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皇漢醫學變遷史 (3)
皇漢醫學變遷史 (3)
1. 皇漢醫學變遷史
今已發見。似為謄寫者云。及索而觀之。乃原書也。於是幕府乃不惜重資。仿其字體。照樣印刻木版以公於世。後明治政府繼承幕府之醫學館。該版藏在今之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前年(大正十二年)之大震災。諒已歸烏有矣。《醫心方》之可貴也如此。其本雖據《病源候論》。
然《病源候論》竟無治療之記述。於是唐之中季有孫思邈者。作治療書名曰《千金方》。記述治療之事。而治療之法以明。及鎌倉時代所出之《萬安方》六十二卷。《頓醫抄》五十卷。皆混有日本之實驗方。迨足利時代(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年)而日本式愈著。當時之有學問者。
概為禪宗之僧侶。禪僧留中國修佛教。同時兼修醫學。歸來以之傳於國內者多。其曾留學者及不留學。無不取中國之書本而研究之。此時不但直譯中國醫書。即日本固有之醫學。亦漸漸發現。遂有眼科婦人科等之專門科。以前雖有專門之科目。然非名實兩全也。其時稱內科為體燎。
乃用唐代之名稱。及室町時代(一五二一至一五三六年)乃呼本稱。內科之外。復有外科。蓋外科在唐代謂之「創腫」。及宋初乃有外科之稱。室町時代。日本效之。而於其後有稱外療者。蓋俗名也。中國自宋代醫學受性理學(今世所謂自然哲學)一派之影響至大。故隋唐之醫學。
為之一變。蓋隋唐之醫學以寒為本。謂傷寒為病。與希臘羅馬之所見略同。及宋則以天地為大宇宙。以人體為小宇宙。配之以陰陽五行。以考察疾病之本質。不論疾病症狀皆分陰陽。發於外者曰陽。發於內者曰陰。配此陰陽二理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於疾病。治療亦據此以行。元來陰陽五行之說。
自古有之。然以之應用於醫藥而喋喋不休者。實自宋之醫學始。印度有四大之說。即以地水風火之四元素為本。以說病理而立療法。希臘亦有四元素之說。似由印度所傳者。中國之醫學則不然。以陰陽五行之說為本。在隨唐時代以傷寒為病因。以排毒素於外為主。故行吐、瀉、汗之法。
宋醫則極力營養身體而培補之。所用主為人參之類。在醫史上名之曰「後世醫學派」此醫學於安土桃山時代(一五九○年前後。)頗盛行於日本。曲直瀨道三者。其泰斗也。由中國言之。盛唱金元時代之醫學。及德川時代之中季(一七四○年前後。)古學復興。有伊藤仁齊者出而唱復古之說。
醫學亦唱古學。謂宜返本還元而歸於隋唐之醫學。其所根據者。乃以後漢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及金匱。傷寒論以治熱病。熱病以外。則皆載在張仲景之金匱要略。故特取此二書以為根據也。是故德川時代(一八七○年前後)之漢方有二潮流。一以宋金元時代之中國醫家所作之醫書為本。
白話文:
現在已經發現,這份資料似乎是抄寫者所寫的。經過索取查閱,才發現這是原本的書籍。於是當時的幕府不惜耗費巨資,仿照原本的字體,照樣刻印木版,公諸於世。後來明治政府繼承了幕府的醫學館,這些木版就收藏在現在的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但在前年(大正十二年)的大地震中,恐怕已經全部化為烏有了。《醫心方》的珍貴之處就在於此。它的內容雖然主要依據《病源候論》,
然而《病源候論》竟然沒有關於治療的記載。因此在唐朝中期,有一位名叫孫思邈的人,寫了一本名為《千金方》的治療書籍,詳細描述了治療的方法,使治療的原則更加明確。到了鎌倉時代,出現了《萬安方》六十二卷和《頓醫抄》五十卷,其中都混合了日本的實驗性藥方。到了足利時代(約西元1521至1536年),日本式的醫學特色更加顯著。當時有學問的人,
大多是禪宗的僧侶。禪僧到中國修習佛法,同時也兼修醫學。回國後,將所學的醫學知識傳播到國內的人很多。無論是曾留學中國或是未留學中國的,都大量參考中國的醫學書籍進行研究。這個時候,不僅直接翻譯中國的醫書,日本固有的醫學也逐漸發展出來,於是出現了眼科、婦科等專門的科別。雖然以前也有專門的科目,但並非名副其實。當時稱內科為「體燎」,
這是沿用唐代的稱呼。到了室町時代(約西元1521至1536年),才開始使用原本的名稱。除了內科之外,又有了外科。外科在唐代被稱為「創腫」,到了宋朝初年,才開始有外科的稱呼。室町時代,日本仿效了這個稱呼,後來又出現了「外療」這個名稱,這其實是俗稱。中國自宋代以來,醫學受到性理學(現代所謂的自然哲學)的影響非常大,因此隋唐時期的醫學,
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隋唐的醫學以「寒」為根本,認為傷寒是一種疾病,這和古希臘羅馬的觀點大致相同。到了宋朝,則將天地視為大宇宙,將人體視為小宇宙,並將陰陽五行的概念融入其中,藉此探討疾病的本質。不論疾病的症狀為何,都分為陰陽兩類,發於體外的稱為陽,發於體內的稱為陰。再將陰陽二理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應用於疾病,治療方法也依此而行。陰陽五行的學說,
自古以來就存在,但將其廣泛應用於醫藥方面,並且不斷闡述的,實際上是從宋代的醫學開始。印度有四大元素的說法,即以地、水、風、火四種元素為根本,用以解釋病理並建立治療方法。古希臘也有四元素的說法,這似乎是從印度傳來的。中國的醫學則不同,是以陰陽五行的學說為基礎。在隋唐時代,以傷寒為主要病因,以將毒素排出體外為主,因此採用吐、瀉、汗等方法。
宋代的醫學則極力營養身體,注重培補。所使用的主要藥物是人參之類。在醫學史上,稱之為「後世醫學派」。這種醫學在安土桃山時代(約西元1590年前後)在日本相當盛行,其中曲直瀨道三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從中國的角度來說,當時盛行的是金元時代的醫學。到了德川時代的中期(約西元1740年前後),古學復興,出現了伊藤仁齋,他提出復古的主張,
醫學方面也提倡古學,認為應該回歸到隋唐時期的醫學。他所依據的是後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主要治療熱病,熱病以外的疾病則記載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因此,特別選取這兩本書作為依據。所以,德川時代(約西元1870年前後)的漢方醫學有兩種潮流,一種是以宋、金、元時代中國醫家所寫的醫書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