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皇漢醫學沿革之展望 (2)

回本書目錄

皇漢醫學沿革之展望 (2)

1. 三、朝鮮醫學之流入

允恭天皇時代,為治天皇之疾,遣使新羅國,召彼國之名醫來治,是為朝鮮醫學流入之始。其後彼此交涉頻繁,遂有和韓醫學之折衷醫學。爾後益有朝鮮之良醫、採藥師、醫書等陸續輸入,至雄略天皇時代,遂壓倒日本固有之醫學,日本醫學有廢絕之勢。其後又輸入朝鮮之佛像書等。

時大臣蘇我馬子信之,每病輒行祈禱;甚至天皇不豫,亦必延僧為之祈禱者。流風所被,上自朝廷,下迄庶人,有疾病則必延僧侶祈禱焉。此為醫者與僧侶之混同時期。

白話文:

在允恭天皇的時期,為了治療天皇的疾病,派遣使者前往新羅國,請他們國家的名醫來進行治療。這就是朝鮮醫學開始流入日本的起點。之後,雙方交流日益頻繁,逐漸形成了融合日本和朝鮮醫學的折衷醫學。隨後,越來越多的朝鮮優秀醫生,以及藥師醫書等醫學知識不斷傳入。到了雄略天皇的時代,朝鮮醫學甚至超越了日本原有的醫學,導致日本本土醫學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在此期間,朝鮮的佛像和書籍等也陸續被引入。

當時的大臣蘇我馬子非常信奉這些事物,每次生病都會進行祈禱。甚至當天皇生病時,也必定會請和尚來進行祈禱。這種風氣影響深遠,從朝廷高層到平民百姓,一旦生病就會請和尚進行祈禱。這是醫生與僧侶角色混同的時代。

2. 四、中國隋唐醫學之流入

推古天皇時代,遣留學生小野妹子入隋,學成後,得四海類聚三百卷以歸,是為中國醫學流入之始。

又遣醫師惠日、福因、僧惠齊、惠光等入唐,學彼邦之文化,留學十五年,求道朝鮮而歸;當時之交通,可見其困難之一般。

舒明天皇二年,又遣醫惠日入唐研究,如此唐之醫術陸續流入,唐之諸醫學制度及其他文化書籍,乃多量輸入焉,而唐之醫學益加盛行。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布醫制,立大學,置國學,設典藥寮,各科置博士、藥園師,定各科專門教授法及學生試驗之法則。

修學之主要書籍,為新修本草經、黃帝明堂經、脈經、甲乙經等。

所修學期,體療科七年,耳口目科各四年,此外則獎勵專門家之繼續研究。

學生方面,每月一回受博士之試驗;每年受一回典藥頭之試驗,最後受宮內卿之試驗,其法極形嚴密。

一方面伸保護與獎勵之法,英才畢集,達養成人才之目的。

經年高明之士輩出,遂高出朝鮮及中國大名之士,進步發達,急速可驚。

又諸國有疾,朝廷例賜醫以救之,因醫之皇道,而為政以德,亦所以發揮其德云。

白話文:

在推古天皇的時期,派遣了留學生小野妹子前往隋朝學習,學成後帶回了「四海類聚」三百卷的醫書,這便是中國醫學首次傳入日本的開始。隨後,又派出了醫師惠日、福因、僧侶惠齊和惠光等人進入唐朝學習,他們在當地學習了十五年的文化,再由朝鮮返回日本,由此可見當時的交通有多麼困難。到了舒明天皇第二年,再次派遣醫師惠日前往唐朝進行醫學研究,唐的醫術因此陸續流入日本。隨著唐朝的醫學制度和其他文化書籍大量輸入,唐的醫學在日本越來越盛行。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日本開始制定醫學制度,建立大學,設立國學,並設置典藥寮,各個學科都設置了博士和藥園師。並確定了各學科的專業教學方法和學生考試規則,主要學習的書籍包括「新修本草經」、「黃帝明堂經」、「脈經」、「甲乙經」等。學習期限上,體療科為七年,耳口目科各為四年。除此之外,還鼓勵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在學生方面,每月都要接受一次博士的考試,每年接受一次典藥頭的考試,最後接受宮內卿的考試,考試制度非常嚴格。同時,政府也提供了保護和獎勵的政策,吸引眾多英才來學習,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經過多年的努力,出現了不少高明的醫者,他們的醫術超越了朝鮮和中國的名醫,進步的速度令人驚嘆。此外,當各國有疾病發生時,朝廷會例行地派遣醫生去救治,以此彰顯醫學的仁德之道,以德治國,進一步發揮其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