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二十二·黃疸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黃疸門 (1)

1. 脈法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疸。凡發黃,寸口無脈、鼻氣冷,並不可治。

白話文:

脈經說:如果脈象沈,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而且小便不順暢,這些情況都會引發黃疸。凡是出現黃疸,如果手腕寸口處摸不到脈搏,鼻息冰冷,那麼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2. 論小兒諸疸之由

錢氏曰:凡小兒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證多得於大病後。又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身,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

白話文:

錢氏說:凡是小孩身體、皮膚、眼白都發黃的,是黃病;身體疼痛、肩背僵硬、大小便不通暢,全身發黃,面、指、指甲都發黃,小便像屋頂的灰塵顏色,沾染到物體都會變成黃色,口渴的,很難治,這就是黃疸。這兩種證狀都是大病之後纔有的。還有一種證狀,出生一百天以內,且只有一半身體發黃的,不是因為生病,身體微黃的,是胃熱造成的。大人也是一樣。另外還有面色發黃、腹部脹大、喜歡吃土、口渴的,是脾疳。

又有目生而身黃者,胎疸也。經云:諸疸皆屬於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嬰方論云:夫發黃者,皆由寒濕之氣蘊結於脾胃蒸發而成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巢氏曰:小兒百日半歲,非傷寒瘟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脾胃熱,忌不可灸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眼睛明顯的黃色、身體也黃色的情況,這種是胎疸。經典中說:所有的疸都屬於熱證,顏色深黃的是這種情況。如果是淡黃色兼帶白色的,這是因為胃虛寒、胃不調和的緣故。丹溪說:不必分為五種,它們都是濕熱引起的,就像麵粉發酵一樣,這個道理很明顯。《全嬰方論》中說:發黃的病人都由於寒濕之氣鬱積在脾胃中,蒸發而成。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利,心中鬱熱,一定要發黃。巢元方說:小兒出生100天至半歲,不是因為傷寒、瘟疫而身體略微發黃的,也是脾胃有熱的緣故,忌灸。《千金翼方》中說:小兒脾胃虛弱,容易傷風感冒而發黃,這是常有的事。心腹悶熱,鬱結在心腹之間而發黃,也是常有的事。同時,再有發熱的症狀,就是黃疸。《婦人良方》中說:小孩子發黃,大多是脾胃虛弱的緣故,用竹葉、地黃、大黃、枳實煎服就可以了。

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欲與除熱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與湯劑及灸,為害不淺淺也。

論發黃治例

白話文:

進行艾灸時如果熱度過高,這是因為休息過度造成的,應該減少衣物,並給予一些清熱的藥丸或散劑,這樣情況會自然緩解。不可以隨便給患者湯劑或艾灸,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討論黃疸的治療方法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白話文:

難經說:面色像燻黃的顏色,是濕病;全身疼痛,面色像橘子黃的顏色,是黃病;全身不疼痛,皮膚枯黃乾燥。小便通利,四肢不沉重,口渴想喝水,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濕黃的病位在脾臟。小便不通利,四肢沉重,像口渴但不想喝水,可以用大茵陳湯。如果大便通利而黃,可以用茵陳、梔子、黃連三味藥的湯劑。寒熱交替,全身發黃,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梔子。

羅謙甫云: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已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白話文:

羅謙甫說,小兒在仲夏時節,身體蒸熱,胸膈煩悶、滿塞,皮膚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眼中的眼白也黃,筋骨痿弱,不能行走站立。這是因為仲夏的暑熱加上濕氣,蒸熱搏擊經絡,進入骨髓,使臟氣不調和,所以脾臟便乘虛侵犯心臟,濕熱相互結合而形成此疾。蓋心火旺盛,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悶。脾濕過盛,則皮膚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有餘的氣必定乘虛而入,侵犯已經戰勝的臟腑,而侮辱戰勝不了的臟腑。因此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侵襲,筋骨痿弱,不能行走站立。

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所言也。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加減瀉黃散方: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白話文:

內經曾說:脾臟有熱的人,臉色發黃且肌肉痙攣。又說:濕熱之邪會導致筋脈萎軟無力,真是說得一點也沒錯。中醫理論中,是指脾土能夠讓腎水充實,而腎水充實則又能瀉下脾火。如果脾土失去本位,腎水就能恢復正常,心火自然也會平息。內經還說:治療痿症只須選用屬陽明經絡的藥物,正是指的這種情況。採用增減瀉黃散來治療。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柏 黃芩茯苓 山梔(各三分) 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白話文:

黃連、茵陳各 5 分,黃柏、黃芩、茯苓、山梔各 3 分,澤瀉 2 分。

內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所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也。

白話文:

《內經》說:土的部位的主管,它的瀉法是用苦味的。又說:脾怕濕熱,食用苦味的能燥濕。所以用黃連、茵陳的苦寒,祛除濕熱為君藥。腎臟想要堅固通利,食用苦的能使它堅固,所以黃柏的苦辛寒,強筋骨為臣藥。濕熱造成煩躁,用苦味瀉除它,所以用黃芩、山梔子的苦寒,止煩滿為佐藥。濕邪在體內,用淡味來瀉除它,所以用茯苓、澤瀉的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藥。

茵陳湯:治小兒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並主之。

山茵陳 梔子仁

白話文:

茵陳湯:治療小兒陽明病發燒出汗的症狀。如果病人發熱出汗,但沒有黃疸,則稱為"熱越",不會出現黃疸。如果病人不發汗,只有頸部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則稱為"瘀熱在裡",必定會出現黃疸。如果病人在傷寒七八天後,出現全身黃疸如橘子般,小便不利,腹痛的症狀,則使用茵陳湯主治。