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病名異同辨 (1)
病名異同辨 (1)
1. 病名異同辨
腸填塞,漢名吐糞病。匯解曰。口中轉屎者。小兒從口中出屎也。大人亦有發之者。有人以關格與吐糞病對照者。然不甚穩當。關者塞也。格者閉也。即壅塞之義也。就靈樞素問及八十一難經等書考其症狀。亦與吐糞病不合云。
腸結核漢名脾腎瀉。亦稱五更瀉。雞鳴下痢。皆在曉曙催便。夜夜下痢之謂也。
腸出血,漢名有下血、便血、腸風、腸風便血、腸風下血、臟毒下血等名稱。回春曰。腸風之下血。必在糞前。名曰近血。臟毒之下血。必在糞後。名曰遠血。丹溪曰。近血從大腸。遠血從小腸。
腸神經痛漢名疝氣。出自素問內經。馬玄臺注曰。積土之高大者曰山。疝者漸積之義也。說文疝者腹痛也。丹臺玉案曰。疝。俗名小腸氣。病源中類別為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五種。又分為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腑疝、狼疝七種。爾後名稱百出。不遑枚舉矣。
金匱載寒疝之痛達臍。方書云此症因多食冷物。或冒雨露。或以涉水。致腰下厥冷而後發痛者也。此即西醫之所謂僂麻質斯性疝痛、或風氣疝云。又一說謂此即西醫之所謂腹膜炎。究屬是否。姑志之以備考證云。
大便秘結,漢名大便閉。或單稱秘結。大成論鈔曰。秘者經數日不通也。結有便雖通而結澀難於暢達也。漢醫別秘結為三。即燥屎、脾弱、虛秘是也。
寄生蟲病,漢名蟲證。神農本草始稱三蟲。曰便蟯蟲、寸白蟲、蟯蟲。至巢元方始有九蟲。爾後其說漸濫。甚有八萬屍蟲之說。亦妄誕之甚矣。
條蟲漢名寸白蟲。其形寸寸有節。顏色白。故稱寸白蟲。
蟯蟲漢名除蟯蟲之外。亦名短蟲。蟯蟲之名。出自史記倉公傳。又穀道蟲、大孔蟲。皆蟯蟲之別名也。婦人陰中生細蟲。搔癢難忍。為醫家屢屢所見之病。是即蟯蟲出肛門匍匐入膣內之所致。俗醫往往認為陰癢者誤也。
腹膜炎,漢名沖疝。又稱卒疝。骨空論曰。從小腹而上衝於心之痛為沖疝。日人今材亮曰。此病發時。疼痛之劇烈。如切如刺。手不可近。有寒戰者。有便秘者。有腹脹者。前輩有認為即西醫之腹膜者。是否正確。姑待證實。
腹內壅積,漢名積聚。名出靈樞。論詳難經。按積聚者。即所謂癥瘕、癖積、疝塊、癥結、痃癖、塊癖之類也。症即是積。積即是症。義固同也。瘕即是聚。聚即是瘕。義亦同也。但癥瘕雖均為積聚。究屬不可混同。症之義。謂積聚於腹裡之物。以手按之。顯然有塊可徵者也。
瘕者假聚之義。雖有聚積之象。其形或現或隱。不能確定之謂也。疝者有腹痛之謂也。後世稱小兒之腹中有物如塊者曰癖。其在婦人者曰症。
黃疸,本系漢名。出自素靈、難經、金匱等書。一名黃癉。景岳全書所載之膽黃。亦黃疸也。俗醫說其原因謂食鼠糞或生黃瓜而發此病。亦極無稽之臆說也。
白話文:
病名異同辨
腸阻塞,中醫古籍稱作吐糞病。解釋是,口中吐出像糞便的東西,小孩子會從口中排出糞便。大人也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有人把關格病和吐糞病做比較,但不太恰當。關的意思是堵塞,格的意思是阻礙,都是壅塞的意思。根據《靈樞》、《素問》和《八十一難經》等書的記載,關格病的症狀也和吐糞病不符合。
腸結核,中醫古籍稱作脾腎瀉,也叫五更瀉或雞鳴下痢,都是指在黎明時分催促排便,夜裡也會拉肚子的情況。
腸出血,中醫古籍有下血、便血、腸風、腸風便血、腸風下血、臟毒下血等名稱。《回春》這本書說,腸風引起的出血,一定是在排便前,稱為近血;臟毒引起的出血,一定是在排便後,稱為遠血。朱丹溪認為,近血來自大腸,遠血來自小腸。
腸神經痛,中醫古籍稱作疝氣,出自《素問內經》。馬玄臺註解說,像堆積高大的土稱為山,疝的意思是逐漸累積。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疝是腹痛的意思。《丹臺玉案》說,疝俗稱小腸氣。《病源》這本書中將疝分為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五種,又分為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腑疝、狼疝七種。後來出現很多不同的名稱,多到無法一一列舉。
《金匱要略》記載寒疝的疼痛會到肚臍,醫書說這種病是因為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或者淋雨、涉水,導致腰部以下冰冷,然後才開始疼痛。這就像西醫說的風濕性疝痛或風氣疝。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就是西醫說的腹膜炎,究竟是不是,姑且先記錄下來,以備考證。
大便秘結,中醫古籍稱作大便閉,或單稱秘結。《大成論鈔》說,秘是指好幾天都沒有排便,結是指雖然有排便,但大便乾硬難以順暢排出。中醫將便秘分為三種:燥屎、脾弱、虛秘。
寄生蟲病,中醫古籍稱作蟲證。《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到三種蟲:便蟯蟲、寸白蟲、蟯蟲。到了巢元方時,則出現九種蟲的說法,後來這種說法越來越誇大,甚至出現八萬屍蟲的說法,非常荒謬。
條蟲,中醫古籍稱作寸白蟲,因為它形狀一節一節像一寸長,顏色是白色的,所以叫寸白蟲。
蟯蟲,中醫古籍除了稱作蟯蟲,也叫短蟲。蟯蟲這個名稱出自《史記·倉公傳》,又叫穀道蟲、大孔蟲,都是蟯蟲的別名。婦女陰道中長出細小的蟲,導致搔癢難忍,是醫生經常遇到的病。這是因為蟯蟲從肛門爬到陰道內所導致的。民間醫生常常誤以為陰部搔癢就是這種病,是錯誤的觀念。
腹膜炎,中醫古籍稱作沖疝,也叫卒疝。《骨空論》說,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的疼痛稱為沖疝。日本人今材亮說,這種病發作時,疼痛劇烈,像刀割一樣,無法碰觸,有些會有發冷,有些會有便秘,有些會有腹脹。前人有認為這就是西醫說的腹膜炎,是否正確,有待證實。
腹內腫塊,中醫古籍稱作積聚,名稱出自《靈樞》,詳細論述在《難經》。積聚是指癥瘕、癖積、疝塊、癥結、痃癖、塊癖等。症就是積,積就是症,意思相同。瘕就是聚,聚就是瘕,意思也相同。但症瘕雖然都屬於積聚,但不能混為一談。症是指腹部內有東西堆積,用手按可以明顯摸到腫塊。
瘕的意思是假性的堆積,雖然有堆積的現象,但形狀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無法確定。疝是有腹痛的意思。後人稱小孩子肚子裡有像腫塊的東西叫癖,出現在婦女身上則稱為症。
黃疸,本來就是中醫的名稱,出自《素問》、《靈樞》、《難經》、《金匱要略》等書,也叫黃癉。《景岳全書》記載的膽黃也是黃疸。民間醫生說這個病的原因是吃了老鼠屎或生黃瓜,都是沒有根據的胡亂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