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2)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2)
1.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西洋醫為對於病名之療治。漢方醫為對於病症之療治。西洋醫學重視病名診斷。對於病症療治。則忽略焉。漢方醫於病名診斷甚省手續。而直接在選擇處方。處方選擇之於病症。與西洋醫學異途而同歸。例如同為子宮癌也。西洋醫學必從其癌之進行程度(病症)而決定手術與否。
同一肺炎也。要講究其病症。而後求處置。所謂對症療法也。而於行手術之前。更不可不知正確之病師。故西洋醫術不重在病症之決定。而重在病名診斷。譬如窒扶的里之血清注射。為窒扶的里之特效藥。對於其他疾病有害無益也。因其有害無益。故必須病名診斷正確。
漢方醫學亦有病名。然不重病名診斷。漢方醫學對病名無特殊療法。即知其病名。亦不影響於處方。蓋漢醫之病名。乃指症候而言。有某種症候而包括許多不同之點者。則冠以某某病名。以示區別。然亦無大關係。譬如西洋醫學之對症療法。與漢方醫學之治療方法。同一問題之病症也。
前者之於病症。乃單一之病症。(例如疼痛不眠咳嗽)後者之於病症。乃指諸症候而言。故漢方之療治方法。曰對症療法。與西洋醫學之內容大異者也。漢方之於特殊療法。不甚考究。故對於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黴毒、中耳炎等。往往用同一之處方。西洋醫目為重視者。
漢醫往往放任之。西洋醫學之放任者。漢醫學又往往視為適用之方法焉。而實際上往往同能得所期之效果。又西洋醫學對於同一病名應用其症狀之變化。病勢之如何。(特所謂虛症實症)此則漢方亦然。總之漢方之處方為非特殊的。
此上拉雜記述。恐讀者不甚清楚。茲更約述其大要。漢洋二醫學治療上所根據者。均從病症。西洋於諸症候診斷其病名。對於病名有特殊療法。對單一之病症有對症療法。漢方從諸症候上診斷處方。病名診斷並重要。不考究特殊療法。(僅針灸方面有之)對於病之態度。兩者殊多異點。
西洋醫學注意之點。往往為漢醫學所不問者。漢方醫學之重要症候。西洋醫學不免省略之。蓋處方之性質不同使然也。
兩醫學於治療方法。非根本相異。乃趨向之不同也。最後一述漢方處方中有興味之體會法。漢方醫學之寶典。無論何人。莫不知為傷寒金匱。傷寒金匱之公式。即為處方問題。苟能熟讀而深味之。庶可以解對於患者之處方應用法。蓋處方之性能為經驗。經驗次第深廣。應用自然巧妙。
奇想天外。神而明之。即能體會矣。故體會者。漢方之先決問題也。無論西醫漢醫。多崇經驗。西洋醫有經驗。則診斷確實。漢方醫有經驗。則治療巧妙。漢醫技倆之進步者。則所用之處方數減少。苟得運用之妙。則僅數十方。可以治萬病。西洋醫者。爭病名之診斷。漢方醫者。
白話文:
西醫的治療方法是針對疾病的名稱來治療,而中醫則是針對疾病的症狀來治療。西醫很重視疾病名稱的診斷,但在治療症狀方面則有所忽略。中醫在疾病名稱的診斷上比較簡略,而是直接選擇處方。中醫選擇處方是針對病症,這和西醫的治療途徑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例如,同樣是子宮癌,西醫一定會根據癌症的發展程度(病症)來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同樣是肺炎,西醫會仔細研究其病症,然後採取治療措施,也就是所謂的對症療法。而且在手術之前,更必須清楚知道正確的病理。因此,西醫不著重在確定病症,而是著重在疾病名稱的診斷。例如,對於白喉的病人,注射白喉血清是特效藥,但對於其他疾病卻有害無益。由於它有害無益,所以必須正確診斷病名。
中醫也有疾病名稱,但不重視疾病名稱的診斷。中醫對於疾病名稱沒有特殊的療法,即使知道病名,也不會影響處方的選擇。因為中醫的疾病名稱是指症狀而言,只要有某種症狀,就給予某某病名來區別,但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西醫的對症療法與中醫的治療方法,都是針對同樣的病症問題。
前者(西醫)的對症療法是針對單一的病症(例如疼痛、失眠、咳嗽),而後者(中醫)的對症療法是指各種症狀而言。因此,中醫的治療方法稱為對症療法,這與西醫的內容大不相同。中醫對於特殊療法不怎麼講究,所以對於流行性感冒、傷寒、梅毒、中耳炎等疾病,常常使用相同的處方。西醫很重視這一點,
而中醫往往放任不管。西醫認為可以放任的,中醫學又常常認為是適用的方法。而實際上,往往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西醫對於同一疾病名稱,會根據症狀的變化和病勢的發展(特別是虛證和實證)來調整治療,中醫也是如此。總之,中醫的處方並非針對特定的疾病。
以上雜亂的敘述,恐怕讀者不太清楚,現在再簡述其重點。中西醫在治療上所依據的都是病症。西醫是根據各種症狀來診斷疾病名稱,然後針對疾病名稱有特殊的療法,針對單一的病症則有對症療法。中醫是根據各種症狀來診斷處方,疾病名稱的診斷並不重要,也不研究特殊的療法(只有針灸方面有)。對於疾病的態度,兩者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西醫注意的地方,往往是中醫所不關心的。而中醫學的重要症狀,西醫又可能會忽略。這是因為處方的性質不同所導致的。
兩者在治療方法上並非根本不同,而是趨向不同。最後再說一下中醫處方中有趣的體會方法。中醫學的寶典,無論是誰,都知道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條文,就是處方的問題。如果能夠熟讀並深入體會,就可以理解如何應用處方來治療病人。因為處方的性能來自經驗,經驗逐漸深廣,應用自然會巧妙。
當思緒能夠天馬行空、融會貫通時,就能領悟其中的道理。所以體會是中醫的首要問題。無論西醫或中醫,都很重視經驗。西醫有經驗,診斷就會確切;中醫有經驗,治療就會巧妙。中醫技術的進步,會減少所用的處方數量。如果能夠運用得當,只要數十個處方,就可以治療各種疾病。西醫會爭論疾病名稱的診斷,而中醫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