認病症,才能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西醫注重病名診斷,例如窒息的治療,他們會使用針對窒息的特效藥,但這種藥對其他疾病可能就沒有效果,甚至有害。所以,病名診斷必須準確。
中醫也有病名,但並不重視病名診斷。中醫對病名沒有特定的療法,即使知道病名,也不影響開方用藥。因為中醫的病名是指症候而言,某種症候可能包含許多不同的病因,所以就冠以某個病名,方便區別,但並非最重要的依據。因此,西醫的對症療法和中醫的治療方法,其實都是針對同一問題的病症進行治療。
前者之於病症。乃單一之病症。(例如疼痛不眠咳嗽)後者之於病症。乃指諸症候而言。故漢方之療治方法。曰對症療法。與西洋醫學之內容大異者也。漢方之於特殊療法。不甚考究。故對於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黴毒、中耳炎等。往往用同一之處方。西洋醫目為重視者。
漢醫往往放任之。西洋醫學之放任者。漢醫學又往往視為適用之方法焉。而實際上往往同能得所期之效果。又西洋醫學對於同一病名應用其症狀之變化。病勢之如何。(特所謂虛症實症)此則漢方亦然。總之漢方之處方為非特殊的。
此上拉雜記述。恐讀者不甚清楚。茲更約述其大要。漢洋二醫學治療上所根據者。均從病症。西洋於諸症候診斷其病名。對於病名有特殊療法。對單一之病症有對症療法。漢方從諸症候上診斷處方。病名診斷並重要。不考究特殊療法。(僅針灸方面有之)對於病之態度。兩者殊多異點。
白話文:
前者所指的病症,指的是單一的病症,例如疼痛、失眠、咳嗽等。後者所指的病症,是指各種症狀而言。所以中醫的治療方法,稱為「對症療法」,與西醫的內容大不相同。中醫對於特殊療法並不十分考究,因此對於流行性感冒、腸胃炎、梅毒、中耳炎等疾病,往往使用同一種藥方。西醫認為這些疾病需要重視,而中醫則往往放任不管。西醫所放任的,中醫又往往認為是適用的方法。實際上,兩種方法往往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西醫對於同一個病名,會根據症狀的變化、病情的發展,以及虛症實症等因素,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也是如此。總之,中醫的藥方並不具有特殊性。
以上所述可能不夠清楚,簡而言之,中西醫治療的依據都是病症。西醫根據各種症狀診斷出病名,並針對病名採取特殊的療法,同時也針對單一的病症採用對症療法。中醫則根據各種症狀診斷出病名,並開出藥方。病名診斷和藥方都很重要,但中醫並不考究特殊療法(只有針灸方面有所考究)。在治療疾病的態度上,中西醫有很大的差異。
西洋醫學注意之點。往往為漢醫學所不問者。漢方醫學之重要症候。西洋醫學不免省略之。蓋處方之性質不同使然也。
兩醫學於治療方法。非根本相異。乃趨向之不同也。最後一述漢方處方中有興味之體會法。漢方醫學之寶典。無論何人。莫不知為傷寒金匱。傷寒金匱之公式。即為處方問題。苟能熟讀而深味之。庶可以解對於患者之處方應用法。蓋處方之性能為經驗。經驗次第深廣。應用自然巧妙。
奇想天外。神而明之。即能體會矣。故體會者。漢方之先決問題也。無論西醫漢醫。多崇經驗。西洋醫有經驗。則診斷確實。漢方醫有經驗。則治療巧妙。漢醫技倆之進步者。則所用之處方數減少。苟得運用之妙。則僅數十方。可以治萬病。西洋醫者。爭病名之診斷。漢方醫者。
爭如何以處方。
西洋醫間有運用處方之巧妙者。但不及漢方處方之自然而有獨到之處也。
白話文:
西醫重視的細節,中醫往往不探究。中醫重要的症狀,西醫容易忽略,這是因為兩者的處方性質不同。
兩者在治療方法上並非根本差異,而是方向不同。最後,談談中醫處方中有趣味的體會方法。中醫的寶典,無論誰都知道是《傷寒金匱》。《傷寒金匱》的公式,就是處方問題。若能熟讀並深入理解,便能解開對病人的處方應用方法。處方的性能來自經驗,經驗越深廣,應用自然越巧妙。
天馬行空,心領神會,便能體會。所以,體會是中醫的先決問題。無論西醫中醫,都推崇經驗。西醫有經驗,則診斷準確;中醫有經驗,則治療巧妙。中醫技藝精進的人,所用的處方數目就會減少。如果能精妙運用,僅用數十個方子就能治百病。西醫致力於診斷病名,中醫則致力於如何以處方。
西醫中也有運用處方巧妙的人,但比不上中醫處方自然而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