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本草學一斑 (3)

回本書目錄

本草學一斑 (3)

1. 澤瀉

(釋品)澤瀉生於淺水。春發苗葉。短如匕頭。俗呼曰佐之於毛多迦。近於道路者。葉長根小。即本草原始所謂水澤瀉是也。以奧州出者為上。丹州薩州次之。其色白而肥大者為好。勿用則經久朽蠹。

(釋性)味甘寒。除痞滿。消渴。淋瀝。頭旋。利膀胱熱。尤長於行水。

議曰。澤瀉味甘平。能滲泄。效用與豬苓相近。而耑長於行水。其力猶澤水之傾瀉。所以有此名。夫水一去。則渴可除。胃可開。眩可止。足腫可消。澤瀉非治消渴。胃反。眩冒也。以利其水故也。五苓散、豬苓散、豬苓湯、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之所以用此者。皆不過此意。

白話文:

澤瀉(釋品、釋性、議)

(釋品) 澤瀉生長於淺水之中。春季發芽長葉,葉片短小如匕首形,俗稱「佐之於毛多迦」。生長於道路附近的澤瀉,葉片較長,根部較小,正是本草原始所說的「水澤瀉」。以奧州產者為上品,丹州、薩州次之。顏色白皙且肥大者為佳。若不使用,則久置容易腐爛生蟲。

(釋性) 味甘性寒,具有除痞滿、消渴、淋瀝、頭旋、利膀胱熱等功效。尤其擅長於利水消腫。

議曰 澤瀉味甘性平,能滲泄水濕,功效與豬苓相近,但更擅長於利水消腫。其作用如同澤水傾瀉,因此得名「澤瀉」。水液一旦排出,則渴症可除,胃氣可開,眩暈可止,足腫可消。澤瀉并非直接治疗消渴、胃反、眩冒等症,而是通过利水來達到這些效果。五苓散、豬苓散、豬苓湯、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等方劑之所以使用澤瀉,皆是為了利水消腫之效。

唯分量每超於他品。則知其效尤在多用矣。又茯苓澤瀉湯。宜先煮諸藥。後用澤瀉再煎。因此物氣味淡薄。煮之太過。恐損其力。亦猶諸承氣湯之於芒硝。可見其效與二苓相近。而又有自異者矣。若夫八味丸。則桂附之溫陽。地丹之滋血。薯茱之收澀。澤苓之滲泄。一闔一闢。

相和相濟。以成其功。乃平淡中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白話文:

唯獨分量不可超過其他藥品。如此才能知道它的功效主要在於多用。此外,茯苓澤瀉湯,應該先將其他藥材煮沸,最後再用澤瀉單獨煎煮。因為澤瀉氣味淡薄,煮的時間過長,恐怕會損害它的藥力。這就如同承氣湯中的芒硝,可見它的功效與二苓相近,但又各有不同之處。

至於八味丸,則有桂附的溫陽,地丹的滋血,薯茱的收澀,澤苓的滲泄,一開一合,相輔相成,彼此協調,才能發揮療效。它是一種平淡無奇,卻又神奇有效的藥方,所以歷經古今,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良方。

2. 梔子

(釋品)和名久之奈之。入藥取出谷生者。謂之家生梔子。以七稜至九稜。圓小皮薄。色赤者為良。家園栽者。形大皮厚而長。雷斆炮炙論謂之茯梔子。只可為染料用。入藥無力。

(釋性)味苦寒。療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治大病。起勞傷。

議曰。梔子味苦寒。能斛熱除煩。蓋其性輕飄。非大黃質苦寒之比。是以其所主治。多在汗吐下。若勞乏之後。梔子豉諸湯可以治之。雖然。其人素冷而便溏者。不可與以此種寒藥也。暴瀉大吐之後少氣者。加甘草以緩中氣。丸藥則徒傷其中。而不能盪滌其邪。且宜佐以乾薑。

白話文:

梔子

(釋品)
梔子的別名是久之奈。入藥時,取用谷物生長出來的那種,稱為家生梔子。七棱到九棱,圓小皮薄,顏色紅潤的為佳。在家園種植的,形狀較大,皮厚而長,雷斆炮炙論稱之為茯梔子,只能用於染料,入藥無效。

(釋性)
梔子味苦寒,可治療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等症,能通小便,解五種黃疸病,治療大病,起勞傷。

議曰
梔子味苦寒,能降熱除煩,因其性輕飄,不像大黃質苦寒。因此,它所治療的疾病,多在汗、吐、下方面。若勞乏之後,可用梔子豉等湯劑治療。然而,體質素冷而便溏的人,不宜使用此類寒藥。暴瀉大吐之後氣虛者,需加入甘草以緩中氣,丸藥則容易傷及脾胃,無法清除邪氣,宜佐以乾薑。

溫中散之。其稍實者。合枳實厚朴而用之。如梔子甘草豉湯、梔乾薑湯、梔子厚朴湯是也。又配以茵陳大黃硝石。可以除瘀熱發黃。利小便。茵陳蒿湯云。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色正赤。一宿服之。黃從小便減去。梔子非能利小便。所謂開上焦通下竅者也。若瘀熱未實發黃者。

白話文:

《溫中散》方劑的應用,如果患者稍微實證,可以配合枳實、厚朴一同使用。例如像梔子甘草豉湯、梔乾薑湯、梔子厚朴湯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另外也可以搭配茵陳、大黃、硝石,用以清除瘀熱,使黃疸消退,並促進利尿。例如《茵陳蒿湯》中記載,小便應當利尿。就如同皂莢汁液呈鮮紅色,服用一晚後,黃疸便會隨小便減退。梔子並非直接利尿,而是透過開通上焦,疏通下竅的方式來達到效果。

若患者瘀熱未達實證程度,尚未出現黃疸,則不適合使用以上方法。

合蘗皮清之。其意耑在解鬱熱。即梔子蘗皮湯是也。其他梔子諸方。可觸類而知矣。按本草不言梔子瓜蒂為吐藥。仲師時用之。以為吐劑。是以諸家多疑梔子豉湯。服後現象錯見。夫梔子雖非吐藥。以其味苦。用之以漏。汗吐下後。虛邪留連於胸腹之間。其勢向上者。即所謂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且服後與瓜蒂散自有輕重之差。而文之措詞意義。亦不同也。何可一概抹殺之歟。準繩曰。梔子吐虛煩客。瓜蒂吐痰實宿寒。可謂得仲師之旨矣。

白話文:

梔子皮性寒,能清热解郁,就像梔子蘗皮汤一样。其他含有梔子的方剂,也可以以此类推。古籍中没有记载梔子或瓜蒂是吐药,但仲景医师曾用它们来治疗呕吐。因此,后世医家对梔子豉汤的用法就存在争议,服用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虽然梔子本身并非吐药,但它味苦,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邪停滞胸腹,向上逆气的情况。

服用梔子豉汤与瓜蒂散的效果,也有轻重之分,描述的文字和意义也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古人总结说,梔子用来吐虚烦客邪,瓜蒂用来吐痰实宿寒,这正是继承了仲景医师的精髓。

3. 香豉

(釋品)和名加良奈都止宇。豉有淡咸之分。入藥取淡豉。氣香也。咸豉但充食品耳。今藥鋪所貯。其制不精。故壞瀾惡臭。不可相近。貓狗且不食。而況於人乎。故用者當自家親製為是。李時珍曰。造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淘清。水浸一宿。瀝乾蒸熱。取出。攤於席上。

候其微溫。以稿覆之。每三日一看。候黃衣遍上。不可太過。曬而簸淨之。以水拌之。乾溼得所以汁出指為準。安置甕中。甕中先置桑葉。厚三寸。上更覆以桑葉。泥封其口。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之。入甕。如此數次。再蒸過。攤出之以去火氣。然後貯於甕中。

白話文:

豉(豆豉)分為淡豉和咸豉,入藥使用淡豉,氣味芳香。咸豉只供食用。現在藥鋪所售賣的豉,製作不精良,容易腐爛發臭,不可靠近,連貓狗都不吃,更何況人呢?所以要用豉,應該自己在家親自製作。李時珍說,製作豆豉的方法是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時淘洗乾淨,浸泡一夜,瀝乾後蒸熟,取出攤放在席子上,待其微溫,蓋上草稿,每三天查看一次,待黃衣遍布豆子上時,不可過度發酵,曬乾後簸淨,用水拌勻,乾濕程度以汁液滴落指尖為準,放置在甕中,甕中先鋪上三寸厚的桑葉,上面再覆蓋桑葉,用泥土封住甕口,在太陽下曬七天,取出晾曬一會,再用水拌勻,放入甕中,如此反覆數次,最後再蒸一次,攤開晾曬去除火氣,然後儲存在甕中。

封之。即可用矣。此法蓋本於外臺秘要云。

(釋性)味苦寒。主煩躁。滿悶。下氣。調中治中毒。並治犬咬。

議曰。香豉即香淡豉也。氣味香美而濃。能滯戀胸中。以除煩懣懊憹。故梔子諸湯。每配此物。以奏掃胸之積。又與赤小豆配。則同氣相求。兄弟併力。以排胸中寒飲。是以瓜蒂散佐此二品。能逞湧泄之力。蓋豆性平。為中和之品。雖蒸罯(遏合切庵入聲)亦能資胃氣。故得蔥則發汗。

如外臺蔥豉湯是也。古人曰。吐劑寓發汗之意。即此品有升散之力。殆此故耳。此外外臺腳氣。痛痹方中多使用之。而仲師之經無所稽。故闕而不論。按金匱治中毒方。亦用此品。本草云。味苦寒無毒。又云殺六畜胎子諸毒。即此義。並足以見清涼除達之功矣。

白話文:

將它封起來,就可以使用了。這個方法是根據《外臺秘要》記載的。

香豉性味苦寒,主治煩躁、胸悶、降氣、調和脾胃,治療中毒,也能治療犬咬傷。

香豉就是香淡豉,氣味芳香濃郁,能停留在胸中,消除煩悶、懊惱和鬱結。所以很多含有梔子的湯藥,都會加入香豉,以達到清熱解毒、消積化痰的效果。香豉和赤小豆相配,則氣味相合,互相幫助,排出胸中寒飲。因此,瓜蒂散中加入這兩種藥材,能發揮出很好的瀉下作用。豆類性平,屬於中和的藥材,即使經過蒸煮,也能滋養胃氣。如果加入蔥,就會發汗,就像《外臺秘要》中記載的蔥豉湯一樣。古人說,吐劑中包含發汗之意,就是指香豉具有升散之力,大概是這個道理吧。此外,《外臺秘要》中治療腳氣、痛痹的方劑中,也經常使用香豉,但仲景的醫書中並沒有記載,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治療中毒的方劑中也使用香豉。《本草綱目》記載,香豉味苦寒無毒,還具有殺死六畜胎子等毒物的功效,這就是它清熱解毒、通達氣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