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本草學一斑 (3)
本草學一斑 (3)
1. 澤瀉
(釋品)澤瀉生於淺水。春發苗葉。短如匕頭。俗呼曰佐之於毛多迦。近於道路者。葉長根小。即本草原始所謂水澤瀉是也。以奧州出者為上。丹州薩州次之。其色白而肥大者為好。勿用則經久朽蠹。
(釋性)味甘寒。除痞滿。消渴。淋瀝。頭旋。利膀胱熱。尤長於行水。
議曰。澤瀉味甘平。能滲泄。效用與豬苓相近。而耑長於行水。其力猶澤水之傾瀉。所以有此名。夫水一去。則渴可除。胃可開。眩可止。足腫可消。澤瀉非治消渴。胃反。眩冒也。以利其水故也。五苓散、豬苓散、豬苓湯、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之所以用此者。皆不過此意。
唯分量每超於他品。則知其效尤在多用矣。又茯苓澤瀉湯。宜先煮諸藥。後用澤瀉再煎。因此物氣味淡薄。煮之太過。恐損其力。亦猶諸承氣湯之於芒硝。可見其效與二苓相近。而又有自異者矣。若夫八味丸。則桂附之溫陽。地丹之滋血。薯茱之收澀。澤苓之滲泄。一闔一闢。
相和相濟。以成其功。乃平淡中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白話文:
【澤瀉】
澤瀉生長在淺水區,春季時會冒出形狀短小如匕首頭般的葉子,民間通常稱之為「佐之於毛多迦」。那些生長在路邊的澤瀉,葉子會比較長,但根部較小,這就是《本草原始》所描述的「水澤瀉」。產自奧州的澤瀉品質最佳,其次是丹州和薩州產的。選擇澤瀉時,應選色白且肥大的為佳,避免使用存放過久而腐朽的。
澤瀉的味道甘甜帶寒,主要功能為消除脹氣,治療口渴、尿頻、頭暈及膀胱炎等症狀,特別擅長幫助排水。
澤瀉味道甘甜平和,有滲透排泄的作用,效果類似豬苓,但更擅長排水。就像傾瀉而出的水一樣,因此有了「澤瀉」這個名字。當身體的水分被排除後,口渴可以解除,胃口可以打開,頭暈也可以停止,腳腫也能消退。澤瀉並不是直接治療口渴、胃病或頭暈,而是通過利尿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在五苓散、豬苓散、豬苓湯、茯苓澤瀉湯、當歸芍藥散等方劑中使用澤瀉,都是基於這樣的原理。
在使用量上,澤瀉往往比其他草藥要多,由此可知,它的效果更顯著於大量使用。在茯苓澤瀉湯中,應先煮其他草藥,最後才加入澤瀉再煮,因為澤瀉的味道清淡,過度烹煮可能會減弱其功效。這就像在芒硝的承氣湯中,可以看出其效果與豬苓、茯苓相似,但又有獨特之處。至於八味丸,則結合了肉桂、附子的溫補,地黃、丹參的滋養血液,山藥、吳茱萸的收斂作用,以及澤瀉、茯苓的滲透排泄,一開一合,相互調和,共同發揮功效,這是平淡中的神奇,因此被認為是歷代不變的好方子。
2. 梔子
(釋品)和名久之奈之。入藥取出谷生者。謂之家生梔子。以七稜至九稜。圓小皮薄。色赤者為良。家園栽者。形大皮厚而長。雷斆炮炙論謂之茯梔子。只可為染料用。入藥無力。
(釋性)味苦寒。療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治大病。起勞傷。
議曰。梔子味苦寒。能斛熱除煩。蓋其性輕飄。非大黃質苦寒之比。是以其所主治。多在汗吐下。若勞乏之後。梔子豉諸湯可以治之。雖然。其人素冷而便溏者。不可與以此種寒藥也。暴瀉大吐之後少氣者。加甘草以緩中氣。丸藥則徒傷其中。而不能盪滌其邪。且宜佐以乾薑。
溫中散之。其稍實者。合枳實厚朴而用之。如梔子甘草豉湯、梔乾薑湯、梔子厚朴湯是也。又配以茵陳大黃硝石。可以除瘀熱發黃。利小便。茵陳蒿湯云。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色正赤。一宿服之。黃從小便減去。梔子非能利小便。所謂開上焦通下竅者也。若瘀熱未實發黃者。
合蘗皮清之。其意耑在解鬱熱。即梔子蘗皮湯是也。其他梔子諸方。可觸類而知矣。按本草不言梔子瓜蒂為吐藥。仲師時用之。以為吐劑。是以諸家多疑梔子豉湯。服後現象錯見。夫梔子雖非吐藥。以其味苦。用之以漏。汗吐下後。虛邪留連於胸腹之間。其勢向上者。即所謂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且服後與瓜蒂散自有輕重之差。而文之措詞意義。亦不同也。何可一概抹殺之歟。準繩曰。梔子吐虛煩客。瓜蒂吐痰實宿寒。可謂得仲師之旨矣。
白話文:
【梔子】
(解釋品種)梔子在日語中的名字叫「久之奈之」。在藥材選擇上,通常會選取野生在山谷中的梔子,這種稱為家生梔子。品質最好的是七到九稜,外形圓小,果皮薄,顏色鮮紅的梔子。而家庭或園區栽種的梔子,果形較大,果皮厚且長,古書《雷斆炮炙論》中稱為茯梔子,只能用來作為染料,對於藥效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解釋性質)梔子味道苦澀且性寒,主要治療胸心及大小腸部位的大熱症狀,以及心中的煩悶,促進小便的排泄,對五種黃疸病有療效,對於大病後的勞累損傷也有恢復作用。
討論來說,梔子的苦寒特性,能有效清熱解煩,但由於它的性質輕飄,與大黃的苦寒性質有所不同,所以它在治療上,多應用於汗吐下等方法。在勞累疲憊後,可以使用梔子配合其他草藥熬製的湯藥來治療。然而,如果患者平時體質偏寒,且有腹瀉問題,就不宜服用這類寒性的藥物。在劇烈腹瀉或大量嘔吐後,出現氣短的情況,可以加入甘草來調和中氣。若做成丸藥,則可能損傷中氣,卻無法有效清除病邪,此時應該輔以乾薑,溫暖中焦,散寒止瀉。
對於體質較壯實的患者,可以搭配枳實和厚朴一起使用,例如梔子甘草豉湯、梔乾薑湯、梔子厚朴湯等。此外,搭配茵陳、大黃和硝石,可以清除淤積的熱毒,引發黃疸,促進小便,茵陳蒿湯指出,小便應該像皁莢汁一樣呈現鮮紅色,一夜之間服用,黃疸就可以通過小便排出。梔子並非直接促進小便,而是通過開通上焦,讓熱毒從下竅排出。如果淤積的熱毒尚未形成實質的黃疸,可以搭配蘗皮清熱解毒,例如梔子蘗皮湯。其他關於梔子的方劑,都可以由此推斷得知。
根據本草經典,並未提到梔子和瓜蒂能作為催吐藥,但在張仲景的治療中常被用作催吐藥。因此,許多學者對梔子豉湯服用後的反應有所懷疑。雖然梔子本身並非催吐藥,但其苦味能幫助排除體內的虛邪。在汗吐下後,虛邪可能殘留在胸腹之間,利用梔子的性質,可將其向上排出,達到所謂的「高者因而越之」的效果。
服用後與瓜蒂散的反應程度不同,文中描述的用詞和含義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準繩指出,梔子能治療虛煩和外感,瓜蒂則能治療痰飲和宿寒,可謂深得張仲景的治療精髓。
3. 香豉
(釋品)和名加良奈都止宇。豉有淡咸之分。入藥取淡豉。氣香也。咸豉但充食品耳。今藥鋪所貯,其制不精,故壞瀾惡臭,不可相近。貓狗且不食,而況於人乎。故用者當自家親製為是。李時珍曰:造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淘清,水浸一宿,瀝乾蒸熱,取出,攤於席上,候其微溫,以稿覆之。每三日一看,候黃衣遍上,不可太過,曬而簸淨之。以水拌之,乾溼得所以汁出指為準,安置甕中。甕中先置桑葉,厚三寸,上更覆以桑葉,泥封其口,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之,入甕。如此數次,再蒸過,攤出之以去火氣,然後貯於甕中,封之,即可用矣。此法蓋本於外臺秘要云。
(釋性)味苦寒。主煩躁,滿悶,下氣,調中治中毒,並治犬咬。
議曰:香豉即香淡豉也。氣味香美而濃,能滯戀胸中,以除煩懣懊憹。故梔子諸湯,每配此物,以奏掃胸之積。又與赤小豆配,則同氣相求,兄弟併力,以排胸中寒飲。是以瓜蒂散佐此二品,能逞湧泄之力。蓋豆性平,為中和之品,雖蒸罯(遏合切庵入聲)亦能資胃氣。故得蔥則發汗,如外臺蔥豉湯是也。古人曰:吐劑寓發汗之意,即此品有升散之力,殆此故耳。此外外臺腳氣,痛痹方中多使用之,而仲師之經無所稽,故闕而不論。按金匱治中毒方,亦用此品。本草云:味苦寒無毒,又云殺六畜胎子諸毒,即此義,並足以見清涼除達之功矣。
白話文:
【香豉】
(釋品) 古時稱香豉為加良奈都止宇。豉分淡、鹹兩種,藥用選擇淡豉,因為它具有香氣。鹹豉通常只作為食物。現今藥店儲存的豉,製作工藝不夠精細,因此往往發黴產生惡臭,連貓狗都不願食用,更何況是人呢。因此,若要用香豉,最好自己親手製作。李時珍提到,製作香豉的方法是使用二到三斗的黑大豆,在六月清洗乾淨後,用水浸泡一夜,瀝乾後蒸煮,取出後攤開在蓆子上,等到稍微冷卻,用草蓋上。每隔三天檢查一次,等到黃色的菌絲覆蓋整顆豆子,不可讓其發酵過頭,之後曬乾並篩選掉雜質。用適量的水拌勻,使其濕度適中,以手指擠壓會有汁液流出為準,然後放入陶罐中,罐底先鋪上三寸厚的桑葉,上面再覆蓋一層桑葉,密封罐口,放在陽光下曬七天。取出曬一個時辰後,再用水拌勻,放回罐中,這樣反覆幾次,最後再蒸煮一次,去除火氣,然後儲存在罐中密封,就可以使用了。這個方法源於《外臺祕要》。
(釋性) 香豉味道苦寒,主要功效為緩解煩躁、胸悶,能降氣、調理中焦,治療中毒,以及被狗咬傷。
討論:香豉就是香淡豉,它的氣味香醇,能滯留在胸中,幫助消除煩悶,因此常見於梔子湯等方劑中,以掃除胸中的積滯。與赤小豆配合使用,因為二者氣味相投,能共同排除胸中的寒飲,所以瓜蒂散中也會加入這兩種成分,以增強催吐的效果。大豆性質平和,即便經過蒸煮也能滋養胃氣,所以和蔥一起使用可以發汗,例如《外臺》中的蔥豉湯。古人說,催吐的藥物暗含發汗的作用,這正是香豉具有升散力量的緣由。此外,《外臺》中治療腳氣、風濕疼痛的方子也常用到香豉,但在張仲景的經典著作中並未提及,所以這裡沒有進一步討論。根據《金匱要略》的中毒治療方,也有使用香豉。《本草》記載香豉味道苦寒無毒,還能解六畜胎子等各種毒素,這正說明瞭它清熱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