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四·風癇門

2. 脈法

脈訣啟蒙曰:「脈弦為風癇。」○千金論云:「脈浮為陽癇,脈沉為陰癇。」○凡顛狂,脈虛者可治,脈實者死。○難知云:「洪長伏三脈為風癇。」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啟蒙說:「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是風癇。」《千金要方》說:「脈象浮在表面是陽癇,脈象沉在裡面是陰癇。」凡是癲狂的病症,脈象虛弱的還可以治療,脈象強實的就沒救了。《難經》說:「脈象洪大、長而伏在裡面的,是風癇。」

3. 論風癇所因

原病式云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火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千金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尤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內經曰:神不守謂神亂也。

大抵熱生於肝。又三因云: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大抵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白話文:

風癇發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風邪燥熱,這同時也夾雜著火熱,進而使痰涎溢出,胸膈乾燥,最終造成抽搐、昏迷、僵硬倒地。

《千金方》說:發病前身體會發熱抽搐,驚恐啼叫,之後才癲癇發作,脈象浮現的屬於陽癇,病位在六腑之外,在肌膚表面比較容易治療。發病前身體發冷,沒有驚恐抽搐啼叫,發病時脈象沉伏的屬於陰癇,病位在五臟內部,在骨髓深處難以治療。《黃帝內經》說:精神無法安定就是精神紊亂。

總的來說,熱氣多半是從肝臟產生的。《三因方》也說:癲癇病都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臟腑之氣失調,鬱積而產生痰涎,痰涎阻塞經絡導致氣機逆亂,最終形成癲癇。有的可能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有的可能是幼年時感受風寒暑濕,或者飲食不節制導致臟腑之氣逆亂所引起。總體來說,在胎內受到驚嚇和飲食不當導致癲癇的比較多,而外感導致的則比較少見。

4. 論三癇

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物,乃作驚癇。起於驚怖大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然。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二。凡是先寒後熱,熱者皆食癇也。驚癇皆按圖灸之。風癇當以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霜丸佳。

按此論三癇,蓋有三因之分:風癇屬外因,驚癇屬內因,食癇屬不內外因也。又按全嬰方云:風癇因將養失度,血氣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而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風。驗其證:目青面紅,發搐。宜驅風膏、大青膏、琥珀散、鎮驚藥。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丸下其痰涎。

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啼,精神傷動,外邪所入為之。其病在心,心主驚。驗其證: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紅龍散、鎮心丸。有熱四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也。食癇其病在脾,脾納食。驗其證:噯吐醙氣,即發搐。此病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

以上三證,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鮮斜,手足潮搐,或作豬聲,發過即瘥。皆十生一死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小兒的癲癇有三種:風癇、驚癇和食癇。風癇是因為穿太暖,流汗後,風邪趁機侵入所致。初期會先出現屈指像在數東西的動作,然後才發作。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大哭引起的。食癇則是因為不餵奶,吐奶後轉為發熱,之後才發作。風癇和驚癇時常發生,十個孩子中可能只有一兩個會得。凡是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的,都是食癇。驚癇可以按照圖示進行灸療。風癇應該用豬心湯治療。食癇則應該用瀉藥才能治好,紫霜丸也不錯。

按照這個說法,三種癲癇有三種不同的病因:風癇屬於外因,驚癇屬於內因,食癇則屬於內外因都有可能。另外,《全嬰方》說,風癇是因為照顧不當,導致血氣不調和,或是穿太厚流汗,毛孔張開,風邪侵入。這種病在肝臟,肝臟主風。觀察到的症狀是:眼睛發青,臉色發紅,抽搐。應該使用驅風膏、大青膏、琥珀散、鎮驚藥。有發熱時,用四順飲退熱,之後再用利驚丸來排出痰液。

驚癇是因為血氣旺盛,臟腑產生熱氣,或是受到驚嚇大哭,精神受到傷害,外邪侵入所致。這種病在心臟,心臟主驚。觀察到的症狀是:突然大叫,抽搐。應該使用琥珀散、紅龍散、鎮心丸。有發熱時,用四順飲、利驚丸來治療,不會產生其他疾病。食癇的病在脾臟,脾臟負責消化食物。觀察到的症狀是:打嗝,吐出帶酸味的氣體,接著就抽搐。這種病可能會有大便酸臭的情況。可以用紫丸子來治療。

以上三種癲癇,症狀大致相同,都屬於陽證。都會出現眼睛斜視,手腳抽搐,或是發出像豬叫的聲音,發作過後就會恢復。但通常十個患病的孩子中,會有一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