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川遊

《中國醫藥論文集》~ 本草學一斑 (3)

回本書目錄

本草學一斑 (3)

1. 澤瀉

(釋品)澤瀉生於淺水。春發苗葉。短如匕頭。俗呼曰佐之於毛多迦。近於道路者。葉長根小。即本草原始所謂水澤瀉是也。以奧州出者為上。丹州薩州次之。其色白而肥大者為好。勿用則經久朽蠹。

(釋性)味甘寒。除痞滿。消渴。淋瀝。頭旋。利膀胱熱。尤長於行水。

議曰。澤瀉味甘平。能滲泄。效用與豬苓相近。而耑長於行水。其力猶澤水之傾瀉。所以有此名。夫水一去。則渴可除。胃可開。眩可止。足腫可消。澤瀉非治消渴。胃反。眩冒也。以利其水故也。五苓散豬苓散豬苓湯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之所以用此者。皆不過此意。

唯分量每超於他品。則知其效尤在多用矣。又茯苓澤瀉湯。宜先煮諸藥。後用澤瀉再煎。因此物氣味淡薄。煮之太過。恐損其力。亦猶諸承氣湯之於芒硝。可見其效與二苓相近。而又有自異者矣。若夫八味丸。則桂附之溫陽。地丹之滋血。薯茱之收澀。澤苓之滲泄。一闔一闢。

相和相濟。以成其功。乃平淡中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2. 梔子

(釋品)和名久之奈之。入藥取出谷生者。謂之家生梔子。以七稜至九稜。圓小皮薄。色赤者為良。家園栽者。形大皮厚而長。雷斆炮炙論謂之茯梔子。只可為染料用。入藥無力。

(釋性)味苦寒。療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治大病。起勞傷。

議曰。梔子味苦寒。能斛熱除煩。蓋其性輕飄。非大黃質苦寒之比。是以其所主治。多在汗吐下。若勞乏之後。梔子豉諸湯可以治之。雖然。其人素冷而便溏者。不可與以此種寒藥也。暴瀉大吐之後少氣者。加甘草以緩中氣。丸藥則徒傷其中。而不能盪滌其邪。且宜佐以乾薑

溫中散之。其稍實者。合枳實厚朴而用之。如梔子甘草豉湯、梔乾薑湯梔子厚朴湯是也。又配以茵陳大黃硝石。可以除瘀熱發黃。利小便。茵陳蒿湯云。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色正赤。一宿服之。黃從小便減去。梔子非能利小便。所謂開上焦通下竅者也。若瘀熱未實發黃者。

合蘗皮清之。其意耑在解鬱熱。即梔子蘗皮湯是也。其他梔子諸方。可觸類而知矣。按本草不言梔子瓜蒂為吐藥。仲師時用之。以為吐劑。是以諸家多疑梔子豉湯。服後現象錯見。夫梔子雖非吐藥。以其味苦。用之以漏。汗吐下後。虛邪留連於胸腹之間。其勢向上者。即所謂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且服後與瓜蒂散自有輕重之差。而文之措詞意義。亦不同也。何可一概抹殺之歟。準繩曰。梔子吐虛煩客。瓜蒂吐痰實宿寒。可謂得仲師之旨矣。

3. 香豉

(釋品)和名加良奈都止宇。豉有淡咸之分。入藥取淡豉。氣香也。咸豉但充食品耳。今藥鋪所貯。其制不精。故壞瀾惡臭。不可相近。貓狗且不食。而況於人乎。故用者當自家親製為是。李時珍曰。造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淘清。水浸一宿。瀝乾蒸熱。取出。攤於席上。

候其微溫。以稿覆之。每三日一看。候黃衣遍上。不可太過。曬而簸淨之。以水拌之。乾溼得所以汁出指為準。安置甕中。甕中先置桑葉。厚三寸。上更覆以桑葉。泥封其口。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之。入甕。如此數次。再蒸過。攤出之以去火氣。然後貯於甕中。

封之。即可用矣。此法蓋本於外臺秘要云。

(釋性)味苦寒。主煩躁。滿悶。下氣。調中治中毒。並治犬咬。

議曰。香豉即香淡豉也。氣味香美而濃。能滯戀胸中。以除煩懣懊憹。故梔子諸湯。每配此物。以奏掃胸之積。又與赤小豆配。則同氣相求。兄弟併力。以排胸中寒飲。是以瓜蒂散佐此二品。能逞湧泄之力。蓋豆性平。為中和之品。雖蒸罯(遏合切庵入聲)亦能資胃氣。故得蔥則發汗。

如外臺蔥豉湯是也。古人曰。吐劑寓發汗之意。即此品有升散之力。殆此故耳。此外外臺腳氣。痛痹方中多使用之。而仲師之經無所稽。故闕而不論。按金匱治中毒方。亦用此品。本草云。味苦寒無毒。又云殺六畜胎子諸毒。即此義。並足以見清涼除達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