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幼科類萃》是明代醫學家王鑾編著的一部兒科醫學經典。該書以系統、全面的方式記錄了小兒生理特點、常見病的診治方法,以及推拿、護養的核心理念,為中醫兒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兒科醫學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書中開篇即指出,小兒因「筋骨未堅,脈息未完,神氣未全」,診療具有特殊的挑戰性,被稱為「啞科」。小兒病症難以通過言語描述,需依賴醫者的望聞問切技巧,尤其是診斷其脈象和面色變化。《幼科類萃》試圖通過系統化整理,為小兒醫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框架,減少診療過程中的偏差。

小兒生理與病因病機

  1. 生理特點: 書中詳細描述了小兒從受胎到出生的生理變化,指出小兒的臟腑嬌嫩,氣血未足,容易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小兒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因此許多疾病的根源在於飲食失調或脾胃受損。

  2. 病因病機

    • 內因:胎毒、稟賦不足,或由母體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傳給胎兒。
    • 外因:六淫之邪如風、寒、暑、濕等,容易通過小兒薄弱的體表侵襲身體,導致感冒、發熱等疾病。

診斷與辨證:指紋與面色觀察

小兒診斷的特殊方法在《幼科類萃》中有詳盡記述:

  • 指紋診斷:以虎口三關(風關、氣關、命關)判斷病情輕重與深淺。指紋顏色如青、紅、紫、黑分別對應風邪、熱邪、瘀血等病機。
  • 面色診斷:小兒的五臟疾病常通過面色反映,如心病面赤、肝病面青、脾病面黃、肺病面白、腎病面黑。

常見病的診治原則

  1. 感冒與發熱

    • 風寒感冒:用荊防散溫經解表。
    • 風熱感冒:用銀翹散清熱解毒。
  2. 食積與腹瀉

    • 食積:以健脾消食為主,如保和丸。
    • 腹瀉:區分寒熱虛實,寒瀉用理中湯,熱瀉用黃連解毒湯。
  3. 驚風

    • 急驚風:因痰熱壅盛,需清熱化痰,用至寶丹。
    • 慢驚風:因氣血虛損,需補氣養血,用異功散。
  4. 疳積: 疳積是小兒的常見慢性病,主要因飲食失調、脾胃虛弱導致。治療以消積健脾為主,常用益黃散。

推拿與養護:整體調理的特色

《幼科類萃》強調推拿療法對小兒的調理作用,詳細記錄了推拿手法與穴位。例如:

  • 推三關:補氣壯陽,適合體虛小兒。
  • 退六腑:清熱解毒,用於發熱和實熱病。

書中特別強調春夏秋冬的護養方式,認為衣著、飲食和居住環境需與季節相適應,以保護小兒的生長之氣和收藏之氣。

經典方劑與實用價值

《幼科類萃》收錄了大量經典方劑,根據病症設計了多種靈活組合。例如:

  • 地黃湯:治胎黃病,清熱利濕。
  • 四君子湯:補脾益氣,改善消化不良。
  • 朱銀丸:化痰解毒,治療驚風、胎毒。

這些方劑的配伍注重安全性和療效,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兒科臨床。

預防與調養:未病先防的理念

書中多處強調「未病先防」,認為調理母體健康是保障胎兒與新生兒健康的關鍵。例如:

  • 孕期調養: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保持情志平和。
  • 新生兒護養:注重臍帶護理、適時哺乳、防止風寒。

對現代兒科醫學的啟示

《幼科類萃》在中醫兒科領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其全面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導為現代醫學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尤其是書中提倡的「辨證施治」「預防為主」的理念,與現代健康管理模式不謀而合。

結語

作為明代兒科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幼科類萃》融合了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為小兒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了全面而科學的指導。其內容至今仍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是中醫兒科學不可或缺的經典。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三·初生門 (1)

卷之三·初生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3)

卷之三·初生門 (4)

卷之三·初生門 (5)

卷之三·初生門 (6)

卷之四·驚風門 (1)

卷之四·驚風門 (2)

卷之四·驚風門 (3)

卷之四·驚風門 (4)

卷之四·驚風門 (5)

卷之三·初生門 (7)

卷之五·諸疳門 (1)

卷之五·諸疳門 (2)

卷之五·諸疳門 (3)

卷之五·諸疳門 (4)

卷之三·初生門 (8)

卷之六·諸熱門 (1)

卷之六·諸熱門 (2)

卷之六·諸熱門 (3)

卷之六·諸熱門 (4)

卷之六·諸熱門 (5)

卷之六·諸熱門 (6)

卷之六·諸熱門 (7)

卷之三·初生門 (9)

卷之七·瘧疾門 (1)

卷之七·瘧疾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0)

卷之八·痢疾門 (1)

卷之八·痢疾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1)

卷之九·吐瀉門 (1)

卷之九·吐瀉門 (2)

卷之九·吐瀉門 (3)

卷之九·吐瀉門 (4)

卷之三·初生門 (12)

卷之十·咳嗽門 (1)

卷之十·咳嗽門 (2)

卷之十一·癍疹門 (1)

卷之十一·癍疹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3)

卷之十二·水腫門 (1)

卷之十二·水腫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4)

卷之十三·腹脹門 (1)

卷之十三·腹脹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5)

卷之十四·風癇門 (1)

卷之十四·風癇門 (2)

卷之十四·風癇門 (3)

卷之三·初生門 (16)

卷之十五·傷寒門 (1)

卷之十五·傷寒門 (2)

卷之十五·傷寒門 (3)

卷之三·初生門 (17)

卷之十六·傷食門 (1)

卷之三·初生門 (18)

卷之十七·腹痛門 (1)

卷之十七·腹痛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19)

卷之十八·傷積門 (1)

卷之十八·傷積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20)

卷之十九·痞癖門 (1)

卷之十九·痞癖門 (2)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1)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21)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3)

卷之二十·小便諸證門 (4)

卷之二十一·丹毒門、附風毒、驚丹 (1)

卷之二十一·丹毒門、附風毒、驚丹 (2)

卷之二十一·丹毒門、附風毒、驚丹 (3)

卷之三·初生門 (22)

卷之二十二·黃疸門

卷之二十三·諸血門 (1)

卷之二十四·諸汗門 (1)

卷之二十四·諸汗門 (2)

卷之二十五·咽喉齒舌門 (1)

卷之二十五·咽喉齒舌門 (2)

卷之二十五·咽喉齒舌門 (3)

卷之二十六·耳目口鼻門 (1)

卷之二十六·耳目口鼻門 (2)

卷之二十六·耳目口鼻門 (3)

卷二十七·雜證門 (1)

卷二十七·雜證門 (2)

卷之三·初生門 (23)

卷之二十八·痘瘡門 (1)

卷之二十八·痘瘡門 (2)

卷之二十八·痘瘡門 (3)

卷之二十八·痘瘡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