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集》~ 茯苓

回本書目錄

茯苓

1. 茯苓

茯苓。產於日本各地。就中以東京府(二三萬斤),千葉埼玉縣(二萬斤),茨城枋木縣(三萬斤),長野縣(一萬斤),奈良縣(三四萬斤)為主。而東京市場中,對茨城縣笠間地方產者,稱笠間茯苓,以其品質優良也。關西之古來有有薩摩產之上品,用為藥用,需要甚多。

古來農村,於晚秋以至翌春之三四個月之農間期中,以是為一副業,所謂茯苓時期也。其方法各地大同小異,用具僅茯苓突、鐮、籠之三種足矣。茯苓突或稱僕特子希要,或大或小,以堅木之圓棒,直徑凡一寸,長六寸之柄,一尺四五尺寸之棒,成丁字形,其端附長一尺五寸至二尺之大箸檥之鋼鐵。

圓棒之端尖銳;鐮者,即鐮刀也,大約二寸五分至三寸間;籠為口徑一尺五寸高二尺之竹籠,堪入茯苓約十貫。近來此茯苓籠以南京麻袋代見之,略見時代色矣。

茯苓發生於經採伐後三四年之松樹之根周圍之上中,又蕨發生於二三年禾本植物之根,但極所稀見也。尚有茯苓多發生於黑松與赤松間松之切截期,俗有秋及春切之區別:秋切者,切口白;春切者,切口赤。茯苓於經秋切之三四年後,多發生於松根。男子一人之採收量,以時期及發生之場所為定,平均每日五貫內外。往年東京府拜島村中,採取茯苓之一個重四貫八百錢,又二十年前東京府深大寺大師境內,一個茯苓重達十八貫也。東京府下之採取地,以多摩川流域為中心,上自島上,下至溝口及田畝之中,均有出產。

採集茯苓庖丁,浸水中二晝夜,剝除外皮,更切為適宜之大,日光乾燥之。乾燥塊約五成,時價每百斤二十五丸。茯苓調製之方法,俗有丸茯、堅茯(剝茯)、角茯之三種。中國丸茯稱皮茯苓,角茯稱方苓。

又有赤茯、白茯之區別。一般茯苓之於秋冬之後採集者,其質實而色白;春季之採品,多呈淡紅色,所謂帶赤味也。調製時,充分水浸而乾燥之,為純白色;一般多以白色者為上品,亦如上述之法,水浸而調製之。

白話文:

【茯苓】

茯苓主要在日本各地生產,其中以東京府(約23萬斤)、千葉埼玉縣(約2萬斤)、茨城枋木縣(約3萬斤)、長野縣(約1萬斤)、奈良縣(約34萬斤)為主要產地。在東京市場上,來自茨城縣笠間地方的茯苓被稱為"笠間茯苓",因其品質優秀。關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薩摩產的高品質茯苓,常用作藥材,需求量非常大。

在農村,從晚秋到次年的春季三四個月的農閒期,採集茯苓成為了一項副業,這就是所謂的"茯苓季節"。各地的採集方式雖有些許差異,但所需的工具大致相同,只需茯苓突、鐮刀和籠子三種。茯苓突,又稱僕特子希要,大小不一,是由堅硬木材製成的圓棒,直徑約一寸,長度約六寸的把柄,再加上一尺四五寸的棒子,組合成丁字形,前端裝有一尺五寸至二尺長的鋼鐵。

圓棒的一端尖銳,鐮刀就是一般的鐮刀,大約長二寸五分至三寸。籠子是口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竹籠,可以裝載約十貫的茯苓。近年來,這種茯苓籠已經開始使用南京麻袋代替,略顯時代感。

茯苓通常生長在經過三四年砍伐的松樹根部周圍,另外,蕨類植物也會在兩三年的禾本科植物根部生長,但這種情況極為罕見。茯苓多生長在黑松和赤松之間,松樹的砍伐期通常在秋季和春季。秋季砍伐的松樹切口為白色,春季砍伐的則為紅色。在經過秋季砍伐的松樹根部,三四年後會大量生長出茯苓。一個人一天的採集量,取決於時間和地點,平均每日可採集五貫左右。

過去,在東京府的拜島村,曾經採集到一個重達四貫八百錢的茯苓。二十年前,在東京府深大寺大師境內,一個茯苓更是重達十八貫。東京府下的採集地,主要集中在多摩川流域,上至島上,下至溝口和田野,都有產出。

採集的茯苓需浸泡在水中兩天兩夜,然後剝去外皮,切成適當大小,進行日光乾燥。乾燥後的茯苓塊約剩下一半重量,目前的價格是每百斤二十五丸。茯苓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三種:丸茯、堅茯(剝茯)、角茯。在中國,丸茯被稱為皮茯苓,角茯被稱為方苓。

此外,還有赤茯和白茯之分。通常在秋冬後採集的茯苓,質地緊實,顏色為白色;而在春季採集的茯苓,多呈現淡紅色,也就是所謂的帶有紅色。在加工時,充分浸泡在水中並乾燥,就能得到純白色的茯苓。一般來說,白色茯苓被認為是上品,加工時也是按照上述的方法,先浸泡在水中再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