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茯苓

回本書目錄

茯苓

1. 茯苓

茯苓。產於日本各地。就中以東京府(二三萬斤)千葉埼玉縣。(二萬斤)茨城枋木縣。(三萬斤)長野縣。(一萬斤)奈良縣(三四萬斤)為主。而東京市場中。對茨城縣笠間地方產者。稱笠間茯苓。以其品質優良也。關西之古來有有薩摩產之上品。用為藥用。需要甚多。

古來農村。於晚秋以至翌春之三四個月之農間期中。以是為一副業。所謂茯苓時期也。其方法各地大同小異。用具僅茯苓突、鐮、籠之三種足矣。茯苓突或稱僕特子希要。或大或小。以堅木之圓棒。直徑凡一寸。長六寸之柄。一尺四五尺寸之棒。成丁字形。其端附長一尺五寸至二尺之大箸檥之鋼鐵。

白話文:

茯苓產地與栽培方法

茯苓,產於日本各地,主要產區包括:

  • 東京府:二三萬斤
  • 千葉、埼玉縣:二萬斤
  • 茨城、枋木縣:三萬斤
  • 長野縣:一萬斤
  • 奈良縣:三四萬斤

東京市場以茨城縣笠間地方產的茯苓品質最優,稱為「笠間茯苓」。關西地區則以古時薩摩產的茯苓為上品,藥用需求甚多。

古時農村,在晚秋至翌春的農閒期(約三四個月),以種植茯苓為副業,稱為「茯苓時期」。各地栽培方法大同小異,所需工具僅茯苓突、鐮刀、籠子三種。

茯苓突又稱「僕特子希要」,大小不一,以堅硬的圓木製成,直徑約一寸,長六寸的柄,連接一尺四五寸長的棒,形成丁字形。其端部附著長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大箸,並以鋼鐵加固。

圓棒之端尖銳。鐮者。即鐮刀也。大約二寸五分至三寸間。籠為口徑一尺五寸高二尺之竹籠。堪入茯苓約十貫。近來此茯苓籠以南京麻袋代見之。略見時代色矣。

茯苓發生於經採伐後三四年之松樹之根。周圍之上中。又蕨發生於二三年禾本植物之根。但極所稀見也。尚有茯苓多發生於黑松與赤松間松之切截期。俗有秋及春切之區別。秋切者。切口白。春切者。切口赤。茯苓於經秋切之。三四年後。多發生於松根。男子一人之採收量。

以時期及發生之場所為定。平均每日五貫內外。往年東京府拜島村中。採取茯苓之一個重四貫八百錢。又二十年前東京府深大寺大師境內。一個茯苓重達十八貫也。東京府下之採取地。以多摩川流域為中心。上自島上。下至溝口及田畝之中。均有出產。

白話文:

圓棒的末端尖銳,像鐮刀一樣,大約長度在二寸五分到三寸之間。籠子是用口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竹子製成,可以裝下約十貫的茯苓。近來,這種茯苓籠被南京麻袋取代,這也多少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茯苓通常長在經採伐後三四年左右的松樹根部周圍,上中部位。蕨類植物則長在二三年生的禾本科植物根部,但非常罕見。茯苓還經常長在黑松和赤松之間,在松樹被砍伐後的切口處。民間習慣上將秋季砍伐的稱為「秋切」,切口顏色是白色的;春季砍伐的稱為「春切」,切口顏色是紅色的。在秋季砍伐的松樹根部,三年到四年後,茯苓會大量長出。一個人一天能採集的茯苓數量,

取決於季節和產地。平均每天可以採集五貫左右。過去,東京府拜島村曾經採集到一個重量達四貫八百錢的茯苓。二十年前,東京府深大寺大師境內還曾經採集到一個重量達到十八貫的茯苓。東京府下採集茯苓的地方,以多摩川流域為中心,從島上到溝口和田地中都有出產。

採集茯苓庖丁。浸水中二晝夜。剝除外皮。更切為適宜之大。日光乾燥之。乾燥塊約五成。時價每百斤二十五丸。茯苓調製之方法。俗有丸茯堅茯(剝茯)角茯之三種。中國丸茯稱皮茯苓。角茯稱方苓。

又有赤茯白茯之區別。一般茯苓之於秋冬之後採集者。其質實而色白。春季之採品。多呈淡紅色。所謂帶赤味也。調製時。充分水浸而乾燥之。為純白色。一般多以白色者為上品。亦如上述之法。水浸而調製之。

白話文:

採集茯苓,用刀切開。浸泡在水中兩天兩夜。剝除外皮。再切成適當大小。用陽光曬乾。乾燥後的塊狀茯苓約為原本重量的五成。市面上每百斤茯苓售價二十五丸。茯苓的加工方式,民間有丸茯、堅茯(也叫剝茯)和角茯三種。中國將丸茯稱作皮茯苓,角茯稱作方苓。

另外,茯苓還有赤茯和白茯的區別。一般來說,秋冬之後採集的茯苓,質地堅實,顏色潔白。春天採集的茯苓,大多呈淡紅色,也就是帶有一點紅色。加工時,充分浸泡在水中後再乾燥,就會變成純白色。一般來說,白色茯苓是上品。其他種類的茯苓,也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浸泡在水中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