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十三·腹脹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腹脹門 (2)

1. 丹溪治腹脹大要

小兒腹脹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等分,甘草少許,煎服。食少加白朮。一法:用大蝦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蝦蟆將肚食盡。若脈實人壯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白朮為主。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有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服。

實者按之不堅不痛,宜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薑製之。

白話文:

小孩腹脹,可以用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等分量相同的藥材,加上少許甘草,一起煎煮服用。如果食慾不佳,可以加入白朮。另一種方法是用一隻大蝦蟆塞入豬肚內煮熟,然後去掉蝦蟆,把豬肚全部吃完。如果病患體質強壯,脈象有力,或許可以用攻下的方式治療,之後再調理。主要可以使用白朮。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腹脹,有熱象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象就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等藥材。如果是因為吃太多肉導致腹脹,可以在三補丸的藥材中加入香附、半夏、神麯,蒸熟後做成藥丸服用。

腹脹如果按壓時不堅硬也不疼痛,表示是實證,應該用瀉下和消食的方法治療,之後再補養。如果按壓時柔軟無力,表示是虛證,應該用溫補和升提的方法治療,補養是重點。厚朴之所以能治療腹脹,是因為它味道辛辣,能使氣往下走,聚集在下焦,所以必須用薑來炮製它。

2. 腹脹諸方

錢氏榻氣丸 治小兒虛腹脹大者加蘿白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去毒)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又一方胡椒蠍尾各四十丸。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水氣腹大,熱脹並宜治之。

黃芩 枳實(炒二錢) 半夏(各三錢) 黃連(三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各一錢) 厚朴(制五錢) 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乾生薑(二錢) 知母(三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子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焙熱白湯食後服。寒因熱用故焙之。

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滿脹,大便閉澀,小便赤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湯吞下。

楊氏消脹丸

木香 黑牽牛 蘿蔔子 檳榔

上等分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熟湯吞下。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用巴豆炒黃色去巴豆) 檳榔 蘿蔔子 香附子 木香 黑牽牛

上為末姜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嘔噁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 木香 神麯(炒) 陳皮 半夏(薑汁製各一兩) 丁香 桂心(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乳食後生薑湯下二十丸。

分氣散 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北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炒) 大腹皮 枳殼(制) 半夏曲 真蘇子(炒) 紫蘇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一錢,水小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半服。

大茱萸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膨脝胸膈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作喘,強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痛疼,並服之。

蓬朮 三稜(各二錢半醋煮) 乾薑 青皮 陳皮 木香(各一錢) 丁香(二錢) 吳茱萸(二錢) 巴豆(二十粒去油)

上為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生薑棗子湯下。

白話文:

腹脹諸方

錢氏榻氣丸: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孩因為虛弱而引起的腹部脹大,如果加入蘿蔔籽,就叫做褐丸子。

成分:胡椒(1兩)、蠍尾(半兩,去除毒性)。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到20顆,用陳米湯送服,不限時間。另一個藥方中,加入了木香1錢。還有一個藥方,胡椒和蠍尾各用40顆。

中滿分消丸: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腹部脹滿、腹部鼓脹、水腫引起的腹部腫大,以及發熱引起的腹脹。

成分:黃芩、枳實(炒過,各2錢)、半夏(3錢)、黃連(3錢)、薑黃、白朮、人參、甘草、豬苓(各1錢)、厚朴(製過,5錢)、茯苓、砂仁(各2錢)、澤瀉、陳皮(各3錢)、乾生薑(2錢)、知母(3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浸濕的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30顆,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因為是寒症用熱藥,所以要烘烤過。

推氣丸: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三焦氣機不暢、氣不順暢、胸膈脹滿、大便乾燥、小便量少且發紅的情況。

成分:大黃、陳皮、檳榔、枳實、黃芩、黑牽牛(各等份)。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20顆,用熱水吞服。

楊氏消脹丸

成分:木香、黑牽牛、蘿蔔籽、檳榔(各等份)。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20顆,用熱水吞服。

檳榔丸: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小孩因疳病引起的腹部脹大、胸悶不適、呼吸急促等情況。

成分:青皮(去掉裡面白色部分,用巴豆炒至黃色後去除巴豆)、檳榔、蘿蔔籽、香附子、木香、黑牽牛(各等份)。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顆,用米湯送服。

三稜丸: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小孩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部和脅肋脹滿、乾嘔噁心、完全不想吃東西的情況。

成分:三稜(煨過)、木香、神麯(炒過)、陳皮、半夏(用薑汁製過,各1兩)、丁香、桂心(各半兩)。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20顆,在孩子吃完母乳或食物後,用生薑湯送服。

分氣散: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小孩因腫脹而引起的喘息、呼吸短促且急促的情況。

成分:北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炒過)、大腹皮、枳殼(製過)、半夏曲、真蘇子(炒過)、紫蘇、甘草(炙過,各2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1錢,加一小杯水,放入3片生薑和1顆紅棗,煎至一半的量服用。

大茱萸丸:這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小孩因飲食過量引起的胸膈上下氣機不暢、鬱積悶塞導致的喘息、食慾不佳、口渴煩躁、坐立不安、身體疲憊、腹部和脅肋疼痛等情況。

成分:蓬朮、三稜(各2錢半,用醋煮過)、乾薑、青皮、陳皮、木香(各1錢)、丁香(2錢)、吳茱萸(2錢)、巴豆(20粒,去除油脂)。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7到10顆,用生薑紅棗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