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十三·腹脹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腹脹門 (1)

1. 脈法

肺經曰關上脈虛即為內脹。○遲而滑者為脹。○肺盛而緊者為脹。○嚴氏腹脹脈浮者易治。○虛者難治。○針經曰其脈大堅似澀者脹也。

白話文:

肺經書上說,關脈虛弱就是內脹。遲而滑脈是脹症。肺氣盛而脈緊也是脹症。嚴氏說,腹脹脈浮者易治。脈虛者難治。針經書上說,脈象大而堅硬、似澀的,是脹症。

2. 論小兒腹脹之由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滿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又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未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實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腹脹大都屬於熱症”。又《針經》說:“脹氣都存在於臟腑之外,排擠臟腑,而侵犯胸脅,使皮膚脹滿,所以稱為脹。或者厥氣在下,榮衛之氣滯留,寒氣逆行向上,真氣和邪氣相互交攻,二氣相搏擊,於是合而為脹”。又《調經篇》說:“由於飲食勞作過度,損傷脾胃,開始受到熱中之邪,尚未轉變為寒中之邪,都是由於脾胃之氣虛實不能運化精微,而使水穀聚集而不散,而形成脹滿,這是寒濕鬱滯而引起的脹”。

大抵小兒多由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因久患疳積及雪後癖塊不消皆能為脹,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病名不同,宜各隨輕重盛衰主治,庶不瘥誤。

白話文:

基本上,小孩子因為飲食不當所造成飢餓、過飽、生冷、甜膩,因而使體內不消化而結塊,或者因為患久未瘉的疳積,以及冬天天氣寒冷後肚子裡的積塊沒有散去,都能引起脹氣,用手按下去硬梆梆的這就是脹。所以有疳脹、氣脹、膈脹、蟲脹、積脹、食脹、虛脹、冷脹、鎖肚脹等病症,因為病名不同,所以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治療,纔不會誤診。

3. 腹脹治法

錢氏云治腹脹者,如行兵戰寇於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又云小兒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主目胞腮腫也。

白話文:

錢氏說:治療腹脹的人,就像在森林中與敵人交戰。在敵軍還沒有衝出森林,就用兵力猛烈攻擊,就能獲得勝利。如果敵人已經衝出森林,則不能倉促攻擊。若輕舉妄動,必定會遭受損失。應當用計策逐步收復失地,這樣纔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又說:小兒腹脹是由脾胃虛弱,氣機運行不暢造成的,這時出現悶亂喘滿等症狀,可以服用紫霜丸、白餅子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沒有喘息,則表示是虛症,不宜攻下。若誤用攻下法,導致脾虛而使氣上衝至肺部,肺與脾相輔相成,最後導致肺、脾兩虛,肺主目胞腮類疾病,脾主四肢,母氣虛弱嚴重,就會導致目胞腮腫脹。

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榻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熱,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服榻氣丸。

白話文:

黃色的而屬於脾臟的,用榻氣丸治療,漸漸使它消散,沒治好就慢慢增加丸藥的數量。不能夠用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的藥物治療,使上下的氣分消解就可以了。如果虛弱的氣已經跑到肺部而運行,那麼脾胃內部虛弱,就會常常產生虛弱的氣進入四肢、臉上。小孩子容易因為虛弱而發熱,脾虛不耐寒也不耐熱,服用寒涼藥物就產生寒症,服用溫熱藥物就產生熱症。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不要犯錯誤。胃長期虛弱發熱多產生黃疸病,或者總是引發口渴,脾虛不能夠勝過腎臟,跟著肺臟之氣上升到四肢,如果像水一樣,腎臟之氣浸潤停留在肺部就會大喘氣。這些情況應該服用榻氣丸。

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凡治小兒虛腹脹,先服榻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瘥。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氣耳。

白話文:

病情好轉後還沒有恢復紅潤,原因在於體虛衰弱還沒有恢復。凡是治療小兒虛損腹脹,先服榻氣丸,效果不佳,腹部有食物積結成糞便,小便黃,偶爾微喘,脈象沉伏有力,有時能喝水進食者,可服用瀉藥治療而痊癒。脾胃虛弱後又出現積食,治療時應先補脾再瀉下,瀉下後再補脾即可痊癒。不可補肺,以免產生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