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人參

回本書目錄

人參

1. 人參

人參,日本所無。在昔日,一枝人參之價值,與女子之身價相等。今已大量生產於日本內地,年產十五萬斤。朝鮮亦有同樣之產額,遠輸於美國及中國。內地栽培之盛者,以福島縣為最;長野、島根次之。其中以會津人參、信州人參、云州人參最為知名。

本邦之創植人參,始於德川三代將軍家光之時。從朝鮮而得種子,始植於野州日光。其後,會津藩以種子栽培之,稱為御種人參,為藩之專賣事業,占莫大之利益。今會津地方,於內地佔最大之產額。近松遊東山溫泉之人,沿道到處可見人參畑之散在。

出雲人參之傳播,在享保二年。時藩王松平侯,非常熱心此產業。派藩士小村茂重赴日光;小村氏喬妝農夫,習得栽培調製之法,且盜其種子置杖中。歸藩後,最初之試驗即得好結果;就在其所領土地內二十八所,栽培繁殖。設人參事務所,禁制粗製濫造,獎勵生產販賣。云州人參之名遠振中國矣。

及天保年間,年產達三萬五千斤;信州地方之栽培,其初起不明,亦傳得於會津;大部分輸入中國。

朝鮮之栽培,以京畿道開城郡為中心。定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為特別耕作區域,布專賣制。凡製造之紅參,由總督府專賣。

參之採取後,洗其根,盡曝於日光中而任其乾者,為白參。入蒸籠經數十分鐘之蒸燒,而後乾燒之者,為紅參。紅參最投中國人之所好。其製法以小澱粉化為糊,塗其外堅硬之,則貯藏後可免蟲害之患,且呈黃紅色半透明體,外觀非常美麗。但其內之成分,較白參已失去幾分。

因蒸熱之際,陷落於煮水中之水分,含有多量之力也。此力稱為參精,副產物也,以高價賣出之。

云州所制者,以水蒸氣代蒸之,極短時間浸於熱湯中,然後乾燥之。其性質大體在白參與紅參之間。

製造之品,以形整而大者為上品。分為二十五種等級,一斤(百六十錢)之枝數,最上者二十五枝。附以宇、宙、天、鳳、仁、義、禮、智、信、順、花、春夏、中夏、月秋、云冬、玉功、次功、商虎等之記號。此記號在日本內地,各處相同;惟朝鮮者不得而知。

(清水注)今西洋醫派用人參,往往誤解其效用。漢方用人參,必有一定之症狀;以外用之,往往無效,反而有害。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在古代日本並不產出,過去,一株人參的價值竟等同於一個女子的嫁妝。然而,現在日本國內已經大量生產,每年的產量約有十五萬斤,朝鮮的產量也相當。這些人參不僅運銷至美國,也輸往中國。在內地,福島縣是栽培人參最多的地方,其次為長野和島根。其中,會津人參、信州人參和雲州人參最為知名。

日本開始栽植人參是在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時期,從朝鮮獲得種子,在日光地區開始種植。之後,會津藩開始進行種子的栽培,稱為「御種人參」,作為藩的專賣事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如今,會津地區的人參產量在日本國內最大。遊客去東山溫泉的路上,隨處可見人參田。

至於雲州人參的傳播,是在享保二年。當時藩主松平侯對這項產業非常熱衷,派遣藩士小村茂重前往日光學習。小村裝扮成農夫,學習了栽培和製作方法,甚至將種子藏在手杖中偷帶回藩,開始試驗栽培,結果成功。他將人參種植在他的領地內共二十八個地方,並設立人參事務所,嚴格管制製造品質,鼓勵生產和銷售,使雲州人參的名聲遠播至中國。

到了天保年間,信州地區的人參年產量達到三萬五千斤,栽培起源不詳,據說也是從會津得到種子。大部分的人參都輸往中國。

朝鮮的人參栽培以京畿道開城郡為中心,將京畿、黃海、平安三道設定為特別耕作區,實施專賣制度,所有製造的紅參都由總督府專賣。

人參採收後,先清洗根部,再曬在太陽下自然乾燥的,稱為白參;若放入蒸籠蒸煮數分鐘,再進行乾燥的,就是紅參。紅參最符合中國人的喜好。製作過程中,會將小澱粉化為糊狀,塗在外層使其堅硬,這樣可以防止儲存後被蟲蛀,而且呈現黃紅色半透明狀,外觀非常漂亮,但內部成分會比白參少一些,因為蒸煮時會流失一些水分,這些水分含有大量的人參精華,作為副產品,以高價售出。

雲州製作的人參,使用水蒸氣代替蒸煮,僅短暫浸泡在熱水中,然後乾燥,其特性介於白參和紅參之間。

在製造品質上,形狀完整且大的人參為上品,分為二十五種等級,每斤(一百六十錢)的人參枝數,最高級的只有二十五枝,分別標示宇、宙、天、鳳、仁、義、禮、智、信、順、花、春夏、中夏、月秋、雲冬、玉功、次功、商虎等符號。這些符號在日本各地都相同,但在朝鮮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清水注:現在西醫使用人參時,常常誤解其功效。漢方使用人參時,必須根據特定的症狀,如果不符合症狀使用,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可能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