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周代醫學概況 (1)
周代醫學概況 (1)
1. 周代醫學概況
2. (一)制度
中國醫學之制度。從古即非常進步。於周代初期。已臻於健全之域。
周禮天官。醫學中分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醫官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階級。
四科之中。其職權皆有限制。疾醫治療體內疾患。即普通之疾病。瘍醫治療體外疾患。即施行創傷。挫骨。腫瘍等的手術。食醫在留意於君王之飲食物。獸醫即醫治畜類者也。
各醫局最高級之人員。實行監督醫師之貴。有上士二人。以統率之。上士以下諸醫師。從事於處理局內關於醫藥上一切事件。設立倉庫。蒐集貯藏藥草。凡遇胃疾病。蒙創傷者。統由高級人員命令各本局勤務醫士前往施治。一年期滿。由高級人員考查各醫士成績。以規定其待遇之高下。
醫局之高級人員。為政府僱傭之官吏。對於醫士成績之考查。列有定章。大概治療病人。十人十愈。無一死亡者。拔為上選。誤一人。成績次之。待遇亦次之。誤二人。成績更次。待遇亦更次。誤三人。成績最下。待遇亦最低。若誤四人。屬於劣等。至於醫士從事職務。對於病者生死。
亦有一定紀錄。隨時報告監督官。當時民間別無開業之醫士。亦無取締醫士之方法。
食醫。專司帝王飲食之物。調查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以及八珍等調味。配合是否正確。大要以米飯宜溫。吸汁宜熱。醬宜涼。飲料宜冷為旨。對於香味之選擇。春主酸。夏主苦。秋主辛。冬主咸。更附加甘味之糖與曲。以改善食味。
疾醫所以處置一般人民之內科疾患者。對於疾病。以天時而異。蓋四季疾病。各現其特異之點。如春天多頭痛與神經病。夏天多皮膚病。秋天多熱病和瘧病。冬天多氣管枝病以及肺病。而特別注意於流行病。適用五味、五穀。五藥以治療。同時豫示五氣、五聲、五色之結果。
此外若九竅之變化。五藏六腑之不適。亦為特別注意。病者由疾醫規定治療後。須將治療結果。詳細報告於監督官。
瘍醫醫局。治療創傷、腫物、骨折、打撲傷等病。施治之法。乃用膏藥。搔爬針法。燒灼(灸點)等。對於腫物。在乎攻其病毒。用五毒以攻毒。用五氣以養銳氣。用五藥以治局所。而將五味以補肉體。酸味主骨格。辛味主腠理。鹹味主血液。苦味主呼吸。甘味主筋肉更用黏著性物質以養各部。冀得療治腫物。
各醫局之組織。甚為妥當。茲將各醫士之職位。人員之分配。表列之如下。
醫師(上級監督醫局)
上士(上級醫官),二人
下士(下級醫官),四人
府(倉庫員),二人
史(書記),二人
徒(使丁),二十人
食醫
中士(中級醫官),二人
疾醫
中士(中級醫官),八人
瘍醫
下士(下級醫官),八人
獸醫
下士(下級醫官),四人
此外地方上更設下級醫局。和瘍醫局同一組織。置下級醫官等。
白話文:
[(一)制度]
中國醫學的制度,自古以來就十分先進,在周朝初期,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
根據周禮中的天官部分,醫學被細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個專科。在醫官的職級上,又分為上士、中士、下士三個層級。
在這四個專科中,每個都有明確的職責範圍。疾醫主要負責治療體內的疾病;瘍醫專門處理體外的傷害,包括創傷、骨傷、腫瘤等手術;食醫則專注於帝王的飲食;而獸醫,就是專門治療動物疾病的醫生。
在各醫局中,最高級的人員負責監督醫生的工作,通常由兩名上士擔任。他們之下,有許多醫生負責處理醫藥相關的事務,包括設立倉庫,收集並儲存藥材。一旦有人生病或受傷,這些高級人員會指派醫局內的醫生前去治療。每一年,他們會評估醫生的表現,以此來決定他們的待遇。
高級人員是政府聘請的官員,他們有一套固定的評估標準。如果一個醫生能夠治療十個病人,並且全部痊癒,他會被評為最優秀的醫生。如果出現一個失誤,他的評價就會降低,相應的待遇也會減少。失誤越多,評價和待遇就越低。如果失誤達到四次,那他將被視為不合格的醫生。
食醫的職責是專門負責帝王的飲食,確保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以及八珍等調味品的配比正確。大致上,他們認為米飯應該溫熱,湯汁應滾燙,醬料宜冷,飲料要冰涼。對香氣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規律:春天偏愛酸味,夏天偏好苦味,秋天傾向辛味,冬天則更喜愛鹹味。此外,他們還會加入甜味的糖和曲來提升食物的味道。
疾醫負責一般民眾的內科疾病治療。他們注意到,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疾病特徵。例如,春季常見頭痛和神經系統問題,夏季多發皮膚疾病,秋季則多熱病和瘧疾,冬季則多呼吸系統疾病。他們特別重視流行病的防治,會使用五味、五穀、五藥進行治療,並預測五氣、五聲、五色的影響。
另外,對於人體九竅的變化和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疾醫也會特別關注。病人在接受疾醫治療後,必須將治療結果詳細地報告給監督官。
瘍醫負責治療創傷、腫塊、骨折和打撲傷等疾病。他們會使用膏藥、刮痧針法和燒灼(灸點)等方法來治療。對於腫塊,他們會使用五毒來消解毒素,使用五氣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使用五藥來局部治療,再使用五味來滋補身體。例如,酸味可以強化骨骼,辛辣味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鹹味有利於血液循環,苦味能改善呼吸,甜味可以滋養肌肉。此外,他們還會使用粘性物質來滋養各個部位,以期達到治療腫塊的效果。
在各醫局的組織結構上,都設計得相當完善。以下是各醫士的職位和人員配置:
-
醫師(上級監督醫局)
-
上士(上級醫官):2人
-
下士(下級醫官):4人
-
倉庫員:2人
-
書記:2人
-
使丁:20人
-
食醫
-
中士(中級醫官):2人
-
疾醫
-
中士(中級醫官):8人
-
瘡醫
-
下士(下級醫官):8人
-
獸醫
-
下士(下級醫官):4人
此外,在地方上,還有下級醫局和瘍醫局,組織結構與上述相同,配備有下級醫官等。
這個制度中,食醫的地位特別高,組織結構值得我們關注。從宋代開始,官方設立的醫學校就有宮廷醫官,這是為了培養御醫的機構,其性質可追溯至此。此外,最早創立的醫局,還享有某些特殊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