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本草學一斑 (2)
本草學一斑 (2)
1. 葶藶
(釋品)葶藶有甜苦二種。日本有伊奴奈都奈充之苦葶藶。有伊奴奈都奈充之甜葶藶。乃薺與菥蓂也。不能破氣下水。別錄云:味苦。雷斆云:苦入頂。寇宗奭曰: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是說可從。仙源藥鑑:「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遲緩」之說,要在看病症輕重而用之也。
(釋性)味辛寒。主瘕症,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止喘息。
議曰:葶藶味辛苦。治體大概以行水走瀉為用。故金匱云:與葶藶丸下水瀉肺腸。以此物為主。蓋肺為水源,瀉肺之功,即在瀉水。豈啻一咳喘、癥瘕、積聚、結氣、寒熱而已?凡從水氣來者,皆能治之。本經所說,可以徵焉。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夫二味雖均苦寒泄,
然其位不同。大黃之泄在中焦。葶藶之泄在上焦。是以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丸用葶藶也。若夫巴椒藶黃丸,治腸間有水腹滿。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可徵葶藶之有特效矣。
白話文:
【葶藶】
葶藶分為甜和苦兩種類型。在日本,有稱作伊奴奈都奈充的苦葶藶和甜葶藶。然而,它們實際上是薺菜和菥蓂,並無法如古文所說的那樣,強力地促進氣血循環或利尿排水。
根據古代典籍記載,葶藶味道苦澀,雷斆則指出苦味能直達頭頂。寇宗奭認為,既然經典已經明確描述了葶藶的味道是苦且辛,那麼甜味的葶藶就不應再作為藥材使用,這觀點值得採納。在「仙源藥鑑」中,提到「苦味的葶藶能快速排水,甜味的則較緩慢」,選擇使用哪一種,應視病患的病情輕重而定。
葶藶的味道辛辣且性寒,主要用於治療瘤塊、腫瘤、瘀血、飲食失調、體內寒熱不均等症狀,能破除堅硬結節、驅散邪氣、疏通水道、止住喘息。
討論如下:葶藶味道苦辛,其主要療效是利尿排泄。因此,在「金匱要略」中,提到了以葶藶丸為主的療法,用於排除肺部和腸道的水分,因為肺臟被視為人體的水源,清理肺部的同時,也就清除了身體多餘的水分,不僅限於治療咳嗽、喘息、瘤塊、腫瘤、瘀血、寒熱等症狀,所有由水氣引發的問題,都能得到改善,這些都在「本經」中有詳細的描述。在「本草十劑」中,提到「瀉可去閉」,葶藶和大黃屬於這一類藥物。儘管兩者都是苦寒性質,具有瀉下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大黃影響的是中焦,而葶藶則作用於上焦,因此,承氣湯使用大黃,而陷胸丸則選用葶藶。例如,巴椒藶黃丸,適用於腸胃有水氣、腹部膨脹的情況,淮南子也有記載,「大戟能去除水氣,葶藶則能治癒脹氣」,由此可見,葶藶確實有其特殊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