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1)

回本書目錄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1)

1.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不論東西洋與古今,其治療疾病之際,必先診斷疾病,就其診斷,以定用藥之法;此在漢洋醫學,其處方用藥,根本無異也。惟二者相馳於不同之道,一見而可知根本之差異焉。

西洋醫學之於診斷,其意味為病名診斷:從病人所述之自覺的症候,醫者之觀察檢查,而得他覺的症候。此病名之診斷也。病名之診斷,其藥容易決定。故西洋醫學醫技之巧拙,以其診斷病名之確不確為斷。藥劑之實用,以病名為決定。內科書所記載殊易選擇。博士(猶言名望之高者)之處方,與町醫(猶言無名之醫)者之處方,苟其病名相同,結果亦無大異。證以病院之請大先生往診者,亦往往由不明瞭之病症,而診斷其病名,以處方與之。此例可以見矣。是故西洋醫,不重於處方,而重於診斷病名之正確。所以重類症鑑別。類症鑑別者,因有不少病症,其名相異,其症候則類似者,而施以精細之鑑別也。

如腸窒扶斯、肺炎、急性喇叭炎、蟲樣突起炎等,反復審察,不厭其詳,行正確之鑑別也。

在醫學校所習得者,只有病名診斷,百無處方之方法。診斷不錯,即為大先生矣。從患者之立場考之,所謂大先生者,亦不過知其自己疾病之正確與否耳。苟其病名診斷確實,認為必能治療疾病。

以上云云,為述西洋醫學之先重病名診斷,然後處方。倘病名相同,則無論何人,其所處之方,大抵大同小異焉。漢方醫學之診斷,開口必曰診斷其為何湯之證。詳言之,即所謂從自覺的及他覺的症候,而非診斷其別名,乃診斷其處方也。探察其症候,而施以對症療法。以視西洋醫學之病名診斷,則省略焉。西洋醫學於類症鑑別,重視之;漢方醫學則不然,重視類方鑑別。其處方基因於複雜之組織。例如傷寒論中說明,太陽病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之輕微者)者;處方用桂枝湯。但太陽病之說明,雖以頭痛發熱出汗、惡風為據,然猶須辨其脈浮而緩症候具備,乃稱之為桂枝湯證,以桂枝湯處方焉。

此在西洋醫學,則不知其為何病也。

太陽病之項背強、無汗而惡風者,用葛根湯。桂枝湯與葛根湯均為發汗之劑,相類方也。然有鑑別之點:蓋桂枝湯出汗,葛根湯則無汗。即出汗者用桂枝湯,無汗者始用葛根湯。且同一有汗也,更鑑別為桂枝湯與麻黃湯之症焉。此視其汗之有無、脈之緩緊、與筋骨之有無疼痛而區別焉。

漢方醫學於類方鑑別,至如何方重視乎?曰:同一發汗劑也,應用麻黃湯者,與桂枝湯則不利。此俗名病不受藥也。反之,桂枝湯之症與麻黃湯,則發汗過多,身體違和,用藥反增其新病。是為誤治。傷寒論中,特於此點,嚴重戒之。傷寒論一卷中,說及誤治之處治,即漢方之類方鑑別也。

白話文:

漢洋治療法之比較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還是現代,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必須先診斷疾病,然後根據診斷結果來決定用藥方法。這在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中,處方用藥的根本原則是相同的。但是,兩者在發展的道路上卻有顯著的不同,可以明顯看出根本上的差異。

西醫的診斷,著重於確認疾病的名稱。他們會根據病人描述的自身感受、以及醫生觀察和檢查到的症狀,來判斷疾病的名稱。一旦確定了病名,用藥就相對容易決定。因此,西醫技術的高低,取決於診斷病名的準確性。藥物的選擇也以病名為依據,內科書籍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容易選擇。所以,即使是名醫開的藥方和普通醫生開的藥方,如果病名相同,結果差異也不會太大。可以從醫院裡請大醫生會診的情況看出,很多時候醫生也是先搞清楚病名,然後才開藥。因此,西醫不重視處方,而是著重於診斷病名的正確性,所以他們很重視類症鑑別。類症鑑別是指,有很多疾病名稱不同,但症狀卻相似,因此需要仔細區分。例如腸窒扶斯、肺炎、急性喇叭炎、蟲樣突起炎等,醫生會反覆檢查,詳細判斷,以進行正確的鑑別診斷。

在醫學院學習的內容,主要也是學習如何診斷病名,而不是如何開處方。只要診斷正確,就被認為是好醫生。從患者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好醫生,不過就是能正確診斷出自己得了什麼病而已。如果病名診斷正確,人們就認為一定能治好病。

以上是講述西醫先重視病名診斷,然後才開處方的模式。如果病名相同,無論是誰開的藥方,差異都不會太大。中醫的診斷,開口就說要診斷出這是什麼湯證。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病人自身感受和他人觀察到的症狀,而不是診斷疾病的名稱,而是直接診斷適合使用什麼藥方。中醫通過仔細觀察症狀來進行對症治療,省略了西醫的病名診斷。西醫重視類症鑑別,而中醫則不然,中醫更重視類方鑑別。中醫的處方基於複雜的整體觀,例如《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表現為頭痛發熱、怕風(輕微怕冷),可以用桂枝湯。但是,判斷是否為太陽病,雖然以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為依據,但還需要辨別是否脈浮而緩等症狀都具備,才能判斷為桂枝湯證,然後才能使用桂枝湯。這個概念在西醫看來,是無法理解的。

太陽病表現為後背僵硬、無汗且怕風的,可以用葛根湯。桂枝湯和葛根湯都是發汗的藥劑,屬於相似的藥方,但它們的鑑別點在於,桂枝湯會使人出汗,而葛根湯不會。因此,出汗的情況使用桂枝湯,無汗的情況才使用葛根湯。即便同為出汗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鑑別,區分是適合桂枝湯還是麻黃湯。這需要觀察是否出汗、脈搏是緩還是緊、以及筋骨是否有疼痛等症狀來區分。

中醫對類方鑑別的重視程度,可以達到何種程度呢?比如說,同樣是發汗的藥劑,適合使用麻黃湯的情況,如果用了桂枝湯,就沒有效果,這就是俗稱的“病不受藥”。反之,如果桂枝湯證用了麻黃湯,就會導致發汗過多,身體不適,用錯藥反而會增加新的疾病,這就是誤治。《傷寒論》中特別強調這一點,並嚴厲告誡。在《傷寒論》中,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講述誤治後如何處理,這就是中醫的類方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